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研讨式课堂教学实践及其创新成效
2019-02-19刘晖
刘 晖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200237)
一、问题的提出
为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中共中央于2018年11月印发 《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提出专业化能力培训更加精准、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改革更加深化等培训目标,提升干部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建构具有先进培训理念、科学内容体系、健全组织架构、高效运行机制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其中,推动培训方式方法创新,是提高教育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的重要举措。规划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干部培训院校应 “根据培训内容要求和干部特点,改进方式方法,开展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方法运用的示范培训”[1]。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亦把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视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学院应当加强教学方式方法研究,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方法”[2],以提升教育培训的成效,为全国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依据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的总体要求,结合党外干部培训的基本特点,强化教学方式方法研究,积极推动教学方式创新实践,以结构化研讨式教学为突破口,推出系列教学创新课程,进一步丰富教学方法手段,切实提升培训效果,成为摆在各级社会主义学院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研讨式教学模式源自18世纪的欧洲,德国教育家弗兰克 (A.H.Francke)率先提出[3],并逐渐成为欧美国家大学教育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 (F.A.W.Diesterweg)看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从广义上来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4]。这些教育教学理念,恰恰是研讨式教学的真谛所在。21世纪初,研讨式教学模式包括结构化研讨式课堂教学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大学及各类教育培训系统,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何谓结构化研讨式课堂教学?它着重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以课堂研讨为主基调,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讨论规则,使学员充分参与到研讨进程,分步骤、分层次、开放式、多维度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模式强调 “三个注重”,即:注重教学与研究的契合,注重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的结合,注重研讨成果向应用实践领域的转化。结构化研讨式课堂教学采用环形闭合式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所有学员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观点,然后按照预设程序最大限度地广泛收集学员意见,直至穷尽学员的所有观点,并进行观点聚焦,达成共识。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 “讲”为主,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完整性,与之不同的是,研讨式教学以 “导”为主,不论是在教学形式上还是教学内容上均发生重大变革。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用共同研究、相互讨论的培训方法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这一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所采用的是符合成人教育培训特点的行动学习法,坚持贯彻现代培训理念,坚持学学相长,能够有效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达成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实现 “双突出、双调动、双提升”的教学目标,即突出学员的主体性,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充分调动学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调动教师融入研讨课程、掌控研讨流程的主动性,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提升学员的参政议政水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使得研讨式教学成为最受培训对象欢迎的教学方式之一。
二、结构化研讨式课程创新的时代背景
(一)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内外部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均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中国从来没有如此接近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另一方面,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新的时代环境,迫切需要把各方面实现民族复兴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开创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如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打牢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把中央方针政策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统一战线中贯彻落实下去,是社会主义学院共识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干部教育创新的重要一环,结构化研讨式教学以互动、共享、反思的学习方式,引导学员清晰认识新时代的特征,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好参政议政的时代要求、基本方向、核心价值和主题内容,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于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联合党校在咨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学院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要求,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以文化认同教育为基础、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的教学布局”[6]。教学内容更新所体现的是时代性、理论性、现实性和体系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必然要求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往往能够使教学内容得到更全面、更深刻、更形象的展现,从而增加教学活动的感染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将会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学院整体教学布局的优化。就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而言,课堂讲授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讲授式教学在互动学习、学学相长方面略显功能不足,对于学员自体参与需求的满足,如问题意识建构、创新思维激发、经验智慧共享、决策方案探讨、合作共事能力提升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丰富教学样式、深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以行动式学习、对话式学习、参与式学习为基本理念的结构化研讨课程,可以作为讲授式教学的重要补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短板,把政治共识教育、文化认同教育以及能力提升等相关问题融入研讨课程,可以收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行合一的效果,增强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学员个体的培训需求
社会主义学院学员是一个精英荟萃的集合体,但学员所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存在个体差异,其专业领域各有不同,一些知识盲点或是实践经验不足的困顿往往客观存在。而学习特别是通过研讨进行对话式学习,是补充知识、解决某些认知困局的有效路径。在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看来: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认知的唯一办法,是倾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密尔还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由于人们难免犯错,自由讨论才是最有可能发现新真理的途径。结构化研讨课程所奉行一个基本理念是行动学习法 (ActionLearning),若用一个简单的方程式来表示行动学习的话,即L=P+Q,其中,L代表行动学习法中的学习,P是指了解与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理论及方针政策,Q是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将后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较好地实现行动学习法的学习目标。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对象主要为统一战线各领域代表人士和统战干部,就统一战线各领域代表人士参加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而言,其目标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共识,了解和熟悉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增强“五种”能力[7]。能力提升是学员培训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结构化研讨式课堂教学的目标与学员参加培训的需求是高度契合的。
三、结构化研讨式课堂教学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创新的基本思路
结构化研讨式课堂教学,坚持学员主体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谐性原则,采用 “结构化”的方法,把分层 (问题层次化)研讨、分段研讨融入课堂,依据学员思维与认知的不同阶段,一般按照问题——原因——对策的整体思路来设计研讨流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确保学员发表言论的平等性与机会的公平性,有效规避由少数人控制问题讨论的行为,避免发言权被独占的 “麦霸”现象出现,让研讨成为每位学员展示自我、贡献智慧的平台。激励学员主动参与研讨,采取 “建设性”的强制性规定促使学员融入课堂,在引导学员研讨的同时应注重对学员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观点展示、自由辩论、民主票决、意见聚焦,最终形成共识,提出科学的决策方案。
(二)课程的实践路径
1.提出研讨命题。研讨命题一般是学员普遍关注、较为困惑的热点难点问题。命题来源于社会实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具有深度探讨的价值,研讨的最终成果又往往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学员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惑,让学员产生对结构化研讨课程的心理期待。
2.创设问题情境。研讨命题能够激发问题意识,让学员带着问题深度思考研讨命题。研讨题目一般在课前若干天就告知学员,并创设问题情境。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 (Jerome Seymour Bruner)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8]。因此,情境创设能够增强学员的在场感,激发学员潜力,提高学员参与研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质疑问难、探索求解。
3.导学。导学环节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进行破题。研讨命题提出后,由教师团队围绕所设定的研讨题目进行相关理论的梳理、阐释,使学员掌握基本的理论工具,并让学员做好资料查询、理论构思、方案建构等前期准备工作,以提升授课对象对研讨问题的认知层次和认知深度;其次,进行分组研讨,并确定各组的组长 (召集人)、记录人和发言人;再者,对研讨规则进行解读,对讨论程序予以说明。研讨的基本规则是学员独立思考,自由表述观点,意见简洁明了,顺次轮流表达,一人一条,不重复、不展开、不评论,循环进行,直至穷尽所有意见。由记录人将每位学员所陈述的意见记录在白纸上,并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评判每条意见在学员心目中的重要程度,由此进行观点聚焦。研讨活动包括分组讨论和班级集体研讨两个阶段。
4.分组讨论。本阶段由各组组长 (召集人)主持进行,包括问题、原因和对策等三个研讨环节。一是针对预设的研讨问题进行深度讨论,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把每位学员的意见逐一列出,并由学员依照自己各条意见的重要性程度的判断,从所列意见中选择两条 (或三条)进行投票,票数最高者即为大家公认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从而找到最大公约数,实现问题聚焦;二是针对前述焦点问题查摆原因,解决 “为什么”的问题。程序如前,排序靠前的若干条意见即为导致该问题出现的最主要原因,由此可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三是就焦点问题进行再研讨,提出可行性对策,解决 “怎么办”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学员均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为集体决策贡献智慧,形成共同认知,提出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
5.班级集体研讨。本阶段由教师主持,包含两个环节:一是小组汇报。由各组发言人汇报分组研讨的情况,对聚焦的问题予以澄清,对团队决策方案的形成进行解释说明 (本组其他学员亦可补充发言);二是自由讨论。针对各个小组在讨论中涉及到的具体问题,每位学员均可自由发问,并由该组发言人 (或本组其他学员)现场互动答疑。
值得说明的是,在分组讨论和班级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团队应全程参与,加强协调与引导。但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清晰,教师仅仅是聆听者、引导者、催化师、“助产婆”,在研讨过程中应坚持中立态度,引导研讨的节奏而不控制讨论进程,尊重学员的个性,鼓励学员独立思考,激发学员的潜力,保持研讨的开放性和自由度。教师不讲授自己的观点,不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核心功能是倾听、发问,营造良好的互动气氛。而互动的逻辑起点是从信任开始的,信任就是要努力构建一种自由的、开放式的、有安全感的研讨氛围。教师要善于运用“四种力量”,即微笑的力量、认同的力量、赞美的力量、期许的力量,让学员与学员之间、教师与学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6.教师点评。由教师对学员讨论的整体情况、亮点特色、研讨内容以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作以梳理、总结和评述,从整体上归纳总结学员的核心观点,亮明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并指明将理论融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与现实困惑的方向。主讲教师应在点评环节上多下功夫,务必做到画龙点睛,实现理论提升,让学员感到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从而增加结构化研讨式教学的内在吸引力。
教师团队作为结构化研讨式课程的实施者,应加强对所研讨问题的全面研究,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论认识与整体把握。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合理分工、彼此协调、密切合作、强化引导,更好地驾驭研讨课堂,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和参与研讨的热情,深化对研讨问题的认知,为提升学员的参政议政水平、形成有价值的决策咨询建议做准备。
当然,在结构化研讨式课程的筹备过程中,必须充分考量不同班次学员群体的差异性和培训需求的不同,注重研讨的各个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以增强此类课程的实效性与应用价值。
(三)课程创新的亮点
1.通过问题导向,有助于激发学员的问题意识,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为之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2.课堂研讨营造了一种新颖、宽松、人性化的培训环境,有助于调动学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使学员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提升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环形闭合式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研讨,最大限度地汇集学员意见,问题聚焦,达成共识,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锤炼学员的合作共事能力,为提升参政效能做准备。
4.结构化研讨以民主票决的方式形成决策意见,让学员在研讨过程中得到决策科学化、程序化、民主化的训练,对学员 (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工作方式的转变,如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走群众路线,以及参政能力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催化作用,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学院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四、结构化研讨式课堂教学的创新实效
结构化研讨式教学课程,注重学员自主研究、提出问题、自主讨论、观点碰撞、解决问题,以民主票决的方式实现问题聚焦,寻求意见的最大公约数,锤炼参与意识,强化团队合作,最终形成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决策咨询建议。结构化研讨式教学强调学习和对话的有机结合,在对话中学习,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发现问题,在问题意识激发与碰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展现研讨的自主性、体验性、创设性、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问题意识的建构,往往能够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员参与研讨的兴趣,激发学员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使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提升,取得明显的创新实效。
1.教学模式创新。结构化研讨式教学为以传统的教学样式为主要取向的教学活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学员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丰富了教学实践的形式,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空间,推动了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学员双主体的复合型教学交流模式。
2.教学理念创新。结构化研讨式课堂教学以“导”为主,以学员为本,充分尊重学员个性意见,保证学员研讨参与机会的均等和观点表述的自由,在 “做”中 “学”,在 “学”中 “做”,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学相长,在团队合作中达成团队共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应用性方案。
3.新课程链条的建构。结构化研讨课程在基本理念得以建构、研讨框架得以搭建、课程模式得以打造成熟之后,可以继续研发更深层次的研讨课程——团队列名法研讨课,并可拓展出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所需的更多选题,如 《如何提高新时代党外干部的合作共事能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参政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心和有效举措》《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难点及对策》《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瓶颈及其破解路径》,等等,形成一个体系化的课程链。
4.助推教研咨一体化。对结构化研讨式课程积累起来的成果进行理论提升、调研核准、拓展充实,既可转化为讲授式课程,亦可作为撰写相关论文及决策咨询报告的重要素材,打通教研咨三者的关系,推动教研咨一体化。
结构化研讨式教学具有明显的内在优势和实践效用,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教学改革中能够发挥有益作用。但不可过于夸大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结构化研讨课不会也不可能取代课堂讲授课,寻求研讨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之间的平衡(包括课时的总体平衡或课时之内时间分配的平衡),则成为摆在教学改革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结构化研讨式教学的考核方式亦需要创新,除了对教师团队的常规考核外,学员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均应成为课程考核体系的重要因素。
综而言之,结构化研讨式课堂教学合乎成人教育的自主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的需求,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充分体现 “以学员为本”的教学宗旨,实现了 “教学相长” “学学相长”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这一教学方式的推行,有助于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培训课程的整体布局,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样式,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改善教学生态,从而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学院教学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