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体系下的女性崛起
——女性主义视域下《飘》中斯嘉丽的魅力形象解读
2019-02-19唐建怀
唐建怀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成县 742500)
一、引言
女性主义理论是20 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重要流派,它指的是在政治、经济、法律以及家庭等诸多方面,女性试图争取与男性同样平等地位的斗争。女性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处于时代变革时期的女性对自身命运的高度关注和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强烈不满与奋力抗争。它的崛起与发展对历来被男性所主导的男权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体现了女性由最初争取平等权利到自我价值实现、再到争取自治自理权利的发展历程。[1]
19 世纪30 年代,一场为争取女性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平等权利的女权主义运动在欧美国家轰轰烈烈兴起,美国著名女作家米切尔的小说《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飘》的问世在当时的美国社会的引起了强烈反响,并随之成为20 世纪女权主义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小说以历史转折时期的美国南部为背景,讲述了美国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女主人公斯嘉丽的爱情故事和曲折人生。她在跌宕起伏的命运中忍辱负重、不断重生,展示了一位具有强烈女权主义的光辉形象;反映了这一时期一代美国人的奋斗史和成长史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焦灼、困惑与矛盾,显示了作者米切尔对于爱情、婚姻以及美国历史和民族主义的思考。
二、对世俗的反叛与抗争: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萌芽
斯嘉丽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美国北部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南部奴隶主种植园经济逐渐走向衰败的时代。新旧文明的碰撞,推动了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受根深蒂固的父权体系的影响,男人仍然是一切社交活动的中心,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女性只能站在男性的背后,作为其附属和陪伴。尤其在美国上流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则更为严格,她们从小就被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在男权社会中要想拥有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就必须学会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软弱、无助、柔弱的淑女,以博取男人的怜悯和爱意。[2]然而,这一切对于斯嘉丽而言,却似乎没有任何束缚作用。当周围的人都沉醉甚至麻醉于旧时代、执迷于美国南方守旧保守的生活时,斯嘉丽已经清醒了。尽管她身处上流社会,但她拒绝遵守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她拒绝让自己成为“一件可爱、优雅而迷人的尤物”;她想要按照自己设想的生存方式去活着。所以,她不会去关心周围任何人对她作为“另类人”的非议、谣言甚至是嫉妒。她的想法总是与主流社会的观念背道而驰,在她看来,生活不是逆来顺受、随波逐流,而是要勇敢而拼命地去追寻她认为应得的幸福。于是她形成了飞扬跋扈、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的独特个性和“想说出我想说的话、做我想做的事”的人生信条。[3]甚至,她的母亲教给她的任何东西她从来不作为她自己的价值判断,她父亲的忠告她从不认真考虑。她的语言中处处流露的不仅仅是她的刚毅,更多的是进取的激情和反叛的精神。
在实际行动中,斯嘉丽也在不断地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在当内战的暴风雨摧毁了斯嘉丽的所有梦想,当她面对完全陌生而极其残酷的环境时,她没有放弃,而是“敢于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自己”,用她的实际行动突破黑暗和沉闷的生活环境,用坚强的意志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努力开辟自我生存空间;凭借她独特的灵巧和决断力,适应了新的经济法则和竞争原则,而这这正是南方贵族所不容许的。她敢于面对和藐视南方贵族的精神以及对于传统的鄙视与不屑,她的勇气和反叛以及对真实个性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金钱主宰爱情的信仰: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在斯嘉丽的爱情观中,她没有将爱情套上礼义、道德的枷锁。她认为爱情应该是自由而奔放的;爱情与婚姻也是可以分离的。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她从不在乎双方都有婚姻的事实,而抛开一切,去大胆而狂热地追寻她认为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拥有阿希礼。尽管阿希礼非常明确地告诉斯嘉丽,他已经拥有婚姻,但斯嘉丽依然不想放弃,顽固而天真地以为阿希礼是爱她的;甚至为了“报复”阿希礼,冒然地和一个她根本不爱的男人结婚。十二年间,斯嘉丽经历了三次婚姻。每一次婚姻都是以获得金钱为基础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她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她始终认为,在任何时候,只要敢于做出足够的努力,就没有她无法实现的任何愿望,爱情也是一样。斯嘉丽对爱的痴迷是她对生活坚不可摧的信念。她对爱情的执着表现在她坚持护理她的情敌:一个即将分娩的孕妇,因为她是斯嘉丽深爱的阿希礼的妻子。为了实现她对爱情的承诺,她宁愿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北方军队铁蹄践踏的危险中也不去寻求母亲的安全庇护;为了照顾瘦弱的梅兰妮,她不顾生命危险给梅兰妮寻找食物,并将她唯一的一双鞋子送给梅兰妮,而她却赤着脚去捡棉花。所有这些行为绝不是一个自私、狭隘的女人可以达到的境界。她对爱情似乎有着绝对的信仰,只是这种爱是受金钱主宰和支配的,这导致她在通往不幸爱情和婚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后来犯下难以挽回的错误。在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斯嘉丽抛弃世俗,不顾一切地去发现、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与自身价值,从未停息。因为她面对失败时的不言败以及她的傲气,在屡次失去之后,她仍然能够淡然处之。她一路苦苦寻找,却是一次次的错过;当自己心爱的人离开时,她也只是坚强地安慰自己:明天又是美好的一天![3]她对明天总是充满希望,永不放弃、用不气馁,她对爱情的执著和永恒的信念暴露的一览无余。
四、绝境中的责任与担当:斯嘉丽女性主义意识的升华
南北战争的战火硝烟给美国人民的命运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不断地改变和塑造着年轻的斯嘉丽。战争爆发前,斯嘉丽身处优越环境,衣食无忧。战争爆发后,无情的战火摧毁了她的庄园,她所有的美好生活都随着熊熊战火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有令她绝望的黑色焦土。更为糟糕的是,在她的家园被毁的关键时刻,又遭遇了精神的打击——母亲惨死、父亲变疯、朋友患病。面对接踵而来的厄运,斯嘉丽不再是身处上流社会的大小姐。面对战争带来的一切不幸,她没有丝毫犹豫和喘息的机会,她立即变得成熟、勇敢而坚强起来,成为整个家庭坚强的后盾,挑起了全家的重担。她亲自出去找食物,亲自下地种棉花摘棉花;指挥一个老弱病残而濒临解体的家庭,以她严厉、严谨和粗暴的性格特征,充分发挥了一个管理者的才能。当她的柔荑玉手起满老茧、她的纤纤玉足起满血泡,她再也没有漂亮衣服可穿的时候,她的行为虽然一如既往的现实,但她已经有了自己牺牲和奋斗的更高的目标。因为害怕寒冷和饥饿,她便拼命抓住她能抓住的一切机会,不择手段地攫取金钱:她此刻生存的唯一目标。斯嘉丽说,“我再也不会挨饿了,哪怕去偷去抢,我再也不会让我的家人挨饿。”她需要用自己的力量,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和免受战争的迫害。她不是战士,却同样要杀出一条血路。[4]迫于生计,斯嘉丽又不惜再次利用卑鄙手段去诱惑瑞德,失败后又转而抢走妹妹苏伦的情人嫁给了弗兰克。
斯嘉丽曾经的幸福生活被这场无情的战争打乱了,所有的美好、美丽都变得支离破碎、随风而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斯嘉丽的个人颠簸和悲惨命运,还有战争带给美国人的种种悲痛和艰辛;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的不羁和勇敢以及战争的恐怖和对人性的破坏。斯嘉丽多次失望但从未绝望,正如方丹所说,“它们是荞麦,风吹,鞠躬,弯曲,吹过后,它们再次站起来,继续更好地接受太阳。”斯嘉丽总是在遭遇挫折后勇敢地站起来,接受风雨的洗礼,这正是斯嘉丽固执、坚强而倔强的信仰。经过战争的洗礼与女性主义意识的升华,她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也获得了在社会上的充分话语权,更为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结束语
《飘》生动地刻画了斯嘉丽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和勇敢挑战现实的强烈个性,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经过战争洗礼的新型的女性形象,她成为19 世纪美国南方社会甚至整个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5]无论斯嘉丽面对枪林弹雨的残酷战争、满目疮痍的家园、生活的贫穷与艰难,还是父母的不幸去世、爱女的不幸夭折,以及一系列悲欢离合,她都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在遭受与她同样痛苦和艰难的人群中,她的内心是最为强大的。她永不服输,勇于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她不断地摆脱接踵而至的痛苦和困难。对她而言,生命的真谛存在于欲望当中,她从不懂得知足,也不能知足,如她所言:“今天我累了,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她可以休息,但决不能放弃。她不断追求,一个接一个地追逐目标,最早是爱情、守望阿希礼,然后是温饱、守望金钱,接着又是阿希礼,最后是瑞德——她最后才意识到的自己的真爱。在整个故事中,斯嘉丽充满生机和斗志,拥有梦想和希望,不断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她永远都在向前看,却麻木地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了多少。在她强烈追求爱情和金钱的欲望的背后,是她为自己的执拗和任性付出的惨痛代价。在一切都随风飘过之后,斯嘉丽最终走向成熟。因此《飘》也是一部斯嘉丽浴火重生的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