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风险规避
2019-02-19王益明
王益明/ 文
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内部控制,对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都至关重要,不仅展现着企业的经营理念,还体现着现代企业需要具备的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思维和经营意识。近年来,我国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机构、新系统和新业务不断填充进来,涉及的资金和资源越来越多,这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推动了外向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为了体现内部审计的广度与深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以风险管理为视角,不断强化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的内部审计、提升控制效果。这一过程中,需要全面认识外向型出口企业贸易的复杂性和风险性特征,系统化开展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应提高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前瞻性,通过优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构建起以内控为基点的风险规避体系。
一、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复杂化特征,更多企业走出国门,开始外向型发展。
1. 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都注重系统性与全局性
按照经验,风险管理一般会渗透在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的所有环节:管理劳资→制度设计→投资理财→风险决策。在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层面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风险管理方法与工具,还需要进行客观判断,给出改进的建议、优化的方向和尺度等。
2. 内部审计关乎风险管理的水平和成效
在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实践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和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决定内部审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外向型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其管理功能会通过风险工具与内部控制工具予以实现,并借助高效的审计信息系统确保会计信息客观、真实、有效。通过对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方式和结算模式的优化,能够让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处于可控的风险当中。以此为视角,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的风险管理就与健全的内控体系和方法直接相关,对于防范风险和保证企业受益具有明显帮助。
3. 风险管理体现内部审计的效度和程度
对出口贸易的企业而言,内部审计要以其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展开,才能实现对企业管理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研判,才能让风险管理工作取得既定成效。这是因为,无论是在审计监督中,还是在会计评价中,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的内部审计都具有“独立”的属性。因此,在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当中,内部审计一般被用在以下环节: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之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对企业出口目标和内部审计方法与程序进行优化,并借助风险管理、风险治理让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二、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多,有必要依照国际惯例和法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1. 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内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在我国,很多从事外向型贸易的出口企业其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更好地满足外向型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审计事业的要求。比如,一些外向型企业的内审工作人员以财务会计专业人员为主,或者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都相对单一。因此,在审计实践中,会“习惯性”的针对外向型企业的财务收支问题开展审计,导致审计工作更加重视账面审计而缺乏对账外工作内容的兼顾。此外,一些外向型企业在管理审计人员时,缺乏相应的、有效的业绩考核和评价办法,习惯以行政任命制度的形式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导致审计部门无法在人员配置上获得主动。
2. 审计模式与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的要求相排斥
在传统内部审计思维影响下,我国很多外向型企业还把内部审计的重心放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领域,其审计对象也以账簿、报表和相关资料为主。期间,审计人员关注财务数据之合法性和真实性,其工作范围基本以查错防弊为主。在外向型企业中,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要性较为突出,企业自身开展审计管理和行为监督的机会很少。
3. 内部审计独立性缺失
(1)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不高。部分外向型企业未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而是把这一功能“集成”到财务管理和其他监督工作中。这一制度安排虽然体现了企业管理者对经营行为的直接管理与直接领导,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却因此而大打折扣。(2)外向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其独立性长期缺失。在我国,虽然法律法规已经针对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但是在利益关系的驱使下,内部审计人员一般难以公正、公开的进行内部审计。
三、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风险规避的策略——基于内部审计的视角
不论大型企业抑或是中小型企业,在开展出口贸易实践的过程中,都难以完全避免风险的存在和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果对风险管理得当,按照已有的出口贸易经验加强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约束,就有可能将出口贸易风险和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为实现这一点,就有必要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以内部审计为视角,对外向型出口企业贸易开展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工作,以符合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区域经济与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帮助。
1. 优化与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相适应的内审模式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内部审计环境和全球经济发展现状,外向型企业应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位置,在传统内审思路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内部审计的国际化定位,让内部审计满足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合法、真实和效益性的诉求。为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强化对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活动的事前、事中审计力度,优化与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相适应的审计模式,让审计工作以事前审计预防和事后审计总结为主,在根本上消减外向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决策风险。此外,基于新的国际市场经济环境,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应从传统的单一财务收支审计中“走出来”,转向转以经营与管理审计为主,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2018 年11 月13 日,国务院印发了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实施更高水平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促进外贸稳定健康发展,需要针对外向型出口企业全面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从进出口货物一般监管拓展到常规稽查、保税核查和保税货物监管等全部执法领域。同时,要推广应用“提前申报”模式。提高进口货物“提前申报”比例,鼓励企业采用“提前申报”,提前办理单证审核和货物运输作业,非布控查验货物抵达口岸后即可放行提离。此外,要创新海关税收征管模式。全面创新多元化税收担保方式,推进关税保证保险改革,探索实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担保改革试点。全面推广财关库银横向联网,加快推进税单无纸化改革。
2. 提升内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通过分析可知,外向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始终让内部审计保持独立性、让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提升内部审计的成效。与此同时,在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要获得审计对象的支持与配合,最大限度地消减审计中的障碍和困难。此外,在得出审计结论以前,内部审计部门要确保审计意见具有科学性、独立性的特征,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内部审计人员才能独立的开展审计工作,才能借助其客观的职业判断做出准确的审计决策。
3. 强化内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①持续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与业务素质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使之可以在审计工作中熟悉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工具,让内部审计任务能够如期、保质完成;②激励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到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集体活动之中,借此提高该群体的业务素质与理论素质,并借助多种途径让内部审计人员掌握更多科学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更好地满足国际经济形势发展与变化的要求。
以山东日照港集团开展的内部审计为例,2018 年上半年,日照港集团实现利润7.32 亿元,增长67.6%,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8422 万元。在日照港集团经营情况明显好转的背后,曾有一场围绕审计的艰难“斗争”。伴随着日照港货物吞吐量大幅增长,而盈利不升反降。更令人费解的是,在日照港十余年亏损的同时,大大小小几百家依靠日照港生存的企业却无一亏损,所以亟须通过审计找出病因,清除风险隐患。2016 年初,日照市审计局按照审计署和山东省审计厅的要求,决定开展日照港审计项目。审计组以贸易审计为切入点,针对应收及预付款项异常现象,通过梳理日照港近5 年的财务资料,发现大部分预付应收款项及库存商品都是与民营企业之间交往形成的,有的甚至长达5 年以上,亿元以上的有7 家,千万元以上的有25 家。审计人员一方面与进出口公司展开交锋,促使对方在事实面前承认了通过虚假转圈贸易为169 家民营企业提供资金的问题;另一方面对重点民营企业做进一步核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商数据、税务数据等,发现多家与进出口公司贸易频繁的企业为同一实际控制人,其中25 人控制了12 家企业,欠款高达37.3亿元。突破口打开后,审计组乘胜追击,发现日照港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线索。在工程分包、装卸费、干部职工经商办企业、港口合作等方面,审计组又紧盯问题易发多发领域,相继取得重大成果,并将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线索移交有关部门查处。至此,集团机关压缩人员57%,二级机关压缩人员48%,撤并了6 个亏损单位,取缔原来109 家代理商,90%以上主要生产物资实现厂家直购,清退了外部劳务公司。从2017 年起,日照港开始全面打起翻身仗,当年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2.4 亿元,多年来的盈利状况终于“由负转正”。
四、结语
从审计学和管理学的角度看,外向型出口企业只有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才能确保其贸易风险被控制在较低范围内。还需要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和职能等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对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传递本土文化、推动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