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在青海高寒地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9-02-19刚永和张海博
刚永和,张海博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草原站,青海 海东 810700)
1 高寒地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发展现状
青海省是我国五大重要牧区之一,天然草原辽阔,资源丰富,平均海拔高度在3500m左右,尤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藏羊和野生动物藏羚羊而闻名于世,在3161×104hm2〔1〕可利用草原上放牧着2400万牲畜,是我国特有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2〕。高寒牧区也是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是藏传文化发祥地,草原放牧畜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础,也是高寒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草原畜牧业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同时,青海高寒牧区也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是我国生态保护建设的重点区域,关系到两江一河中下游诸省和东南亚各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由于高寒地区海拔高,自然条件严酷,气候寒冷,生态条件脆弱,生长季短,草原自然生产能力有限,然而现如今随着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畜产品需求越来越多,在经济利益促动下,追求牲畜养殖数量,致使草场的利用强度不断过大,草原普遍超载20-30%,个别地区超载达到60%〔3〕,甚至更高。长期严重超载利用和传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放牧利用方式,导致草原大面积退化,全省退化面积3131.04×104hm2,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74.70%,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达到1812.94×104hm2,约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43.25%〔4〕,鼠害猖獗,自然灾害频繁,草原沙化和石漠化程度加剧,草原水土流失严重,草原生产能力逐年降低,草原生态处于恶性循环。为了保护高寒地区草原生态资源,治理和恢复退化草原生产力,各级人民政府采取了草原生态补偿制度和围栏封育、禁牧、鼠害防治、四配套建设和三江源保护区等保护措施,草原生态和生产力恢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还不能完全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生产能力低及其草与畜供需平衡的矛盾,饲草料匮乏严重成为制约高寒地区畜牧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开展高寒地区人工高产饲草基地建设,增加饲草补给量是解决高寒地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2 燕麦在高寒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燕麦(Avena)是禾本科燕麦属的一种一年生粮饲兼用型作物,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西南和青藏高原等地,具有耐贫瘠、耐盐碱、抗旱、耐寒等特点〔5〕,籽实富含蛋白、脂肪、维生素、矿物元素和纤维素,五大指标均居小麦、玉米、水稻、大麦、高粱、糜子之首〔6-7〕,燕麦青饲草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青饲、调制青干草和青贮均可〔8〕,燕麦秸秆也可作为冬春补饲饲草,燕麦作物的籽实和饲草及其秸秆各类家畜均喜欢采食。燕麦适宜生长在气候冷凉,雨量充沛,海拔在1600-4000m以下的地区广泛种植,是适应高寒牧区复杂多变和不良气候的唯一饲草品种,种植面积13.4×104hm2〔9〕,占全省人工种草面积的70%以上〔10〕,是高寒牧区种植面积最大最广泛的饲草,也是重要的圈窝种植牧草,在维系畜牧业的发展上具有其它牧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寒草原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最重要的饲草作物〔11〕,在青海高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2〕,倍受广大牧民的青睐和欢迎。
燕麦饲草不仅是牲畜优质饲草,籽实也是优质补饲精饲料,用燕麦饲草和籽实饲喂牲畜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恢复和提高牲畜膘情〔13〕,增加畜产品产量,而且燕麦饲草广泛种植增加了冬春季节饲草贮备,提高了补饲能力,有效缓解家畜“冬瘦春乏,死亡率高”的现象发生,提高牧民抵抗雪灾等自然灾害能力。同时,燕麦饲草种植促使高寒牧区牧民提高舍饲和半舍饲水平,转变传统放牧利用方式,减少放牧时间,可有力的保护天然草原资源,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恢复草地生产力,保护退化草地。
3 高寒地区发展燕麦的必要性与市场需求分析
3.1 必要性分析
燕麦是高寒牧区人工草地和圈窝种草的重要饲草,燕麦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已经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燕麦在草原畜牧业中的重要性已越发明显。目前,高寒地区牲畜数量增长过快,在天然草原长期超载过度利用的情况下,使草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放牧压力而快速退化,进而草原载畜量逐年下降,在各种生态环境被不断破坏的基础上,使草原的生产能力不能维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需求。客观上应建立相应的人工饲草基地,并对畜牧业产业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扩大饲草生产能力和渠道,使饲草料供给能力获得较大程度的提升,而燕麦既能适应高寒牧区饲草生产又能使高寒地区的草畜矛盾问题获得最大程度的解决,燕麦能够成为冬春季牲畜饲喂和补饲饲草。进而便能使牧草紧张的现象获得最大程度的缓解,促进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14〕。
3.2 市场需求分析
青海高寒地区草原放牧牲畜超载量大,致使天然草原退化广泛且严重,生态条件脆弱,鼠虫灾害猖獗,天然草原产草量较20世纪五十年代下降30%,主要放牧草原产草量下降50%〔15〕。高寒牧区海拔4000米以下地区适宜牧草生产,种植燕麦饲草产草量较高寒草地的产草量提高10-15倍〔8,12〕,能够大幅提高养畜能力,特别是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能够提高牧草品质,较单播产草量提高20-30%。同时在高寒牧区具有丰富的农用休闲地、饲草地及其圈窝地适宜种植饲草,燕麦饲草可以作为农用休闲地、撂荒地开垦中的先锋作物或者牧草,它能使草畜矛盾问题获得全面的解决,满足当今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高寒地区畜牧业的积极发展。
4 高寒地区燕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4.1 适合高寒地区生产理想品种少
燕麦在青藏高原种植历史悠久,但是长期以来燕麦仅作为动物的饲料作物而不是主要粮食作物,人民对燕麦在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中作用缺乏全面的认识,各级政府重视不够,在人力和财力支持有限的情况下,燕麦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状态,燕麦生产秩序混乱,品种混杂退化,引进品种背景不清,更新速度缓慢,研究技术手段落后。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作为高寒地区燕麦研究的主要单位,拥有很多种质资源,过去在研究方向上侧重于生产性能、混播实验、栽培技术和生理测定等方面研究,虽然在育种和种质资源方面开展了一定的研究,培育出了早熟1号、青引1号等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生长的少数几个燕麦品种,但在燕麦品质、丰产性、抗逆性等方面完成适应青藏高原不同区域和不良气候的优良高产理想品种还较少,不能完全满足不同区域的生产需求。
4.2 种植地域分散,产业发展缓慢
尽管燕麦作为高寒地区农牧民长期种植栽培的主要饲草品种,种植面积最大最广,但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大面积集中规模种植较少,燕麦种植多以家庭小面积和倒茬种植,种植地块分散边远,耕地陡坡贫瘠,管理粗放落后。加之,在多次农业结构调整中没有将燕麦列入粮经饲大农业结构的战略布局中考虑,燕麦生产处于自发状态,生产推广力度有限,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4.3 饲草加工利用程度低
目前青海高寒地区燕麦种子不能成熟,饲草利用方式多以自然调制青干草为主,在调制过程中经长时间风吹日晒,营养成分和干物质损失较多,在海拔较低,种子成熟的地区,燕麦一般以种子生产为主,收获后燕麦黄干草纤维素含量高,适口性和营养价值都不如青干草,燕麦饲草通过青贮饲喂或补饲牲畜的工作刚刚起步,燕麦青干草和黄干草都直接饲喂牲畜,饲草未经过加工粉碎,茎秆粗硬,采食率低,饲草浪费严重,利用程度低。
5 高寒地区发展燕麦生产的措施
5.1 加大燕麦研究力度,建立燕麦产业发展和推广体系
针对目前青海高寒地区燕麦生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燕麦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丰产栽培、营养品质、生物学特性和饲草加工利用多方面加大基础研究,培育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生产的新品种,加大科技和技术应用力度,实现成果转化,建立燕麦技术支撑和推广体系,实现燕麦生产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体系。
5.2 推广和引进新燕麦品种,促进燕麦产业发展
良好的燕麦品种是燕麦获得高产的重要条件,在改变目前燕麦生产混乱无序的状态,扩繁现有良种燕麦,引进高产优质适应强的燕麦新品种,淘汰生产能力低退化的品种,全面实现燕麦良种化、高产化和标准化,扩大燕麦饲草种植面积,促进青海高寒地区燕麦饲草产业化发展,促进高寒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16〕。
5.3 建立燕麦良种繁育基地,实现种子专业化生产
青海高寒牧区燕麦采取“牧区种草,东部繁育”的生产模式,燕麦良种繁育集中在湟中、互助、平安、乐都等地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流转土地,成立良种燕麦生产企业或公司,建立永久性良种规模繁育基地,采取良种良法,推广燕麦新品种,实现燕麦籽种专业化生产和推广供应体系,确保燕麦优良籽种在青藏高原地区饲草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5.4 积极推行青贮技术、提高燕麦饲草利用率
饲草青贮技术是应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保存新鲜青绿饲草的一种技术,可延长青绿饲草供给时间,解决饲草冬春季节供给量不平衡问题,在青海高寒地区要大力推广燕麦草青贮、捆裹青贮、燕麦草颗粒和草粉及其草块生产技术,实行草料营养搭配技术,提高燕麦饲草利用率,减少损失浪费。
总之,燕麦是青海高寒牧区人工种草主要草种、能够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在高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使高寒草原畜牧业获得高效持续的发展,今后应大力开展燕麦新品种繁育和推广工作,扩大饲草生产种植规模,提高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