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经验对上海的启示

2019-02-19周起雷

上海工运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邮轮海事

周起雷

一、英国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经验

英国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海岸线总长11450 公里,地缘格局决定了英国对于海运的依存度较高,超过90%的对外贸易是通过海运完成的。航运业的长久繁荣强盛也是英国成为全球航运中心的动力源泉,主导了其在港口条件、航运服务、综合环境等方面均处于全球领导地位。

1.具备国际公认的高度发达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集聚大量世界级国际性组织与功能性机构。

随着英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虽然从港口吞吐量等硬件指标来看,目前的伦敦已远远落后于东亚各主要港口,但伦敦仍凭借其航运经济、航运运价指数及衍生品、航运金融服务、海事保险、海事公估服务以及法律、仲裁服务等方面无可匹敌的竞争力主宰着国际航运高端服务。世界50%的油轮租船业务,40%的散货船业务,18%的船舶融资规模,20%的航运保险总额,80%的国际海事仲裁都在伦敦进行。其中,仅航运服务业每年创造的价值就达20 亿英镑。英国注重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起初依靠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建设航运服务软环境,现如今的伦敦航运服务业不仅功能齐全、服务周到、供应网错纵交织、辅助设施完善,而且众多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集聚一地,提供世界一流的航运服务。根据2019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新加坡、中国香港、伦敦位列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三甲,伦敦的航运服务已连续五年排名第一。伦敦集聚诸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与功能性机构,例如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船级社协会、克拉克森等总部都位于伦敦。世界20%的船级管理机构常驻伦敦,全球1750 多家从事航运事务的公司与机构在伦敦设有办事处。

2.拥有世界一流的市场化自由竞争环境,政府采取“积极不干预”的管理态度。

英国是全球最有经商吸引力的国家之一,2018 年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中排名第九。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19 年《最适合经商的国家和地区》(The Best Countries For Business)排行榜显示,英国已连续两年蝉联榜首,当选全球第一。为了更好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与投资,英国很早就成立了贸易投资总署,2016 年更名为国际贸易部,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相关贸易促进政策,创造高效、公平的贸易环境,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广泛的咨询、信息、财务服务等方面的服务。英国也是目前外来投资最大的欧洲国家,现行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仅20%,是G20 国家中最低的,并且不设营业税,企业的纯运营收入无须缴纳税费,而且从2020年开始,英国还将进一步把企业所得税税率降至17%,以增加其吸引力和竞争力。英国的伦敦港作为一个自由港,其便利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大量航运企业入驻的关键因素,对巩固其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英国政府对航运业发展采取“积极不干预”政策,让市场规律和行业自律发挥作用,但政府也会适时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航运业的发展,如以商船进口免征关税、造船原料和设备进口免征关税来鼓励船舶投资,自由区内的加工仓储优惠、海关仓库优惠政策等。

3.加大基础设施与财税支持力度,紧盯2050 年绿色智能航运。

英国政府宣称在未来30 年里将继续保持全球海事行业领导者的地位,这种雄心壮志在《英国2050 海事战略》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该文件内容涉及技术、人才、环境、贸易、基础设施以及安全六大方面,包括189 项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提案和建议,尽管这些战略目标涵盖了从基础设施到贸易和培训发展的海事部门的大多数方面,但其中一个关键主题是要将英国发展为“一个卓越的新兴技术全球试验台”。为了实现全球航运业“领头羊”的宏伟目标,《英国2050 海事战略》为英国未来如何利用新兴技术促进航运业发展厘清了思路。首先,英国政府已经通过交通运输技术研究与创新补助机制(T-TRIG)为行业创新者提供了财政支持,目前该机制已赞助过包括智能航运在内的多个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其次,英国还在其技术与创新路线图中制定了智能航运行动计划。最后,为了确保新兴技术开发的安全可靠,英国政府将率先开展立法,在国内建立自主航行和智能航运监管框架,保障投资人和创新者的权益。这些举措将极大地提升未来英国船旗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伦敦依托超一流的国际航运软硬条件,对全球航运资源要素的集聚扩散、管理分配、交易定价、规则引领、知识创新等发挥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其在国际航运服务领域的垄断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无法撼动。《英国2050 海事战略》又开始向新一代的智网创新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更加突出绿色化、网络化、智能化,更加强化航运创新。上海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在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集聚及国际化水平、市场化环境、政府支持体系,及税收、金融、保险、通关便利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

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自1992年以来,在国家战略部署的指引下,我国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撑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得以快速建设和发展。

1.上海初步形成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展进步显著。

上海已基本建成全球公认的、领先的以国际运输为主的国际航运中心。一方面,国际货物运输能力全球首屈一指。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且对世界第二的新加坡港的领先优势从2010 年不足200 万标箱逐渐扩大到2018 年540多万标箱。同时,拥有世界最大的航运运能和繁忙的国际航线。中远海运集团拥有船舶数量901 艘,综合运力超1 亿总吨,居世界第一,船舶数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A.P.穆勒集团(丹麦)近150 艘。上海航空港客货运量保持国内第一、全球领先,浦东机场连续十年稳居全球货运量前三。此外,具备了与船舶、港口、物流、船员相关的较强服务能力,高端航运服务实现了点上突破。船舶融资规模居全球第四,超过伦敦、鹿特丹。2019年《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航运服务评价显示,上海跃居全球第三,首次超过中国香港。另一方面,国际邮轮旅游跃居全球一流。上海虹口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和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着力打造现代航运服务总部基地,吴淞口国际邮轮港2011 年正式开港以来,三年登顶亚洲第一,五年问鼎全球前四,至2019 年9 月底累计接靠邮轮2255 多艘次、出入境游客1350 万人次,带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客源地市场。全球顶级豪华邮轮制造企业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皇家加勒比邮轮、地中海邮轮、嘉年华等各大邮轮企业纷纷入驻上海。20 余项充满创新基因的探索在上海落地生根:建成世界最大邮轮变频岸电系统、建设全球唯一邮轮海事交管中心,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亚太邮轮大会,发布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等等,推动国际邮轮经济进入“中国时代”。

2.上海具备较完善的航运服务体系,但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薄弱。

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差距主要在于国际航运服务的能级和国际化水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虽然具备了较完备的航运服务体系,但航运服务主要是内生性的、低端化的,航运金融、海事仲裁、航运市场信息服务等国际化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薄弱。一方面,航运金融、海事仲裁等国际高端服务能力偏低。2019 年《世界海事之都》报告显示,上海“航运金融和法律”专项排名位列第8 位,较总排名低2 个位次。2018 年上海船舶险保费总量占全国的43%,但仅占全球的约为2.6%;海事仲裁案件数占全国的90%,但国际仲裁案例几乎没有。另一方面,国际航运市场交易话语权和影响力较弱。上海航交所的指数没有成为全球的重要参数。如船舶交易配置主要以国内船舶交易为主,但交易价格指数主要参考波罗的海指数。与此同时,上海对国际权威海事组织以及航运企业总部的吸引力不足。目前,上海拥有国际海事组织24 家,远落后于伦敦(122 家)、新加坡(50 家)。另据2019 年《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报告显示,在专家眼中最受欢迎的航运公司迁址候选城市排行榜中,上海位居全球第6,落后于新加坡、伦敦、中国香港等。

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实现弯道超车,但仍面临突出问题。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得到了有力支撑,与具有相同代际的鹿特丹相比,呈现弯道超车的态势。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历年报告显示,上海的排名先前落后于鹿特丹,但到2017 年首次超越鹿特丹,并已连续三年位于鹿特丹之前。但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仍面临不少突出短板。一是高端航运服务发展和国际化水平提升面临制约。仅从长三角范围来看,区域内功能性服务机构重复建设、各自为政,服务半径难拓展,服务的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难提升,吸引高端航运服务要素的政策和制度突破有限,且有待真正落地。二是长三角港口群联动协同发展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因港口属地化管理的行政分割、集疏运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长三角区域内如宁波、舟山、温州、南通、连云港等港口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格局尚未实质形成,重复建设和资源配置不匀的情况较为突出。三是区域航运营商环境一体化和接轨国际步伐滞后。整体航运营商环境“碎片化”“区域化”情况较为明显,航运营商环境接轨国际步伐进展缓慢。如办理船舶登记注册上海需要3-4 天,而中国香港提供24 小时服务,最快只需2 小时;尽管港口服务相关收费较低,但若算上中介服务,从进港到出港的全流程收费,上海高于新加坡、中国香港。

三、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方向和突破口

借鉴伦敦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经验,上海进一步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方向,应着力提升国际航运服务的高端化、国际化水平,从注重增强国际物流和人流能力向注重提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级转变,从注重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软硬件融合推进转变。

1.完善航运服务能级提升政策。实施吸引集聚现代航运服务高端航运要素的财税政策创新,研究船舶吨税制改革试点方案,探索实行国际航运高级管理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措施,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人才目录,建立培养和吸引航运人才的发展机制。继续实施上海国际航运保险业务财政扶持政策,明确将其有效期划定至2020年,并尽快研究后续扶持方案。深化航运中心与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制定鼓励航运服务产品创新的政策,探索航运离岸金融服务,支持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开展航运金融衍生品交易。构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外滩论坛”国家级推介平台,强化内外交流和推介。推动邮轮经济发展创新举措落地实施,打造邮轮经济全产业链,持续扩大“亚太邮轮大会”层级,提升上海在全球邮轮业界的影响力。

2.深化长三角港口群联动发展。利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契机,参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争取设立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定港口群深入联动发展规划,支持上港集团与苏浙皖港口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成立长三角港口群港务集团公司,切实推进港口发展定位优化,拓宽港航业务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实施上海港集约化水平提升计划,加快已有港区设施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改造,提升港区运行自动化率。深化空域精细化管理改革,优化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空域航线和航班资源分配。深化内河航道治理和设施建设,推进长三角主要内河航道的对接,改扩建一批内河航道重要节点码头的港区设施,着力发展多式联运。

3.推进长三角航运营商环境一体化建设工程。聚焦信息一体化,强化上海国际航运信息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功能,推进区域航运信息交换共享。促进长三角海事法院协同联动,争取设立上海国际海事司法中心和上海海事高院。完善船舶通关“一站式”作业,“单一窗口”建设,以降低中介费和港口收费为突破口,降低从进港到出港的全流程费用。深化区域航运业务的政府服务一体化,推动口岸管理相关部门的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国际航行船舶联合登临检查常态化。

4.打造智慧、绿色航运创新高地。推动枢纽港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实现能源清洁、能耗节约、污染物受控、土地岸线资源集约利用。整合云计算、人工智能、5G 等科技创新技术,加快拖车管理平台、信息整合调度、园区网络、无线专网、智能微模块、智能理货和三维装箱等技术应用。打造长江口深水航道E 航海示范区,建设跨境贸易管理大数据平台和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完善集卡预约平台功能,全面推行港口业务网上受理,推进集装箱设备交接单、提货单电子化。进一步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管控措施,加快岸电设施推广和应用,推广LNG 动力内河船舶应用,提高港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能源使用率,全面落实港口、船舶污染物的规范接收处置。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邮轮海事
首艘国产大邮轮启航!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大型邮轮建造中的消防安全风险及对策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邮轮经济的“冷”与“热”
安发 豪华邮轮梦想启程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