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农村”到“乡村振兴”:中国共产党“三农”战略的历史性跃升
2019-02-19杨宏伟吕学会
杨宏伟 吕学会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2005 年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自新农村建设提出并落实开展以来,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良好成效:农村房屋、道路、水电、通讯网络、娱乐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到位,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村容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多元化、发展方式实现精细化,农业基础设备和技术装备比较先进,新产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产业附加值大幅提升;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都得到极大提高,不少地区的农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支农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城乡及乡村内部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显著。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乡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城乡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以及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存在显著差异;城乡交通、公共运输业存在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等等。除了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乡村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例如中西部乡村较之东部沿海乡村、偏远山区乡村较之城郊乡村依然落后。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现代农业建设成效不大,特色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以及“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涣散,治理体系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另外,由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增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在农村的多为孤寡老幼人员,土地撂荒现象十分普遍,不少乡村甚至出现凋敝衰落的光景。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短板仍在农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三农”问题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农村亟需振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1]只有农业强大兴旺起来,农民富裕起来,农村美丽起来,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富强美;只有农村实现全面小康,中国才能有全面小康。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农业农村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三农”发展面对新的问题,城乡之间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及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的背景下,针对“三农”工作提出的一项新战略、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符合农业农村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新定位,顺应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契合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基本遵循,是对“三农”战略的丰富与深化。
二、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继承和超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P1068)的目标。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特征出发,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P32)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比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更加高远,内涵更加丰富,体现了“对新农村建设的延续、超越与升华,体现了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再思考、再出发、再部署”[4]。
(一)从“生产发展”向“产业兴旺”跃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的跃升,是农业发展范围和目标要求的跃升。在发展范围上,“生产发展”要求的只是农业生产方面的发展,而“产业兴旺”不仅仅指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包括农业产业的兴旺;从“生产”到“产业”,意味着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还要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的全面融合发展,从而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构建现代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发展的目标要求上,从“发展”到“兴旺”,不仅强调产业发展的过程,而且强调要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不仅注重发展的速度,而且注重发展的质量。要实现农业产业的兴旺,必须依靠发展农村生产力,优化农业结构,拓展产业功能边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科技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业与现代科技衔接,农业与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对接,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圈,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活力与竞争力。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的转变,反映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考虑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活动上升到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度。
(二)从“村容整洁”向“生态宜居”跃升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的是乡村发展范围和发展理念的跃升。在发展范围上,“村容整洁”单一要求改变村容面貌,改变农屋外观,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使农民有一个干净卫生的居住环境,而“生态宜居”不仅对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求整个农业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村庄的生活环境实现生态化标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美丽乡村。在发展理念上,由单一的对美好环境的追求转向人与自然环境友好相处,更加强调绿色、协调发展,“这是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是一种质的提升,‘生态宜居’四个字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5]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的贯彻落实。“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3](P23),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不仅需要在城市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更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和保护,重视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使农村成为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三)从“乡风文明”向“乡风文明”跃升
从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到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风文明”,虽然是相同的四字要求,但内涵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加丰富,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乡风文明”主要要求邻里乡亲之间和谐相处、尊老爱幼、互助互爱;村民不打架斗殴、不赌博吸毒,保持良好的乡村社会风气;引导村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村民有一定的娱乐休闲文体活动等等。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乡风文明”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此,除了要求“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6](P16-17)还要求展现新时代农村的新面貌,要求广大农民群众争做新时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村民;推进乡村社区搞好法制文化宣传;引导歌剧、表演艺术团等民俗文化进乡村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倡现代化文明理念及生产生活方式,培养新型现代化农民。
(四)从“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跃升
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体现了乡村治理方式和效果及治理要求的跃升。在方式和效果上,“管理”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强调政府与村民相互配合的管理过程,注重民主的管理效果;而“治理”则是由政府引导、社会团体及个人积极参与的治理方式,强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方式,更加注重有效的治理效果。在要求上,“管理民主”要求维护农村居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提高村民参政议政和自主管理的水平,从而完善农村的民主法治建设;而“治理有效”则更加“强调治理体制与结构的改革、完善及治理效率,突出了基层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5],要求在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根据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7](P87)治理有效为乡村的振兴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
(五)从“生活宽裕”向“生活富裕”跃升
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体现了农村发展层次和发展目标的跃升。在层次上,“生活宽裕”主要侧重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减轻广大农民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经济负担,实现基本的温饱;而“生活富裕”的要求更高,强调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都要有更大程度的提高,即要在农民经济收入快速增长的前提下着重提高农民的消费支出水平,使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在目标上,“生活宽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二个要求,是农村“生产发展”的直接结果,表现为农民手头上有多余的存款,经济上相对宽裕;而“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后一个要求,体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保障农民实现生活富裕,同时,“生活富裕”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表征。“生活富裕”是在“生活宽裕”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适应了新时代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状,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农村的落实,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三、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8](P5-6)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项伟大工程,着力点在于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产业振兴是根本出路
走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兴旺之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首先要加大对产业振兴的金融支持力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惠及乡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加农业的资金投入,着力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设立产业资金项目、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鼓励引导农民群众通过各种优惠渠道进行创新创业,解决农民创业的后顾之忧;公共资源配置向“三农”倾斜,积极引导社会各种要素合理流向农村,为农村产业的振兴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其次要注重发展现代农业,将创新发展理念融入农业产业建设,创新农业体制机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指导农民,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素质,构建现代化乡村生产经营体系。再次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挖掘农业的多种潜在功能,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与特色餐饮业、乡村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与运用,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推动创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最后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察访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时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9]发展特色产业就是要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等资源优势,确定自己的产业发展策略,发展具有自身特色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优势农业产业,打造优势品牌产业。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中国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化道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充分调动并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人才振兴是第一要务
走中国特色人才兴农之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的振兴说到底也是人的振兴,因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关键在于人,要实现人才振兴,加快建设以人才为核心的新乡村迫在眉睫。第一要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鼓励、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增强职业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知识、农业技术及实践水平;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一系列的优惠补贴政策吸引农民工、优秀大学生等青壮年加入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壮大乡村振兴的队伍。第二要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提高大中专农业院校的专业化教育水平,注重培养农村户籍的农业类大学生,并确立相应的优惠福利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返乡投身于农业科技工作;鼓励农业科研工作者进行创新试点实验,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优惠的政策方案吸引农业科技工作者、专家、教授下乡,定期向农民普及相关农业种植培育知识,增强农民的专业化生产培育技能。第三要训练一支经验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队伍。利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把规模小、经营分散的小农户纳入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有效组织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和市场营销,并为农民提供公益性服务,普及相关经营管理知识,使农民成为懂管理、有经验、有策略的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经营管理水平。第四要努力打造一批卓越的乡村人才队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爱农村、爱农民的社会各界人士回乡下乡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鼓励优秀的企业家、城市人才、大学生等下乡创业,大力鼓励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以人才兴旺农村产业,以人才助力农村振兴。
(三)文化振兴是精神支撑
走中国特色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人,以优秀文化提升生活品质,继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的文化风俗融入到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建设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乡土文化景观,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农民弘扬地方民俗文化,发展繁荣乡村文化,不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要推进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乡村文化教育水平。促使教育政策福利不断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乡村教育环境、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尤其是改善落后贫困乡村的办学条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引导优秀师范生、教师下乡支援乡村教育事业,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距,使农民的孩子能享受到有质量的教育。最后要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准。坚持立德树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农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社会风尚,弘扬民族精神和新时代精神,乡镇政府及农村基层干部要积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讲座,开展寻找“模范农民”“道德标兵”等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思想道德建设中,努力争当新时代先进农民,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养,培育良好家风、纯朴民风、文明乡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四)生态振兴是关键环节
走中国特色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首先要树立农民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保意识。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理念,通过在农村开展学习中央文件精神、宣传环境保护法、观摩环境保护的相关影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注重乡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并自觉进行无污染无危害式农业生产活动;其次要坚持走绿色发展、质量兴农之路,杜绝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使用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农药、化肥的手段,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促进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向追求绿色、生态、协调转变;再次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大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在良好乡村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最后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乡村生态环境、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对农田污染、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牲畜饲养、厕所整修等问题作出合理的整治措施,健全乡村环境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的绿色化与生态化,打造出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匹配的村落,使乡村成为真正生态宜居的美丽新乡村。
(五)组织振兴是重要保障
走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之路,实现乡村组织振兴。“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永葆基层党组织的青春活力,首先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严把党员发展关,规范入党流程及环节,通过严格的遴选和审核标准,为党组织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加强思想政治培训教育,确保党员的质量。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通过学习、培训、观摩等形式,提高服务意识、组织意识、核心意识,增强带领党员、服务群众、狠抓实干的本领。其次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影响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和支持党员率先开拓创新、大胆创业,并带领农民群众创业就业、寻找发财门路,成为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人”。增强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通过创新服务载体,划定有职党员的责任范围,为无职党员设立服务点,让党员同志的服务落实到每家每户,使党员同志积极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建立良好的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完善民主评议制度,尊重民情民意,坚持把为村民服务的情况作为党员评优评先的依据,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党组织工作绩效的标准,引导基层党组织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获得村民的好评,凝聚人心。最后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反腐倡廉建设。通过开展专家讲座、案例学习等方式加强廉政教育,增强廉政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制度,加大监督审查力度,使党员干部自愿自觉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完善基层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严惩腐败行为,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铲除农村基层腐败的土壤。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三农”战略的历史性跃升,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国家战略。对照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而设定的一个新目标,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全局性的乡村发展振兴方案,是全党全国人民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纲领。这一战略的全面推进必将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必将为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