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走向精神扶贫的探索

2019-02-19邢晓志

市场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攻坚精神

邢晓志 王 科/文

脱贫攻坚是我们国家三大攻坚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脱贫攻坚也同样转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脱贫难题,增强脱贫动力,提升脱贫实效,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精神扶贫就属于脱贫难题之一。

一、概念和意义

1.概念

精神扶贫,就是对贫困者进行人生观教育、技术培训教育、文化教育,改变贫穷的思维方式,使其有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和一技之长。脱贫攻坚走向精神扶贫就是从贫困人员致贫原因探索贫穷的根源,找出精神贫困的症结后进而研究探索解决途径并列出多种精神脱贫方案。今后在帮扶措施上有望在精神扶贫领域找到突破口,从而带动精神失衡的一部分群体愿意利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减轻国家兜底负担,对真正实现精准脱贫具有质的改变。

2.意义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国务院扶贫办随即提出“从注重减贫速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可以说,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精神扶贫是未来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通过精神扶贫,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精神扶贫,把乡村放在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更加充分地立足于乡村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通过精神扶贫,牢牢抓住“乡风文明”这一乡村振兴的灵魂,全面推动移风易俗,提升农村道德水平和整体精神风貌,树立文明乡风民风;通过精神扶贫,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精神扶贫,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化,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基础,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从精神层面看,精神扶贫也就统领了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攻坚统揽经济工作是一脉相承的。

二、从核心价值观要求看精神扶贫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核心价值观内容看,包括了公民教育的所有内涵,在农村,农民核心价值观缺失现象是比较严重的,贫困人口价值观缺失程度更甚。

2.致贫原因分析

从2017年4月到2018年8月,我们对河南省漯河市、安阳市、鹤壁市进行了随机入户调查,从500户贫困户致贫因素梳理出致贫原因:①家庭成员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生事物和农业科技新知识新内容能力较弱或者不具备接受能力。②精神失衡,家庭特殊原因引起的懒散懈怠、无所事事,缺乏精神支柱和追求。③家族先天因素导致的憨傻呆痴,成为家庭负担。④家庭人口基数大,有劳动能力人员体弱多病;基本农田收入产出效益低下,经济来源单一。⑤家庭收入抵不上消费需求包括教育和医疗(因学因病致贫)等。

3.农民精神层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农村中农民陈规陋习依然大面积存在;教育分层教育没有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部分缺失,拜金思想严重;农村学生上升通道狭窄导致学习无用论,崇尚知识思想不浓;农村教派影响较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还没有深入开展。以上因素是农民致贫的大环境,贫困人口只有在政府的帮扶下走入正轨,才能稳定脱贫。

4.精神扶贫的难点和重点

根据走访情况汇总,精神扶贫难点和重点是因大病致贫精神颓废、精神障碍者致贫、情志懈怠和知识匮乏致贫、家族精神贫瘠致贫。大病致贫通过社会保障可以国家兜底,难点和重点是精神致贫的家庭和他们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贫困、疾病、无知三者互相依存,很容易恶性循环,很容易再发贫困。我们应建立系统的精神扶贫方案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全方位教育、改造、帮助、感化,使他们思想、生活、学习有所提高,逐步利用自己双手摆脱贫困、远离贫困,真正实现“志”“智”双扶。

三、目前扶贫领域存在的问题

1.萌发等靠要思想

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特别是剩余贫困人口的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出现“干部干,群众看”,一些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出现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一般群众攀比贫困户等现象。从农村农民这些现象中可看到扶贫的突破口是精神扶贫,也显示出精神扶贫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精神扶贫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奏。目前精神扶贫作为突破口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扶志宣传不到位

扶贫先扶志,人勤百业兴。现阶段的扶志工作还没有大面积铺开,这项工作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监管,没有专项工作队。宣传没有深入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等靠要思想、麻木思想存在面较大,感恩思想缺乏。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胜阶段,广大扶贫干部要在精神扶贫上多下苦功。

3.干部作风不扎实

笔者在村里调研时发现,部分县乡干部说起脱贫攻坚的具体帮扶措施头头是道,一谈到如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主观能动性就面露难色,就开始说贫困户如何懒惰散漫等问题,有的乡镇干部宁可出力流汗帮贫困户干活,也不愿意做思想工作。相当一部分帮扶责任人没有很好履行职责,没有在做思想工作上下功夫。

4.重物质轻精神

长期以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的问题。由于一些地方和干部只重视物质扶贫,到贫困户家中不是送钱就是送慰问品,甚至出现了过度扶贫,部分贫困户“肚子”饱了、日子好了,致富奔小康的精气神却没打起来,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埋下了隐患。少数基层干部想方设法在容易出成绩的物质扶贫上动脑子,对见效慢的精神帮扶有畏难情绪,导致脱贫攻坚工作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

5.农村教育相对滞后

农村教育资源短缺,师资落后于城市,教学改革滞后,公平教育仅限于义务教育阶段。成人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中部地区农村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加上大学生就业难因素,农民特别是贫困家庭普遍认为上学就是花钱,是没有出路的。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和思维固化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公民教育缺失导致农村低文化水平贫困人口难以转变思想观念。

6.精神帮扶措施不到位

通过走访发现,每个村的贫困户中都有重度贫困家庭,成人通过办理残疾证由国家兜底。但是这些残疾人有子女的家庭特别是父母有精神残疾、缺爹少娘、爹逝娘嫁的特殊家庭子女特别需要摆脱精神障碍,更甚的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和孩子,他们得不到正常的爱,有自闭倾向,不爱说话,急须关注、帮助和指引。他们这些人群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将来如果性格分裂很难融入社会,不能回报社会反而给国家带来大量负担和恶果,这样我们的扶贫就是短期行为,流于形式;这些户的大部分帮扶责任人如果仅限于送米面油等慰问品没有因户施策,扶贫部门、妇联、慈善机构、班主任老师、心理机构等单位活动没有力量统一精准处理这些棘手问题,那么贫困依然会周而复始的出现。

四、精神扶贫的建议和措施

在2020年“两个确保”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实现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物质上脱贫,更要找出系统精神扶贫办法和措施。扶贫攻坚不是两三年内就能消除贫困,要准备打持久战,精神扶贫没有经验可循,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如何提升扶贫质量没有现成的经验。我们认为注重精神扶贫和思想扶贫是提升扶贫内在质量和水平迫在眉睫的任务。

1.明确部门牵头,探索精神脱贫

以“精神脱贫”为目的,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按照“产业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深化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思想,把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聚焦农村群众精神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精神面貌上有大改观,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从思想上拔穷根,消除精神贫困,最终达到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首先明确主管部门,建议建立精神扶贫考核体系,前期民政、卫生、残联、教育、人社部门是扶贫攻坚的主角,现阶段宣传、文化、文明办、妇联和教育部门会成为提高脱贫攻坚质量走向精神扶贫提升的主力军。在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搭建县区精神扶贫考核指标体系,部门分工协作抓意识形态领域和公民教育,有望全民综合素质的快速提升。

2.彻改工作作风,构建新型关系

以扶贫攻坚统领作风改变,端正对待群众的思想态度,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真心实意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每位党员、各级干部要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在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精神面貌上下功夫。

各乡镇组建精神扶贫队伍,按照指标体系逐村逐户界定排查需要帮助的人群,登记造册,为需要精神扶贫的人群建立档案,出主意想办法,着力构建新型党群干群互信和谐关系。营造精神扶贫的新气象,汇聚起推动脱贫摘帽的集体力量,提炼出各村勤劳节俭、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等人文精神,逐渐上升为全市的凝聚精气神的城市人文精神。

3.拓展教育内涵,改变贫穷思维

重树积极人生观对于贫困人群乃至整个农村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教育部门组建由青年教师骨干、基层宣传员组成的宣讲队伍,深入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贫困户中去,走到一般困难群众中间,结合牵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重点按照排查名单逐户解决问题。利用理论微宣讲、好人在身边微访谈、道德讲堂等载体,以相声、快板、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扶贫攻坚的政策,弘扬勤劳、勤俭、有责任、有追求、懂感恩的优良品质。拓展教育内涵,不仅从娃娃抓起,更要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贴别是因懒致贫、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人群人生观改变,不因贫困而气馁,不因贫困而退缩,不因贫困而自卑,消除听天由命、安于现状、情绪低落、依赖性强的心理,用行动诠释“人穷志不穷”的真正内涵,埋头苦干,带领群众突出“贫困”这个重围,打赢扶贫攻坚战役。

4.覆盖技术培训,做到“志”“智”双扶

兴建一支培训服务队伍,和脱贫攻坚相结合,与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素质提高相结合。

各乡镇志愿服务站、县级部门服务队指导贫困村、非贫困村的志愿服务点建设,组建一支能够常态化开展活动的服务队,推出一项常态化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队成员可由结对的市、县级部门干部职工、乡镇干部职工、乡村能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劳动模范和招募的市民村民组成。志愿者要和目标贫困户对接,深入了解基层贫困群众技术需求。广泛开展法律知识宣传、科普教育、实用技能讲座、文艺演出、义诊、创业培训、心理健康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最终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拥有一技之长,利用自己双手养活自己,真正做到志智双扶,共创美好生活。

5.渗透文化教育,激发内在动力

建议让贫困村先行发展,以点带面,将贫困村培育成文明村,成为亮点,率先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的目标,再逐步在全乡镇普及。

树立“建强一个文化阵地,建树一批脱贫致富典型,共建一个文明示范村,建成一个道德讲堂,营建一个全民参与的舆论氛围”目标,按照“有舆论氛围、有志愿服务活动、有道德讲堂、有自治组织、有美德文化墙、有脱贫典型群众、有文化阵地、有村规民约、有家风家训、有人格尊严、有新型党群干群关系、有工作品牌”的要求,开展“以德治家”“洁净家园”“抢种抢收”“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和事堂”建设等主题活动;依托村公共活动中心或乡镇敬老院、文化活动中心、“爱心超市”等建设道德讲堂,传唱经典歌曲,讲述身边好人故事、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用道德的力量引领新风尚。

6.摆脱精神障碍,跟踪成长轨迹

当前,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众多,患病率居高不下且因病致残、致贫现象十分突出。笔者对400个村的调查发现,目前剩余的未脱贫的建档立卡户中大部分是因病致贫的重度贫困家庭,精神障碍家庭比重很高。他们的孩子生活环境特殊,缺乏关爱,自卑心理严重,长大后容易心理扭曲,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不良影响,加大治理难度。

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发展的社会服务。建议县(市、区)级要普及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恢复职业能力等需求,丰富服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居家康复指导等服务项目。使精神障碍患者自理率、就业率不断提高。对于病情稳定、具有就业意愿且具备就业能力的精神障碍患者,可由相关机构推荐就业。

精神障碍家庭经济困难特别父母是精神残疾的特殊家庭子女更需要因户施策,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是校园内的特殊群体,由于家庭贫困,易产生自卑心理,诱发心理障碍,为让这些儿童更加全面成长,减少未来精神障碍特殊群体人群增长,建议各县区教育部门发文要求各乡镇建立贫困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专人(班主任和帮扶责任人)不间断跟踪这类人群,记录其成长轨迹。具体措施为以乡镇为单位摸排名单,定帮扶责任人。强化帮扶,激发动力,不同老师交接记录每个学期的每一次谈心内容,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的变化过程。记录档案要有改变记录,随时疏导和精神帮扶,使他们身心健康,克服自卑悲观心理,直至跟随步入大学或者职业类技术院校,建议这类跟踪档案一直到院校毕业。引领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使其成为家庭逆转命运的立业之人,为国家减少负担。这种措施,必将成为脱贫攻坚质量提升新阶段的关键之策。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必定助推脱贫攻坚,从脱贫攻坚走向精神扶贫之路既任重道远,又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之路。

猜你喜欢

攻坚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画好脱贫攻坚图 决战脱贫奔小康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准确理解脱贫攻坚的“辩证关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