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2019-02-19中共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秘书长
文 侯 胜 中共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州委秘书长
近年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充分发挥与缅甸交流交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立足于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以及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把口岸、边境沿线作为对缅人文交流的前沿和窗口,加大力度,创新举措,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缅交流合作,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九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切忌“平均用力”“一哄而起”。我国经过多年的外交实践,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布局,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应遵循的原则。国家层面应根据各地实际,一是统筹好各地资源,特别是要发挥好沿边地区的优势,做到通盘考虑,有计划、有步骤、分主次、分轻重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切忌平均用力、“撒胡椒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二是各地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做到彰显中华文化底色,突出地方文化特色,集中资源,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能盲目跟风、一哄而起,不能因为哪里容易走出去,就一股脑地都往一个方向去发展,这样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并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二,深耕厚植,持久发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定要有明确的对象国,充分了解对象国,深耕厚植,久久为功,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走得出去、走得远。以德宏为例,德宏三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有着对缅交流合作的独特区位优势。我们立足这一优势,把缅甸作为德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对象国,开展一系列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项目活动,深耕厚植中方在缅方的民意基础。比如,我们连续17年与缅甸合作举办中缅胞波狂欢节、中缅边交会等节会活动,建立了与缅甸商务部、旅游部等部门定期会晤机制,设立了国际执法安全合作大队、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和职业介绍中心、边民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边防小学,设立了覆盖缅甸重要城市的6个驻缅商务代表处,成立了云南省内州(市)唯一的对缅专业研究机构——中缅关系研究所,实施了中缅媒体联合采访、联合培训、互换节目、互设栏目的“双联双互”工程,定期举办中缅媒体见面会,开展了全国首场中缅抖音挑战赛,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对缅影响力。
第三,树立对外交往、文化先行意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走出去”的过程中,人文交流是最容易得到对方认同和接受的方式,具有“五个最”的特点,即用时最短、花费最少、见效最快、影响最广、当地民众接受度最高。同时,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图书等文化产品是最持久的宣传工具、最有力的宣传武器。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文化先行,突出德宏独特的人文优势,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交往,双方互信不断增强,文化价值认同普遍提升,实实在在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比如,昆明新知集团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开设了9家海外华文书局,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2009年以来,我们在边境一线德宏口岸先后设立6个“国门书社”,并在2017年推动书社走出国门,在缅甸设立“胞波书社”,还在缅甸木姐市设立了友谊阅览室、中缅胞波4D影视放映点等。创办了全国唯一的具有独立刊号、公开发行的缅文报《胞波》,与缅甸中文报《金凤凰》合作,每周推出一期发行量达5万份的《美丽德宏》专刊。组建了被誉为“东方歌舞团”的德宏金孔雀艺术团,排演南亚东南亚18个国家的歌舞节目,并于2018年中秋节期间应我国驻缅大使馆邀请,赴缅甸仰光市开展“情满中秋”演出活动,代表国家出访泰国、乌拉圭演出。德宏传媒集团牵头组织实施了2019年中缅文化周有关活动。打造了集报纸、广播、网络在内,7种语言文字的对缅多语种全媒体传播矩阵,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第四,发挥“国家队”优势,用好“地方队”的长处。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通过充分发挥“国家队”优势,用好“地方队”长处,构建起上下联动、互为补充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格局,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国家层面应加大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加大对行业和部门的统筹协调力度,充分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热情,形成整体合力。地方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和优势,积极参与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工作中。比如,德宏在对缅的交流交往中,既重视官方的交流合作,也重视民间组织的交流交往。我们充分发挥我国首个在缅甸正式登记注册的NGO组织——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木姐办公室,以及与宋庆龄基金会共同设立的中缅边境地区民生基金的作用,在中缅边境地区实施一大批涉及扶贫帮困、医疗救助、突发事件关爱、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民生项目,受到缅官方及民众的普遍认可和赞扬,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积攒了深厚的民意基础。
第五,文化是做人的工作,文化交流的关键是争取人心。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人作为直接接受文化影响的主体,只有争取到了人心,才能赢得对象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才能积极有效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所以,我们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始终抓住“做人的工作”这一关键,以文感人、以文化人,通过做人的工作,让对象国民众触摸到中华文化脉搏,从而认同和接受中华文化。比如,云南文投集团运用中国创意、柬埔寨元素打造的大型舞蹈史诗剧目——《吴哥的微笑》,通过培养当地演员,编排彰显柬埔寨历史文化的节目,吸引了大量包含柬埔寨民众在内的游客观看节目,有效地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了国外。另外,我们在边境县(市)实施“国门学校”项目,培养到我境内就读的“小小留学生”,使其从小耳濡目染接受中华文化熏陶,打牢对华友好的情感和文化认同基础,目前已经累计培养了3万多名缅籍学生。
第六,守好无形的边境线。文化的影响力是一个伸缩的变动线,与地理上固定的边界截然不同。我们在推进“民族文化强州”建设,实施边疆文艺精品工程,培养了一批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生产了一批文化音像制品,高质量满足了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将中国优秀的作品如《西游记》等一批经典影视翻译成缅语,向外推送,广受缅甸尤其是中缅边境一线民众的欢迎。我们在守好文化边境线的同时,加大中华文化走出去力度,不断影响境外文化市场。
第七,文化既要“走出去”,又要“请进来”。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文化交流形式多种多样,要想把中国的声音传出去,让世界认识中国,既要坚持“走出去”,又要坚持“请进来”。比如,我们与缅方共同持续举办全球首创的“一马跑两国”中缅瑞丽—木姐国际马拉松赛,连续举办两届“丝路光影”国际微视频德宏影展,邀请缅方有关专家学者及官员参加跨喜马拉雅发展论坛、中缅智库高端论坛和跨国跨年晚会。特别是2018年德宏在参加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魅力中国城》竞演节目录制时,我们邀请缅甸前总理吴努的女儿杜丹丹努女士、缅甸前总理吴巴瑞的女儿杜内依巴瑞女士和我国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一起登上央视舞台,共同追忆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为中缅胞波友谊作出的重大贡献;邀请缅甸歌手尼尼肯索与云南省的歌唱家高淑琴用中缅两国语言演唱《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还邀请缅甸的3个小朋友参与相关节目的录制,节目播出后,在缅甸引起广泛关注。这样“请进来”的方式,能让受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悟中华文化,再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自身理解,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第八,文化走出去要算大账、算长远账。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放在首位,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既要考虑量力而行,不好大喜功,又要积极主动、有所作为,而不能只是简单地看实施的活动能够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所以,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活动,德宏都积极充当“中缅友谊地方大使”角色,始终坚持把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放在首位。每年都安排项目资金开展一系列有必要的对外交流活动,比如应邀派出德宏金孔雀艺术团赴缅甸仰光市参加“情满中秋”演出活动、实施中缅媒体“双联双互”工程、在缅设立“胞波书社”、中缅友谊阅览室,以及在中缅边境地区实施一系列民生项目,有利于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第九,文化走出去既要以我为主,更要尊重对象国需求。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充分尊重对象国意愿。因此,德宏在对缅文化交流方面,始终与缅方保持密切互动,建立了与缅甸木姐市宣传部长定期会晤机制,开展“人字型”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中缅媒体联合采访活动。广泛听取缅方从政府到民间的各种声音,充分以缅方的角度开展相关工作,既重视中缅群众喜欢的文艺展演、节庆活动、体育活动、学术文化等文化交流,也根据缅方提出的要求,开辟在媒体合作、媒介传播等新领域的交流合作。我们设立了德宏传媒集团国际交流培训中心,专门培训缅甸等国的媒体从业人员。同时,我们针对缅甸大多数民众看不懂、听不懂中文的实际,专门翻译制作缅甸民众喜爱的报刊、书籍和影视作品等,解决“传出去了,别人看不懂”的问题。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效增强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全面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点点滴滴、深耕细作、长期用力。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进行生动有效的实践和探索,当好“中缅友谊地方大使”,持之以恒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