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探讨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理论研讨会暨龙门论坛(第十期)综述
2019-02-19文杨文江王大林
文杨文江 王大林 本刊记者
为落实《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加强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指导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省委党校对州(市)党校的业务指导,省委党校把“龙门论坛”搬到州(市)党校,进行面对面业务指导、工作交流,同时建立上下联动互动机制。2019年4月15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联合中共临沧市委党校(临沧市行政学院)举办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理论研讨会暨龙门论坛(第十期)。来自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和昆明市、临沧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普洱市的7家州(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的21位专家学者紧扣“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主题,结合个人研究领域,分别从党的建设、政治(法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发展等方面的选题,展开交流研讨。
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前行,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理论的接续创新到实践的不断向前,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战略到深刻改变人民生活的小细节,从物质上逐渐富足到精神上愈发自信,见证着我们党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奋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程;见证着我们民族奋起追赶、永不停步,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历程;见证着中国人民栉风沐雨、勠力同心,奋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历程。
与会专家学者在交流发言中认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表明,从实践中来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和证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丰富和完善,才能科学地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自觉坚定理论自信。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始终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发展和具体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新中国70年发展成效巨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17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探索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而广泛的历史渊源、文化积淀和现实基础。
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时期是辩证统一的。有的人把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割裂开来,即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发展成就来否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年有益探索。这样的历史观站不住脚。专家学者在交流发言中指出,前30年和后4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出发点都是为了推进和实现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只是在路径方法上有所差异。对此,我们要科学、辩证地看待和评价前30年与后40年的发展历史,不能简单把两段历史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因为,没有前30年的探索,就不可能有后40年的伟大成就,后4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30年的坚持、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决定并坚定不移向前推进,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和经验,改革开放也难以顺利推进。”因此,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发展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割裂历史发展的逻辑,既不能用后40年的历史去否定前30年的历史,也不能用前30年的历史来否定后40年的历史。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就新时代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与会专家在交流发言中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走过的法治道路,从破除旧法统,到建立新法治;从积极创建社会主义法治到法治道路建设;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可以认识到,我们选择走法治道路,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正确选择;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与会专家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科学化,是新时代推进社会现代化,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规律和有效方法。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新时代推进我国的社会建设,就是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社会建设工作基本思路、目标要求,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握好四个关键环节:既要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又要注重实践要求;既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又要注重基层探索创新;既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又要抓住重点力求突破;既要发挥我国本土优势,又要注重汲取国外经验教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首次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且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云南作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库”的实际,深刻总结云南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上的成功经验,认为我们要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从云南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必须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先行先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要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绿色能源”“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重点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增强国家战略意识,强化顶层设计,用最严格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最严密的法治体系来确保生态红线,同时要在创建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生态扶贫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扶持。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科技研发,加快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全产业链化,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发展好生态旅游。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迈过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这道重要关口,加快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与会专家在交流发言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结合全国唯一德昂族乡的三台山乡的德昂族在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上转变的典型,总结德昂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启示,即没有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心和帮扶,仅靠德昂族群众自身发展是很难整体脱贫致富的;要不断更新群众思想观念、改进思维方法、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新时代的新型农民;重点培育好产业发展,确保持久有力的脱贫致富的经济支撑;大力建设一支董农业、爱农村、善服务、敢担当、有作为的驻村工作队伍;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既要重视物质扶贫,也要重视精神扶贫,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讲党性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核心要旨。在交流发言中,与会专家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建设的历程和伟大成就总结认为,云南党的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积累了宝贵经验,即必须在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围绕中心、突出特色、理论创新、人民至上、遵循规律、与时俱进上建设党。就边疆党建长廊来说,我们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纽带,以广大党员为主体,以典型示范为引领,以行业文化为切入点。
在“教研咨一体化”建设上再发力
党校不仅是党委直接领导下教育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也肩负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大使命,还是党委、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咨询服务机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校如何坚持“用学术讲政治”,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建设,成为摆在党校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党校教学、科研、咨询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与会专家在交流发言中围绕着党校教学科研工作,认为要推进科研工作与坚持用学术讲政治深度融合,在提高政治站位、打好组合拳、筑牢学术功底上下功夫。一是积极组织申报和争取委托的科研课题,及时跟进研究,组织全省党校系统课题和省委党校校级专项课题立项,在研跟踪和结项管理等方面抓实课题研究。二是通过设立专项资助项目,抓住重大时间节点,推动系列丛书编撰出版,抓好学术著作出版。三是通过各类重大理论研讨会组织征文活动,积极撰写论文。四是通过打造“龙门论坛”特色品牌、举办重大理论和学术研讨会,组织教研人员参与各类理论研讨会,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党校人要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奋力将党校科研工作推上新台阶。与会专家对此也达成了共识,认为党校人要坚定做好科研的自信,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加大现场教学力度,更加突出理想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