牛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对策探讨
2019-02-19张彪
张 彪
(黑龙江省襄河农场畜牧兽医科,黑龙江 黑河 164146)
布鲁氏菌病属于二类疫病,该病既威胁牛的生命安全,还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为降低牛布鲁氏菌病发生几率,制定综合防治对策是极为必要的,这既能完善黑龙江牛防疫体系,又能为日后养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由此可见,该论题具有探究的现实性意义,论题内容阐述如下。
1 牛布鲁氏菌病基本介绍
1.1 发病原因
从病原角度来讲,布鲁氏菌是诱发布鲁氏菌病的重要原因。布鲁氏菌无鞭毛,具有存活时间长、广泛扩散、超强抵抗力等特点,据资料显示可知,布鲁氏菌在食品中存活时间为60d左右,在土壤中存活时间为110d左右。布鲁氏菌传播介质主要有牛乳汁、牛粪便、牛流产物、牛饲料等。布鲁氏菌对温度、消毒剂敏感,60℃持续0.5h可消灭布鲁氏菌;60℃煮沸60~240s实现灭菌目标;5%生石灰水、2%福尔马林的消毒剂能够将布鲁氏菌迅速消灭。
1.2 病症表现
当母牛患有布鲁氏菌病,显著病症即流产,妊娠时间大约9个月,所分泌物质的异味较重,颜色多为红色或白色。母牛流产后期会不同程度引起子宫炎,严重情况下会出现不育症状。当公牛患有布鲁氏菌病,显见症状即睾丸肿大,诱发睾丸炎,并影响公牛后期配种成功率。
1.3 检验分析
牛布鲁氏菌病多为地方流行性,病牛为主要传染源。针对牛布鲁氏菌病治疗时,应首先进行实验室检验,经细菌学诊断、全乳环状试验、血清凝集试验等步骤确诊布鲁氏菌病,以便为综合防治工作起到铺垫作用,避免病菌大范围扩散,减少病牛数量。
2 牛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对策
2.1 坚持分区防治原则
无病区牛布鲁氏菌病检疫工作有序开展,能够为牛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并大大降低布鲁氏菌病发生几率。一旦发现母牛流产现象,应对母牛隔离养殖,将流产物彻底清除、全面消毒。在这一过程中,经实验室检验得知是否存在布鲁氏菌病,进而为接下来的菌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污染区防疫工作执行时,检疫次数约两次,即便结束牛菌苗接种工作,也要定期进行免疫检查,通过分区圈养的方式将牛隔离。
2.2 定期接种菌苗
预防牛布鲁氏菌病时,应根据牛的健康生长需要落实免疫接种工作,在此期间,选择适合类型菌苗,并适当控制接种时间,避免出现遗漏接种、重复接种现象,以此提高免疫率。当接种对象为阳性牛群时,接种疫苗首选M5号,连续接种时间为三年,之后观察疫情发展情况,据此决定是否持续接种、是否更换疫苗种类,以便为健康畜群培育奠定良好基础。实际上,不同类型菌苗的功效各异,菌苗接种方式对功效有重要影响,因此,接种人员应选用适宜接种方式,起到布鲁氏菌预防的积极作用。
2.3 加强圈舍消毒力度
牛每天生活于圈舍,圈舍通风情况、清洁程度对布鲁氏菌病有一定影响。基于此,圈舍管理者应彻底消毒,严格控制牛饲料及饮用水,以免携带布鲁氏菌。具体来说,消毒药剂种类及用量为1%消毒灵结合10%石灰乳,这能为牛群营造卫生、舒适的生存环境;针对牛粪便、流产物消毒处理,避免滋生布鲁氏菌。对于管理员来说,应积极参与圈舍管理规则制定,并严格遵循管理要求,如更换工作服、佩戴专用器具,确保牛圈舍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推进。
2.4 优化疾病防疫机制
牛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开展时,应适当优化疾病防疫机制,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确保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逐步落实。由于牛养殖业发展需求动态变化,因此,视情况引进最新防疫技术,并创新防疫手段,以期扩大牛布鲁氏菌病防疫范围,提高防疫机制实用性。要想真正提高牛布鲁氏菌病防治效率,根据牛品种差异细分防疫人员职责,明确防疫工作内容,这是布鲁氏菌病全面控制的基本要求,最终牛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5 具体治疗方法
牛布鲁氏菌病预防之余,应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避免布鲁氏菌外扩。针对患病母牛治疗时,应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隐私部位,每天清洗两次左右,接连清洗3d,之后间隔一天继续清洗,直到分泌物彻底流出。如果患病情况较严重,适量应用抗生素药物予以治疗,这既能减轻病牛疼痛感,又能缩短治疗时间。牛布鲁氏疾病防治期间,要想得到养殖户、防疫中心的关注度,取得布鲁氏菌病防治的良好效果,应借助新媒体大范围宣传,将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有效传播,以此提高防疫效率,全面维护养殖户经济效益。
3 总结
综上所述,牛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工作方兴未艾,要想全方面提高该病防治水平,应客观掌握病原,并了解病症表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防治措施。牛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具有时间长、内容复杂等特点,且疾病反复发作,因此,从业人员应树立自信心,并坚持分区防治原则,通过定期接种菌苗、加强圈舍消毒力度、优化疾病防疫机制、实施治疗方法等措施为牛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