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四个自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逻辑

2019-02-19根吴

社科纵横 2019年1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

郭 根吴 婧

(1.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209;2.上海自贸试验区综合党委 上海 200137)

“四个自信”是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也是基于历史经验、现实探索的理性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价值。

一、为人民服务是“四个自信”的价值核心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了谁”的问题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需要时刻铭记,不忘初心的题中之义。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及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的自信,其本质都来源于“为了谁”的问题。为人民打江山、谋利益,而不是为资本家服务,这就是我们无论处在什么发展阶段,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无论国力强弱都坚定自信的本源所在。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我们拥有自信的源泉,更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法国空论派的学说就曾指出,“他们宣布理想至上来同人民至上相对立,为的是排斥群众而单独的实现统治。”[1](P291-292),而实际上,“在 17 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2](P325)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任何社会形态的更迭,人类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贡献。

其次,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站在人民一边,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本质内涵和核心价值。列宁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3](P103)。真实关切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所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习近平同志也重申我们共产党人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所在,也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根本指向。

最后,共产党要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要理解群众的生活,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创造者,更是建设者、共享者。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根本在于坚持“人民自信”,“如果党的劝告同人民自身的生活经验所教给他们的东西不相一致的话,干百万人是决不会听从这种劝告的。”[4](P147)因此,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真正坚持“四个自信”。因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5](P57)

二、中国特色是“四个自信”的实践内容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再次告诫全党,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老路已被历史抛弃,邪路更是不符合中国国情。因而,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的自信从内容上来看,就是“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其一,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理论。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普遍性,更要注重中国国情的特殊性。那种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教条,在历史上都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甚至一度给党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P691)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正确方法论原则,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创立了指导革命胜利的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指导我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理论、思想、观点和战略,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正在形成,实践仍在继续,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不止一次地提醒我们,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指导我们的实践,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特色”,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其二,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特色”。理论是否符合真理,道路是否趋向正确,这并非一个经院哲学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实践的问题。因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7](P192)。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而不是某一个圣人的主观臆测。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曾一度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模板,但实践证明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的国情,特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于是,痛定思痛,在尊重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征程,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我们在实践中做出了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我们结合国情,摒弃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探索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性、多层次、制度化发展,全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其三,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特色”。习近平同志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时指出,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的性质,我们开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于文化传统、历史经验和现实国情,我们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并一起构成了适合我国国情,能够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其四,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色”。一方面,我们的文化需要继承优秀传统。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更要延续现代文明。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表达。

三、勇于试错是“四个自信”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全党同志要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地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们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95年来探索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经验表述,更是在历史前进过程中不屈不挠、勇于探索、敢于试错的实践表达。

其一,勇于试错是“四个自信”的经验表述。邓小平同志在考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到证券、股市时曾指出,“这些东西到底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8](P373)正是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我们建设经济特区,渐次开放沿海、沿边、沿江以及内陆城市,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基础上,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征程。实践证明,没有这股闯的精神,没有这股试的勇气,改革开放就不会实现,现代化建设更无从谈起。

其二,勇于试错是“四个自信”的实践表达。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任务更重,阻力更大,我们依然重新拾起“勇于试错”的法宝,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开启了新一轮改革的航程。李克强同志在谈到上海自贸区的定位时指出,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试验这件事。在考察上海自贸区行政服务中心时,他又一次重申,自贸区要勇于承担先行先试的职责,当好推进改革的掘进机、扩大开放的破冰船,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要砍掉束缚发展的荆棘,继续努力跑出改革开放加速度。由此可见,我们的自信,来源于敢于尝试的决心,更来源于我们勇于试错的探索。勇于试错不是莽夫的盲目之举,而是智者的神来之笔,勇于试错是“四个自信”的历史经验,更是“四个自信”的实践表达。

四、党的领导是“四个自信”的政治优势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者,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坚持“四个自信”的政治优势和本质特征。

第一,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保证。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无产阶级政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摆在无产阶级政党面前的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目标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面临着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党的领导作用,长期执政的挑战。对此,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的质疑时不无自信地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正如巴黎公社由民选的代表组成一样,“这些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9](P258、361)而且,新时期我们实施全面依法治国,使民主法制化、制度化。同样,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这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重大战略举措。

第二,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越性的思想保证。习近平同志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换言之,正是党的领导确保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坚持而不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国情,不断丰富而非固守、僵化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想路线。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发挥其优越性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没有这‘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10](P1363-1364)

第三,党的领导是有效积聚制度红利,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组织保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11](P73)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积聚制度红利,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党的领导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

总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本质根源在于我们党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核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而且,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敢于探索、勇于试错是我们党的重要历史经验和制胜法宝。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我们更要坚定“四个自信”,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四个全面”的要求,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
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