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超早措施对稻谷品质的影响
2019-02-19徐明岩
徐明岩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红卫农场生资航化服务公司,黑龙江 佳木斯 156322)
1 设计
1.1 实验地
实验地落实在主沿线第二管理区147号地,实验面积2.67hm2,土壤类型为潜育白浆土,质地粘重,有机质4.8%,pH为6.2,养份含量中等,前茬水稻。
1.2 材料与处理
①供试品种
龙稻18号
②处理
处理一:钵育盘育秧,置床设隔凉保温,上年秋季在苗床底部30cm处铺垫10cm压实煤灰,然后回填土压实。
处理二:毯式盘育秧,置床设隔凉保温,上年秋季在苗床底部30cm处铺垫10cm压实煤灰,然后回填土压实。
③施肥用量
为了保证水稻正常成熟,在施肥上在各个时期减用氮肥20%,即尿素施用总量8.2kg/667m2(基肥1.4kg、分蘖肥4.5kg、穗肥2.3kg),施用磷酸二铵8kg/667m2(基肥),硫酸钾11kg/667m2(基肥6.6kg/667m2,穗肥4.4kg/667m2),总施肥量27.2kg/667m2,基肥在最后一遍水整地前施入。
1.3 方法及处理
①五膜保温育苗
一膜在常规育苗大棚棚膜上每个1.5m加一条宽25cm的柱状包装充气膜后增加一层日本进口透光棚膜(使两膜之间形成夹层空间),扣严压实。二膜为常规育秧大棚扣膜,2月15日扣完。三膜为棚内小拱膜。四膜为苗床塑料膜。五膜(无纺布)为苗床膜上加一层无纺布。白天有阳光时揭开增温,无阳光时及晚上盖膜(无纺布)保温。
②置床处理
壮秧剂调酸、消毒、施肥,每100m2用苗必壮壮秧剂30kg均匀撒施在置床表面,耙入土中0~5cm。如测定pH达不到4.5~5.5之间,再用秀地有机固体调酸剂1袋。
2 管理及主要技术
2.1 秧田管理
①播种
确定播种的外界临界温度,目前水稻播种期以外界温度稳定通过5℃为准,若要实现超早育苗,需要按照计划栽培,调查外界稳定通过0℃、1℃、2℃、3℃、4℃、5℃的日期,以确定超早育苗的时限标准,由于适时采取保温增温措施,适时提前了10d左右播种,3月28日播种。
②播量
每盘钵体毯式育秧盘播3700~4200粒左右,钵育秧盘每穴孔的播量为3~4粒,钵育所用秧盘每盘406钵,每盘播量为1200~1600粒。
③苗床管理
晴好天气10点~13点棚内苗床温度超过30℃以上时,掀掉小拱棚膜,视情况通风,通风时在大棚一侧顺风通风或两侧通风,苗床温度控制在30℃以下,下午14点后应及时关棚盖膜,确保棚内留有足够余温防冻,阴天或低温天气应少通风或不通风。防病及灭草追肥按常规管理。
2.2 本田管理
①移栽
5月8日试插秧,5月9日正式开始插秧,5月14日插完。此时秧苗及时移栽可抢积温,避免秧苗在苗床上过分拥挤导致生长停滞,使秧苗素质变弱,采用人工款窄行插秧,插秧密度为(40-20)×12cm,插后及时灌水护苗4~6cm,适时早插可提前返青。
②水层管理
生育期按照水稻间歇灌溉技术进行,田间管理注重晾田控蘖。
③促早熟
水稻全生育期结合健身防病进行叶面追肥2-3次,营养生长期叶面肥以酿造米醋、氨基酸、腐殖酸为主,8月6日和8月16日分别喷施两次促早熟的叶面肥,以酿造米醋、磷酸二氢钾等促早熟为主。
④气候因素影响
今年水稻育秧期间降水少,前期气温较低,出现倒春寒现象,播种后气温较高,前期秧苗长势好,但温度高给秧田温度管理带来较大困难,水稻2.5叶后,气温降低,对秧苗生长极为不利。从水稻整个生育期来看,4~7月降水量基本上与去年同期持平,插秧后出现高温天气,但是6月下旬出现极端低温,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7月上旬和中旬出现高温天气,夏季高温少雨,有利于作物生长。但阶段性旱涝突出,局地强对流天气引发短时雷雨、大风、冰雹、低温冷害等灾害发生,特别是八月下旬和九月上旬集中降雨和强对流天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
3 调查测定项目及数据分析
3.1 秧苗素质调查
插秧前一天对秧苗素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实验可以看出,综合各项数据来看,处理1秧苗的综合素质好于处理2,说明在同等条件下钵育秧苗的秧苗素质要好于毯式秧苗。主要原因是钵育苗播量较少,生长空间相对增加,保证了充足的营养供应。
3.2 生育期调查
实验可以看出,钵育秧盘的秧苗在返青、分蘖、抽穗、成熟等方面较其它处理都提前3d左右,说明钵育摆栽对促进水稻的成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3 稻谷品质调查
综合各项指标来看处理1的稻谷品质在结实率、垩白率、千粒重、出糙率、整精米率等方面都明显好于处理2。
总之,从实验调查结果来看,在同等条件下钵育秧盘育秧对稻谷品质影响明显优于毯式秧盘育秧,说明钵育摆栽技术可以提高稻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