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本质力量的理论诉求
——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02-19王永祥李博涵

社科纵横 2019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法治核心

王永祥 李博涵

(1.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2.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 北京 100083)

一、问题的引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新时代,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仍需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问题的认识。我们知道,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决定了中国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不同于资本主义以私人占有为基础而奉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诉求,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提供了保证。

(一)价值和价值观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P664)众所周知,马克思是在创立劳动价值论的过程中阐述对“价值”问题看法的。他从词源上对不同语境中的“价值”范畴作了考究,认为“价值”“最初无非是表示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2](P326)表明使用价值是一个蕴含着物与人之间关系的范畴,他明确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P406)“普遍的概念”离不开对特殊对象的考察,学人们据此认为一般意义上的价值:“主要是表达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的关系,就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对于主体人的意义”[4](P8),是以主体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为尺度的一种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属性、作用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同主体及其需要相适应”[5](P15)的状态。这种客观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经过认识反映或概括就成为一定的价值意识。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价值意识蕴含了该社会的价值观雏形,价值观是人们经过有目的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特定价值意识。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6](P222)。即任何社会都有价值观,价值观与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密切联系,是对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价值关系的抽象。“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6](P180),表明阶级社会价值观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在学理上,价值观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有着特定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不同的方面,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信念、倾向等的折射,与价值主体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将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而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关于价值信念、价值倾向、价值主张和态度的整体观点中最能代表价值共识和主旨的价值观内容的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是一个价值复合体,其价值具体蕴含在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个人价值信念、价值倾向、价值主张、价值态度系统而全面的反映,包含丰富的价值观内容。其中,集中概括了多方面价值蕴含的范畴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中的核心主旨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中具有普遍恒久意义的内容,是占主体地位的成员价值观的抽象凝练,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的集中概括,“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7]的作用。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不断深入,重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蕴含,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对比

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形态,也决定了价值观的分野。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人类社会价值观的新形态,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之间的异同,可通过以下方面把握:

(一)反映了不同价值诉求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6](P178)社会主义是继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政治性一维,其本质规定性是多样的,在价值观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即广泛的社会性或曰人民性,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共性和现实社会主义的特性,是占主体地位的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价值期盼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福祉的反映,注重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是向着“人类解放”进发的。众所周知,资产阶级价值观是文艺复兴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经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启蒙思想家的推动形成的。启蒙思想家们对专制制度和封建神学进行了激烈批判,使得诸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理念得到了张扬:梅叶主张天赋人权,伏尔泰主张平等和自由,孟德斯鸠推崇法制和三权分立,卢梭主张社会契约等。这些理念发展成为一种思想解放运动,对欧洲社会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蒙思想家们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最终是要确立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后起的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最终确立了这些价值观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并反过来起巩固资产阶级制度的作用。当代,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虚伪性表露无遗,号称“民主灯塔”的美国,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并由此而酿成的血腥事件并未从根源上得到消除,其他诸如社会骚乱、贫富分化等问题层出不穷,表明其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已完全沦落为粉饰统治的工具。

(二)发展了各自价值传统

马克思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P669)这表明任何价值都渊源自有,都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自身传统价值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返本开新的杰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特质。这一理论品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有很深的“根脉”的同时,又结合现实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自我完善和更新发展的动力,能够最大程度地契合社会主体的价值需要。诞生于中世纪末的新兴资产阶级,为摆脱封建文化和宗教信仰对人的束缚,同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他们极力宣扬人文主义,为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蕴含着思想家们文化创新及价值凝练的精神。文艺复兴本身“并不仅仅是对古典文化的复兴,而且是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追求与创造。当时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按照早期资产阶级的现实需要、社会理想、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对一千多年的希腊罗马文化进行了一场以再生古典文化为旗帜、以创造资本主义精神和资产阶级新文化为目的的伟大社会运动。”[8](P137)法国启蒙运动是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高峰,而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标榜的理性至上和反抗封建宗教精神,则可追溯至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哲学等,而社会契约论、平等论、自由论、人民主权说等可上溯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没有对以往思想传统的继承就不会形成资产阶级价值观。

(三)对待其他文明态度迥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将人类价值观推进至新的高度,这从价值观的具体蕴含上就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包容互鉴属性,使之在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不排斥其他人类既有的文明和价值创造的品质,而且对其他人类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采取积极学习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这种特质,使之“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6](P402),这当与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对待其他文明的态度分不开。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根据自身的需要,继承传统并积极建构的结果,同时也包含着对其他人类文明的吸收和借鉴。资产阶级使得“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6](P404)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积极向英国学习,洛克的经验论和政治思想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中国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思想家提供了批判的武器和思想材料,促进了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9]资产阶级早期对待其他文明的态度值得称道,但随着本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出于巩固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作为其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日益流露出虚假性,其殖民掠夺的行径给世界其他民族造成了深重的苦难。当代,西方资产阶级还意欲打破民族的疆界,征服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和国家,把自身特定的价值观“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6](P180),兜售所谓“普世价值”,企图占领价值高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辨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吸收了人类价值观的有益成分,具有二重超越性,各价值范畴蕴含丰富,彼此相互发用、联系紧密。

(一)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使现代化目标始终处于战略优先地位,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经成为最大的集体共识,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顶层价值设计。该组价值范畴正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价值概括,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认知深化的结果。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号召:“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此后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均沿用该提法。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认识的深化,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十七大政治报告新增“和谐”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并为十八大沿用。该组范畴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带领全国人民长期进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目标概括,已成为国家建设的价值导向。整体而言,富强是基础,民主是保障,文明是灵魂,和谐是目标,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富强”是近代以来的历史主题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为此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0](P155),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蕴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我国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的现代表征就是开拓、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自强不息寓意求新超越,厚德载物深含德性素养,物质的丰裕为文明的转型提供了基础。“富强”价值观,一方面回应时代精神,能够反映社会主义主体成员的普遍愿望,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另一方面也是对象征社会进步物质富足和精神文明的标识,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期许。“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鲜明特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1](P168)以民主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成为必须要坚持的基本经验。“文明”则是社会主义中国精神面貌的象征,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文明蕴含多方面内容,内部形成了既相互独立,又协同并进的关系,构成为一个文明体系。

“和谐”价值观是中国人处理人与人、社会、国家、自然等社会关系的哲思,指涉的是社会系统整体协调,既是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价值维度,也是处理人与自我以及外部自然关系的价值考量,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协调有序的价值基点,还是标识社会系统间包容互鉴的关系状态,具有综合意义,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进行现代性转化的典范,具有广泛的认同度。尤须一提的是,“和谐”范畴进一步可引申出“中道”的价值诉求,而其“常变统一”的蕴含则还为实现中国传统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价值诉求提供了哲学融通的支点[12](P139-140)。同时,与科学理性割断人们同自然之间原本不可分割的联系的价值观相比,“和谐”价值观的意义还将进一步显现。

(二)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我国社会自主性的增强,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提供了客观依据。自由是人的基本属性,“自由”之为核心价值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还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增强人们的自由观念。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是向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6](P302)进发,“被看作是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的价值,是一种最高的价值。它是各方面的价值都得到保证并彼此和谐统一的体现。”[4](P147)自由虽也为资产阶级所标榜,但与其抽象的自由相比,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社会主义自由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保证,“这种制度将给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自由”[13](P570)。与社会层面的其他范畴相比,有涵摄社会平等、公正及法治的意蕴,是认知践行的抓手。

社会内部成员主体性的增强,反映到人们的价值观领域就要求主体间交往要遵循“平等”的价值导向,而社会发展将使平等价值观朝着人们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方向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在理论层面,平等意味着“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14](P480)反映到社会现实领域就要实现法律权利的平等,发展机会的平等,发展成果的共享等,与社会主义“公正”密切相关。“公正”寓意公平正义,包含对“自由”和“平等”价值关系的补充和协调:纯粹的自由会导致社会的不公,资本主义社会最大的不足就是以自由为标榜而社会普遍存在不公;绝对的平等则会导致消极怠惰,我们有这方面的历史教训。传统公正观,因缺乏实现的基础和相应保障多流于空泛,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有别社会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就存在着天然的鸿沟,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公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为劳动者阶级谋福利的学说,是对“劳而不获”、“不劳而获”、“能劳动而不劳动”的社会的超越。

“公平正义是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追求”[15],法治就要崇尚宪法在国家各项生活中的至高地位,依宪治国,形成崇尚法治精神的良好氛围,践行法治价值观。从长远来看,构建法治中国,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将会为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提供现实保障。当前,就要将“法治”作为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中之重,因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6](P28)。同时,要加强法治建设,使人们在法治实践中真切感受到法治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深化法治认知,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情感,引导人们树立法治意识和思维,提高法治自觉。整体来看,本组范畴“内在秩序”明显:自由和平等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公正则既是对二者关系的协调,又恰恰是法治的目标,法治为实现社会公正、自由、平等提供保障。

(三)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道德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调节力量,但就现阶段而言,则能发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作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本组范畴涵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宪法中以德治国的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建设治理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内容是对此前一系列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和升华,是中华民族注重德性培养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的体现。

“爱国”是中华儿女最崇高的情怀。从虎门硝烟到辛亥革命,从五四青年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爱国是横贯近现代中国历史脉络的主线。现阶段,培育和践行“爱国”价值观,就要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实现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成才的有机统一。“敬业”对国家和个人十分重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业精于勤荒于嬉”是个人建功立业的座右铭,习近平总书记引述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先贤教诲,是对中华民族“敬业”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敬业还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关系着每个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尤须珍视和践行。中华民族关于“诚信”的道德自觉历史久远,孔子讲:“敬事而信”,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文解字》训释“诚,信也”和“信,诚也”,旨归无异。大数据时代,“诚信”价值观愈发重要,须切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友善”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人际之间的相互友爱、彼此尊重、同情善待、团结互助、扶危济困等道德要素,是对“狭隘的物质实践以及由此而来的狭隘的社会关系”[17]的必要补充,是社会主义人文价值的体现。这些价值观既有民族传统美德的底蕴,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践。总的看来,个人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往往具体化为每个人的发展,而没有个体间的协同,社会发展就难以为继,国家整体利益就会受损。同时,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则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此,价值范畴间呈现出整体关联的特性,如“和谐”寓意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上涵摄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部分价值观,缺少其中之一都有失和谐社会之真谛。在现实层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关乎每个人幸福的事业,个人在本职岗位上的奉献和同志般地团结才能实现共同理想。此外,其他范畴间也多相互发用,具有与前述相类似的机理。社会发展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效应正在显现,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间的不同步性矛盾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是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须综合协同调动一系列教化措施发挥合力,并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

实践是价值生成的基础,在社会实践中“现实的人”才能确证自身的意义和主体地位。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主体需要的满足和发展提供充分的基础和保障,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成为行动指南。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8](P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深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不断显现。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补物质基础不足的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分不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也必须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巩固好、发展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障社会民生,为人民逐渐摆脱对物的依赖和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使价值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得到进一步的彰显,通过增强人们的价值感受来增进人们的价值认识,实现价值自信。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特征,起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社会的公平正义意味着:“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地分配,它不仅意味着分配的合理,也意味着权力的平等,机会的均等、规则的良善、裁判的正义,意味着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政治权力和自由、文化教育权、司法救济权、社会救助权、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等。”[19]这些内容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方面,只有在民主和法治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民主和法治本身就是“制度和价值”的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正是民主和法治的价值依归,社会公正的实现离不开民主和法治提供的良好制度环境。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最终将赢得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增强人们价值观践履的自觉性。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证社会成员的权力和义务公正合理的运用和分配,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有效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离不开和谐文化。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抓手,要通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融入其中,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并不能全凭利益关系的调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0](P663-6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有助于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反过来,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社会问题的解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和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所以,须发挥整体协同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寓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实现彼此的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作用。

猜你喜欢

价值观法治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