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九大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述评

2019-02-19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政党制度研究

张 帆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首次提出的命题,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系统性梳理、总结十九大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进一步研究。

一、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一)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渊源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王小鸿认为,任何政党制度都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不例外。她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民主理论和政党及政党关系理论奠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根基[1]。除此之外,许超宇、王野、徐丽维等人认为,马列主义政党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要与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政党进行联合等多党合作思想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直接思想渊源。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思想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发展的直接理论来源[2]。中国社会科学院柴宝勇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责任、价值观念、阶级性质所决定的政党与政府、政党与社会的不同关系模式,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之维[3]。

(二)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文化渊源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从中国土壤之中生长出来的。王小鸿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秉持的互相尊重的基调、和衷共济的意蕴以及中国共产党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都与中华文化广泛包容的气度一脉相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文化渊源[4]。赵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而不同”的和谐型党际关系、“求同存异”的合作型党际关系、“同心同德”的同心型党际关系[5]。崔健西认为,在长期历史发展与文化交融中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而不同、兼济天下等中国优秀政治文化,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一以贯之的文化之基[6]。潘岳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华文明以“大一统”为核心要义的“共同体”传统,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只能选择执政为民的一党执政、多党合作,必然重视促进团结的协商民主,必然选择“先民主、后民治”的治理逻辑[7]。

(三)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形成的历史渊源

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对其历史成因的挖掘。张广鑫、周焕博认为,“五一口号”开启了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实践,重塑了民主政治生态,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8]。在汪勇看来,中国的政党制度最早源于孙中山领导创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立宪党人和革命党人联手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标志着民国初年的多党制政党政治走到了尽头。后来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中间势力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逐渐形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9]。张师伟认为,各革命阶级和阶层在救亡和复兴道路上的政治大联合以及各个先进政党和社会贤达在反独裁和民主建国过程中的政治真协商,提供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生成过程[10]。刘维芳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时期,并把这一发展时期分为恢复、探索、发展、创新四个阶段。还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11]。

以上学者基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生成与发展,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或从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或从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实践对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学理分析,突出学者们思考问题的严谨性。但是,近代中国政党制度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国外的政党制度,特别是前苏联的政党制度对我国政党制度形成与发展的鉴戒,对此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

二、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优势研究

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学者们多从分析制度本身的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出发进行探讨。郭道久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创造性。从执政党来看,它的特殊性体现在执政党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政治组织。从参政党来看,它的特殊性在于参政党与执政党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造性体现在它以亲密合作避免了无谓内耗以及政党间和谐的关系、党政结合的党政关系模式[12]。田改伟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以上郭道久所阐述的之外,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关系以及定期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点[13]。

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多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在何处”出发,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贾国哲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政治目标根本利益一致、始终能够发挥制度效能的优势[14]。左定超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利益代表维度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就新在功能维度上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团结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新就新在效果维度上推动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体现了治理的有效性[15]。对于左定超的观点许多学者也撰文表示一致认可。

也有一些学者通过与旧政党制度、西方国家政党制度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比较,阐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钟声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旧式中国政党制度进行比较,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体现在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特色以及通过科学民主决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有效保障[16]。张荣臣认为从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蜕变和苏联东欧共产党执政教训来看,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17]。何旗通过对两党制结构性缺陷的剖析,指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制度效能和治理绩效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仅有效避免了美国两党制存在的弊端,而且在力量凝聚、利益整合、决策优化、民主推进等方面取得了绩效上的创造性成就[18]。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特点优势的研究成果可谓是盈篇满籍,特别是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分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呈现出日趋全面、不断深入的趋势。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讲话中就已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相关讲话是学术研究的向导,但是纵观十九大以来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特点的研究,多停留在对领导人讲话解读的层面,理论研究的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关于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19]关于如何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学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方面:

(一)执政党角度

王济光对推动新型政党制度更加成熟提出了建议,他认为,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巩固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调动多方面积极性、积极凝聚国家治理向心力、科学优化国家治理体系,全面形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健全党际监督制度,推进国家治理可持续性[20]。朱昔群赞同王济光的观点,同时指出任何政治制度都是存在两面性的矛盾统一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符合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但在政治实践中也存在着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迫切要求。他从执政党角度提出发展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同时也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21]。对此学者们一致认可,坚持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二)参政党角度

宋春丽通过分析目前影响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建议。她认为当前提升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主要途径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增强政党意识,提升民主党派参政动力;通过增强理论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民主党派参政能力;通过加强交流合作,提升民主党派参政合力;通过加强机制建设,保障民主党派参政效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效能[22]。除此之外,孙信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路径的着力点在于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23]。

(三)话语权建构的角度

我们党历来重视话语权的作用,但话语权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别人授予的,而是在实践、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彰显其特色和价值而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对此,有学者认为,发展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需以“四个自信”为基本维度,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权[24]。虞崇胜认为,作为实践形态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已然形成,但是作为理论形态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体系并没有及时建构起来,呈现出实践先于理论话语的状态。因此,用中国先进政党制度理论和话语表述充实世界政党制度话语体系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亟待完成的任务[25]。

对于发展新型政党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3月4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希冀,也强调了加强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学界对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主要从执政党方面、参政党方面以及话语权方面展开的。但是研究的视角基本上都属于宏观范畴,微观视角较为缺乏。因此,要推进这一问题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从宏观层面的讨论转移到对微观、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来,如新型政党制度在基层的发展等微观角度。

四、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时代意义研究

(一)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现实意义

有学者从中国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其中,许忠明从分析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具有的重要关联和政治逻辑入手,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密码锁钥”[26]。而李金河则从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石、特征、属性、优势、文化根源及世界价值的解读入手,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制度载体[27]。也有学者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于世界的现实意义。其中,杜俊奇、张献生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新的政党制度类型、新的执政和参政方式、新的政党关系、新的民主实现形式和新的现代治理方式,为世界政党政治和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路径和中国智慧,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创制[28]。郭文亮通过比较多党制和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一党制的长处与缺陷,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既避免了两者的各种弊端,又能充分发挥一党长期执政与多党合作制的最大优势,有效促进社会持续稳定与和谐发展。这种新型政党制度为世界各国探索现代政党政治趋利避害良性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29]。

(二)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意义

周云莲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所包含的多党合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开展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就多党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实现了多党合作理论、执政党理论和参政党理论的新发展[30]。孙林从政党理论分类标准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迪韦尔热按照数量对政党的划分标准和萨托利按照得票率、统治潜力以及意识形态对政党的划分标准,是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和舆论上攻击中国政党制度的主要理论基础。他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出现,在政党制度理论上提出新的分类标准,凸显了西方政党制度理论的缺陷,在理论上突破了西方传统政党制度理论窠臼[31]。

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时代意义的研究离不开对其现实背景和时代内容的分析,当前学界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大都注意到了内容与意义之间的关联,其中不乏富有思辨性和学理性的成果。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之后提出的新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作出的新表述,自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十九大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时代意义的研究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较为少见,学界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五、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关联性研究

(一)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关联性研究

周淑真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民主政治、政党政治发展大潮中,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原则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伴随着新中国建立多党合作建国、协商民主建政而产生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发展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结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32]。任世红认为,高度的政治共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条件,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在人民群众中,在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各族各界人士开展政治协商时达成共识[33]。赵大兴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群众基础、施展空间、加力杠杆和方向保障,而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不断增强又充分证实了新型政党制度存在发展的内在合理性与必要性,这二者存在互动关系[34]。

(二)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人民政协的关联性研究

一是基于人民政协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陈立明指出,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在中国政治协商的战略资源中,最具战略性的资源就是存在于新型政党制度之中的政治协商资源[35]。二是基于人民政协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重要作用。张祝平、郑晓丽认为,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格局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人民政协在落实新型政党制度中发挥着政治引领、政治聚合、政治保障作用[36]。

(三)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参政党的关联性研究

一是基于新型政党视域下的参政党研究。王娜娜在新型政党视域下对民主党派民主监督进行了研究,指出民主党派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内生的重要内容[37]。二是以系统论为视角审视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王洪树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各民主党派或襄助革命、或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他们团结和组织各自所联系的社会阶级、阶层、功能界别群体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王洪树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共产党的先进性与参政党的进步性有机结合形成的新型政党制度[38]。

(四)关于国内外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通常情况下是为了凸显优越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专门研究国外的政党制度,将中外政党制度联系起来比较研究,或是增强制度自信、进行“取长补短”。最为典型的就是与西方的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田晓玉教授从政党产生、制度构成、利益代表、利益整合政治格局、制度效能以及实现民主的维度,同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和功能[39]。还有的学者将中俄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研究。邱雨认为,虽然中俄政党制度均受到其“和”文化和专制色彩文化的影响,但是彼此的发展方向却不同。俄罗斯经历了“休克式”的变革,效仿西方的多党制,一度导致政党林立、混乱无序,在强势总统带领下,逐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道路。而中国的政党制度自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后逐步完善,尽管亦曾遭遇破坏,但并没有推倒重来,而是以前苏联为鉴戒,继续保持和发展[40]。

综合来看,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关联性进行了研究。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力的关联性研究中,学者们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与人民政协的关联性研究中,学者们聚焦于人民政协的积极作用。在与参政党的关联性研究中,学者们又聚焦于参政党的建设性作用。在与国外政党制度的关联性的研究中,学者们以国外政党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分析相关问题,体现了学者们研究视野的开阔。笔者认为,政党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与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紧密联系。因此,进一步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离不开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考察。

六、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

(一)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研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笔者通过CNKI 期刊数据库和CSSCI 数据库,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篇名进行检索,十九大以来的学术性论文,特别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占比较低。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的政党制度由来已久,学界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研究也由来已久,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新的议题提出的时间较短,学界对该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学术研究总是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但其真理性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此,学界应该强化问题意识,加大研究力度,进而提高研究质量。

(二)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体系亟待构建

十九大以来,学界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无论是从理论渊源、特点优势、实践路径、时代意义,还是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若干理论和现实因素的相互关系来看,研究内容较全面、丰富。但是许多研究成果多是以报纸、期刊的形式出现,使研究成果限于篇幅的原因要么细而不全,要么空而泛之。同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个新的议题,自十九大以来还没有出版过相关的专著。这就使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整体上来看,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方法需进一步拓展

目前国内学界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多数是基于国内外政党制度的比较、中国政党制度的逻辑发展的视角,来阐述新型政党制度的特点优势、世界意义等。这种研究方法值得肯定,但同时也使研究主要停留于宏观层面的思辨性探讨,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犹如蜻蜓点水,无法深入下去。因此,若能在基层的微观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往往能够深化我们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

猜你喜欢

政党制度研究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