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民俗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2019-02-19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政治

霍 昊

(山西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6)

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意义愈发凸显。优秀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全面认识、深入思考、充分发挥优秀民俗文化的积极价值,是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之需,也是尊重和体现时代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作为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一名教师,笔者认为有必要围绕优秀民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价值、充分实现优秀民俗文化的教育功效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民俗文化的基本定义与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或风俗,主要指的是文化较发达的民族,它的大多数人民在行为上、语言上表现出来的种种活动、心态。它不是属于个别人的,也不是一时偶然出现的。它是集体的,有一定时间经历的人们的行动或语言的表现。”[1]也就是说,民俗文化是指特定地域人群中长期延续并固定下来的一系列思维、信仰、生活方式等实际生存形式的总和。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流行于民间社会的诗文、歌谣、音乐、戏曲、服饰、美术工艺以及孝贤文化、时令节庆、祭祀礼俗、饮食文化等,皆属于民俗文化的范畴。并且,这些形式丰富的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规范紧密联系;在民间文学、戏曲、节庆等载体中,蕴含着以儒家伦理观念为核心的道德原则、人文精神和礼仪思想,同时构成了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无不有周全完备的礼节,要求人们在生活中,父子间要“上慈下孝”,兄弟间要“兄友弟恭”,夫妻间要“相敬如宾”,朋友间要“谦恭礼让”,邻居间要“守望相助”,等等。因此,忠孝仁义、诚实守信、和谐友善等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观念,构成了优秀民俗文化的内在精神实质,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与根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加强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兴盛。

二、优秀民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价值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弘扬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价值。从根本上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充分体现文化发展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高度统一”[2]。优秀民俗文化正是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重要内容,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价值。

(一)优秀民俗文化有助于培养崇德向善、积极进取的健康人格

当前,大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畏难、颓废等倾向日渐凸显,心理素质、人格修养亟待加强。优秀民俗文化承载着崇德向善、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长久以来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钟敬文先生曾指出,民俗文化不但给予民众知识,而且“注入了一种道德的教训,大都有智慧的或伦理的启发作用”。[3]在高校开展优秀民俗文化与传统道德教育,并且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起到弘扬传统美德、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作用。

(二)优秀民俗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也根植于优秀民俗文化的沃土,与忠孝、诚信、公义等传统道德理念密切相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优秀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三)优秀民俗文化有益于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

优秀民俗文化中包含了大量文学艺术、体育竞技、休闲娱乐类的活动,例如猜灯谜、赛龙舟、逛庙会、放风筝、抖空竹等,能够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并且使大学生在参与和体验多种多样民俗文化活动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状态、陶冶情操,对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进行有效疏导和调节。钟敬文先生认为:“歌谣至少可以滋养民众的心灵,使他们对人生、事物发生兴趣和理解。”[4]大学生在接受民俗文化熏陶的过程中,心灵可以得到滋润,思想境界也可以得到提升。

三、高校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优秀民俗文化教育,一般采用课堂讲授、讲座、组织参与体验实践等方式。针对山西省各主要高校开设民俗文化类课程的情况,笔者从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对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长治学院、忻州师范学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13所高校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专门开设有民俗文化类课程的高校有12所,在笔者调查的13所高校中所占比例为92.31%。其中,将这类课程列入本校必修课的高校有11所,占比为84.62%。而在调查的高校中,将优秀民俗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工作的仅占23.08%。

在开设民俗文化类课程的高校中,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500名学生中,在被问及获得民俗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时,有32.26%的人表示来自父母长辈的传授,只有18.28%的人表示来自学校教育,另有39.78%和9.68%的人分别表示来自社会媒体和亲身参与的经历。在接受调查者中,能够准确回答出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上巳节(三月三日)、清明节(四月五日)、端午节(五月五日)、七夕节(七月七日)、中元节(七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除夕(腊月三十)等传统农历节日日期的占15.31%。笔者在晋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调查时,对该校一些学生进行了访谈。其中,一位女生(21岁,大三学生)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对庙会民俗非常感兴趣,不仅是喜欢那种节日欢庆的气氛,还源于对传统美德的尊崇。她前年在晋城参加了一次庙会,看见庙宇屋檐上的“二十四孝图”挺有意思,回来后自己查阅了相关记载,非常感动,尤其是被“卧冰求鲤”、“扼虎救父”两个故事深深打动了。由此,她觉得应该懂得孝敬父母、用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另一位女生(20岁,大三学生)谈到她去年寒假返乡(陵川县)时曾参加当地民俗文化协会组织的汉服文化节,深受感染,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绚丽多姿,很有兴趣长期关注并参与这类民俗文化活动。

然而,从访谈的一些大学生对于民俗文化的认知状况来看,笔者隐约感到一些担忧。以山西大学某学院某专业2017级某学生为例,他在被问及是否参加过学校的民俗文化类课程时,回答道:“知道有这类课程,但没有选修。因为觉得没啥意思,学了也没啥用。”当被问及是否喜欢参加民俗娱乐活动时,他表示没兴趣,不如上网休闲娱乐有意思。这种案例在高校中很普遍。一位理工科大一学生被问及如何看待学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时,表示并不觉得这类课程很重要,自己在选修过程中,也没有什么收获,感觉上课没有趣味性,就是老师照着ppt念内容,简要介绍一些民俗文化知识,大家记下来准备考试而已。笔者还访谈了一位担任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师,他表示,目前主要按照教材进行讲授,概括地介绍民俗文化的内容,的确还没有多少体验方式。

另外,高校目前的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许多民俗文化课程讲授内容基本上侧重于民俗历史、知识概述等浅层次内容,对民俗文化的相关思想实质尤其是道德内涵的阐发不够,也没有充分将优秀民俗文化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紧密结合,因此未能充分发挥优秀民俗文化的积极价值。再如,一些高校在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乡村调查的形式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接受民俗文化教育过程中,缺乏有效引导和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导致实践活动流于表面,未触及优秀民俗文化的内在实质,有的实践活动甚至蜕变为“出游旅行”、“汉服Cosplay”等偏离教育目标的无聊游戏,浪费了大量经费、时间、精力,却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校辅导教师们的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应对和解决。

总之,目前高校大学生接触和学习民俗文化知识、体验民俗文化活动的途径仍是比较有限的,并且在民俗文化教育的观念导向、实施方式、体系建设、保障措施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鉴于目前高校优秀民俗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优秀民俗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面对当前高校开展民俗文化教育不足、缺乏系统性的现状,高校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优秀民俗文化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统摄高校民俗文化教育,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同时,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使这一教育工作具有时代性、系统性,更加充分地汲取民俗文化的积极内涵和现实价值,进而更加充分地发挥优秀民俗文化的积极社会功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要求。

(二)加强高校民俗文化类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德育主题和思想内涵

应该看到,目前高校民俗文化类课程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现有民俗文化教材在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上有待加强。一方面,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根据不同阶段学习需求,整合现有教材资源,编写新教材,可以分为三个版本:普识版、进阶版、专业版。普识版面向零基础的同学,以有趣易懂又能增加对民俗的了解为标准;进阶版面向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民俗历史及研究方法的同学;专业版面向有志于从事民俗研究的同学。另一方面,应当在整合编写教材时更加突出德育主题,深入挖掘优秀民俗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实质,不断提升高校民俗文化教材的思想性、专业性水平,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优秀民俗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价值。

(三)拓展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参与、体验方式,为大学生接受优秀民俗文化提供良好条件

在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具体形式和引导大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途径上,应当加强创新,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使大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领会优秀民俗文化的内在实质。“引进来”主要是邀请优秀民俗文化传承人(团体)、民俗专家、学者进校园展示、表演、讲座,为大学生直接接触、了解、学习优秀民俗文化提供平台,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为民俗文化进校园构建起稳定平台和长效机制,可以定期举行“民俗知识大赛”、“优秀民俗文化展”、“校园民俗文化节”等,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走出去”主要是由辅导教师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调研、体验等活动方案,在暑期组织大学生深入乡村,体验风情民俗,在社会实践中直接感受乡土民俗的魅力、接受优秀民俗文化的熏陶。总之,只有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才能系统地构建起民俗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为大学生接受优秀民俗文化教育提供良好条件,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民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性,进而收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政治
冬季民俗节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