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民族复兴伟业培养统一战线人才

2019-02-19王松柏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院特色时代

王松柏

新时代对统一战线的人才培养(本文指统一战线各领域代表人士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性地位。2018年底,中共中央颁发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社会主义学院的第一部党内法规,为中国共产党更好地领导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指导社会主义学院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也为民族复兴伟业培养统一战线人才提供了政策指南和根本保证,必须全面贯彻落实。

一、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地位

统一战线人才培养是民族复兴伟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我们当今比以往任何时刻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迫切,人才的质量标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高。统一战线人才培养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统一战线人才的活力,激发其创造性,万众一心聚合成奋进的磅礴力量。在理念上,需要确立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统一战线人才的培养既不能因为需求迫切而“短平快”,也不能因为标准的提高而却步不前,而是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目标,致力于满足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统一战线需要,形成统一战线人才培养思想指导上的高度历史自觉。在实践上,要把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遵循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基本规律,把握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特点,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注重特色,不断夯实培养基础,实施梯度推进,确保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全面培养、持续培养、深度培养体系。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面临新形势、面对新使命、担负新任务,应构筑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地位。

统一战线人才培养是民族复兴伟业的一项系统性工程。人才培养具有系统性,在宏观层面上涉及培养目标、培养规划、培养体系、培养对象等方面的整体设计,在微观层面上涉及培养阵地、培养机制、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力量、物质保障等单项具体设计。统一战线人才培养自然也不例外,必须以系统性思维应对人才培养的复杂性。然而,无论一项工程多么复杂,其中必有一条突出的中心主线。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工程的中心主线就是培养具有时代特质的统一战线人才,为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政治基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纲举目张,牢牢把握住这条中心主线,系统复杂性就会变得条分缕析。要紧紧围绕中心主线,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需要,建设好统一战线人才培养新时代工程。在培养目标上,要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认同和实践指导,聚焦有效激发和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各界人士以及世界上一切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培养一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涵养伟大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硬本领、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奋发有为的统一战线人才队伍。同时,还要兼顾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问题导向,在探索中创新,创建有别于其他领域人才培养的自身特色,构筑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工程的完整性。

二、新时代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与培养现状间的差距

建国以前,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培养统一战线人才。新中国建立起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后,统一战线人才培养才真正列入国家政治议程,安排统一战线成员进入党校和行政学院进行培养。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1956年10月成立了集中培养统一战线高端人才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随后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社会主义学院,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办学。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展开,中央和各地社会主义学院先后恢复办学。40年来,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为统一战线各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推进统一战线建设、推进协商民主、加快国家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撑。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更加波澜壮阔,对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有培训工作与新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为统一战线人才培养需求同培养能力不平衡、不充足之间的矛盾。

统一战线人才培养能力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整体供需上的不平衡,“民主党派、无党派、民族、宗教、新的社会阶层、港澳台海外等各方面统一战线成员达数亿之多”[1],但40年来国家培养的统一战线人才累计总和远远低于这个数字。二是层级上的不平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培养能力最强,可进行高端培养,但是,部分省市及以下社会主义学院培养能力还存在不足之处。三是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先进地区已经建立起较完整的培训体系,而一些起步较晚的社会主义学院培养能力还有较大成长空间。四是培训领域上的不平衡,民主党派成员的培训工作已经比较成熟,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培养工作在部分省市也比较成熟,但是对无党派人士、少数民族人士、港澳台侨以及宗教界人士的培训还需要继续探索,这些人员在行业或地区分布上具有相对集中性,对他们的培养单纯依赖统战部门统一安排,存在“手长袖子短”的问题。

统一战线人才培养能力不充足,主要体现在部分省市及以下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工作中。部分省市及以下社会主义学院建设跟不上形势发展,硬件不硬、软件不力,教学设施陈旧落后、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教师实际占编比例严重偏低,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都不能满足本地区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因此,部分省市不得不依赖党校和行政学院培养统一战线人才,使得培训员额本来就很饱和的党校和行政学院有些勉为其难,既限制了统一战线人才培养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新时代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

(一)把《条例》作为统一战线人才培训的根本遵循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学院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根据《条例》精神,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首先,要按照《条例》全面正确落实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学院的领导体制设置规定,按照中国共产党相关制度和《条例》规定开展工作。其次,要充分体现“联合党校”的鲜明特质,坚持维护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再次,必须坚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主义学院办学的全过程,办好班次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研究方向、教材建设、队伍建设、学员管理、对外交流等环节的每一道关口。

二是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学院的职能定位。根据《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首先,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而非其他领域的专门或者综合学院,性质定位十分纯正。其次,明确社会主义学院是一所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表明培养对象具有广泛性。再次,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是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而体现出“两个重要”: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学院充分把握上述职能定位,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坚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方针政策宣传“三个基地”作用,保证新时代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三是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学院的工作方针。根据职能定位,《条例》以“五项坚持”规定了社会主义学院培养统一战线人才的基本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联合办学、开放办学,坚持严以治院。“五项坚持”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学院办学方针的整体,既不可分割、不可或缺,又有层级区分,前两项居于宏观指导地位,后三项是具体实践路径和质量保障要求。因此,全面贯彻落实“五项坚持”,既有整体性“坚持”,也有具体“坚持”,保证新时代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目的。

四是全面贯彻社会主义学院在党外代表人士方面的培养目标。《条例》清晰地规定了关于培养统一战线各领域代表人士的培养目标: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增强爱国主义精神等根本政治性要求前提下,最终目标是增强“五项能力”,即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目标的实现总是由任务来支撑的,任务从来都是服从和服务于目标的。《条例》对社会主义学院的基本任务,从培训对象、研究和宣传的内容、发挥作用的渠道等方面概括性列举了五个大类。只有全面落实社会主义学院的各项培养任务,才能更好地实现培训目标。

(二)增强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历史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3]中共中央已经印发《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统一战线人才培养是全国干部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且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等方面有自身的特殊性。为此,各级社会主义学院依据全国规划制定本级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规划落实。要坚决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统一战线理论方针政策,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开创一个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统战部门积极主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华夏儿女鼎力支持的生动局面,加快培养统一战线人才。

增强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历史自觉性,把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纳入民族复兴伟业中去。首先,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层面上,把握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自觉性。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培养各方面成员,在共同目标之下统一思想、统一共识、统一步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是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其次,在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凝心聚力完成时代任务层面上,增强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主动性。把握实现民族复兴这个时代主题,就是要凝聚一切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团结一心谋发展,以奋进的姿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了人民的心愿,是新时代的理论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引,是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根本指南。因而,统一战线人才培养要坚定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再次,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层面上,增强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创造性。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保障,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个现代化都离不开统一战线人才的积极、广泛、创造性参与,这源自我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质的规定,因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5]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都是史无前例的,没有现成的参照和借鉴,必须大力培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创造性人才,为民族复兴提供持续不竭的人才保障。

(三)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作用

强化教学中心和科研基础,以系统化和科学化建设不断提升培养质量。一是强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重点突出课程内容、课程质量、课程评价三个方面,努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内容上,要突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突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突出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在课程质量上,要通过课程需求调研、课程招标、集体备课、试讲评审、教学督导、公开评教、教学研讨、精品课评选、创新教学方法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质量。在课程评价上,建立科学的评课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体现统一战线人才培养价值导向、满足统一战线学员培训特殊要求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突出课程是否能做到理论与现实相互应照,是否能为学员提供国际视野、历史眼光和思维方式。二是优化教学布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培养任务,根据任务需要和形势发展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紧扣政治共识教育核心、注重文化认同教育基础、抓住能力素质培养重点,不断进行教学布局调整优化。三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知识载体,是保证培养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教材建设在统一战线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十分突出,必须按照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和要求,满足学科设置特殊性需要。《条例》要求打造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中华文化等特色学科,既是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学院优势所在。四是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需要确保“社院姓社”推进“名师工程”,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社院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的名师。要注重解决教师“先天不足”的问题,采取请进来、派出去、具体领域跟修、基层一线实践等措施,提升专兼职教师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理论功底丰厚起来、实践经验丰富起来,增强结合运用能力。五是充分发挥科学研究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二为服务”,即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开展统一战线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特别是注重跨学科融合发展研究,加强开放合作研究,推出一批服务于统一战线新发展、服务于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创新成果。

(四)加大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要素投入

要素投入是任何事业发展必需的基本保障。依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对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要素投入唯有持续加强,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才能保证各项培训任务如期落实,才能保证培养高质量统一战线人才。当前,就是要贯彻落实《条例》精神,以满足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时代需要为基本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建设。建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一流工作队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落实新时代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强化社会主义学院自身队伍建设。第一,要按照《条例》要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不少于工作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加快“名师工程”建设。第二,要建设一流的后勤保障队伍。社会主义学院要紧紧围绕教学中心,针对各类学员的差异,特别是尊重各民族、各宗教的习俗仪规,制定内容差异化的服务标准体系,树立“大后勤”工作理念,全面提升服务学员水平和质量。第三,建设一流的培训管理工作者队伍。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管理工作者,要统筹兼顾统一战线人才培养的根本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加强培训项目研发设计、培训班次组织设计、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建立起高水平的教学管理体系。第四,要坚决贯彻落实《条例》关于社会主义学院领导体制要求,强化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建设一支热爱统一战线事业、甘于奉献人才培养、综合素质优良,尤其是掌握与各界人士交流高超本领的社会主义学院领导班子队伍。

猜你喜欢

学院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完美的特色党建
海盗学院(12)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