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大亨在明蒙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
2019-02-19张龙
张 龙
(西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一、萧大亨生平
萧大亨(1532—1612),字夏卿,号岳峰,明山东泰安(今泰安市)人,萧大亨一生为官四十余年,历任榆次令、河南按察佥事、山西参政、右佥都御史、宣府(今河北宣化)巡抚,万历二十年(1592),萧大亨在宣大总督任上,晋升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一职。至万历二十三年(1595),萧大亨出任刑部尚书。万历三十一年(1603),萧大亨加少保头衔,万历三十二年(1604),朝廷将萧大亨的刑部尚书之职改任为兵部尚书,但仍兼理刑部尚书。万历三十五年,晋少傅,四十年(1612 年)二月,以兵部尚书致仕,卒于家。萧大亨死后,明王朝追封他为太傅,明神宗敕令为“已故兵部尚书萧大亨累著边功,予祭如例,仍加祭一坛,开圹合葬”[1](P1982)。
关于萧大亨生平事迹的史料记载较少,主要在他本人的墓志铭及明史资料中有一些零星的文献记载。萧大亨所处的16 世纪30 年代至17 世纪初是明蒙关系发展复杂多变的时期,从嘉靖战乱不断一直到隆庆年间和平互市的转变,直至万历时期的“逆革顺赏”等变化,萧大亨就是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经历了其人生事业的巅峰。他一生的业绩多与明蒙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并能够站在明蒙和平友好的立场上,以明蒙关系和平发展为大局,处理好明蒙之间的各种突发事件。
二、积极实行羁縻政策,加强抚蒙互市关系
隆庆四年(1570 年),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不满俺答汗夺取自己的聘妾而投奔明朝,明廷充分利用把汗那吉降明这一契机,与俺答汗双方交换人质,圆满地解决了把汗那吉事件,为实现与蒙古方面的和解互市提供了有利条件。萧大亨不仅亲自经历了此次事件,他还是封贡互市的坚定支持者,另据吴道南《萧公墓表》载:萧公赴陕,“总督王襄毅公(崇古)与筹边事,雅重之。”[2](P269)从中可以看出,萧大亨与当时的总督王崇古关系密切,从他们关系密切来看,在这些边事商议中王崇古曾采纳萧大亨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受到“隆庆和议”的影响,明廷先后在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地开设马市十一处。萧大亨也积极促进明蒙互市的建立,配合王崇古同蒙古土默特部、哈喇慎部和鄂尔多斯部开展互市工作。据《萧少傅年谱》记载,“榆林虏得款市如宣大,实自公始”[3](P272),即在萧氏的积极筹措下,明朝开设了同蒙古鄂尔多斯部的榆林马市,他还注重处理同蒙古各部的关系,“参酌抚赏互市,著为例,虏遂帖服”[4](P266)。在“隆庆和议”初定之时,萧大亨的这些措施,对加强协约,维护和平,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萧大亨在治边的有效功绩,多次受到明朝的褒奖,隆庆五年(1571),以“贤能卓异”承赐衣钞,同年十一月,又“以陕西贡市事竣,赏虏酋吉能彩段四表里,五彩纻丝衣一袭……效劳诸臣总督戴才……佥事萧大亨……等,各赏银币有差”[5](P319)。
“隆庆和议”的达成以及封贡互市的建立和维护,是明蒙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变化的必然趋势,更主要的是和平互市是顺应了明蒙关系发展的主流, 符合明蒙双方统治阶级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诸多因素长期积淀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萧大亨在这一历史转变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他也是这一政策坚定的支持者和维护者。“隆庆和议”的达成,使明蒙关系得到改善。这是蒙古各部经济需求的表现,也是在萧大亨等一批政治人物影响下的结果,这些综合因素促使明蒙关系在长时间碰撞交流后明朝对蒙政策的转变。
三、处理明蒙军事冲突,化解明蒙关系危机
萧大亨能从明朝整体利害及明蒙关系的大局着眼,不计个人安危,积极维护明蒙和平关系。在萧大亨就任宣大总督之前,他就曾单枪匹马出边与蒙古首领见面。李维桢《萧少保年谱序》记载,万历九年(1581)萧大亨任宣府巡抚不久,俺答汗去世,其子黄台吉为顺义王。黄台吉素无威信,蒙古一时陷于混乱,喀喇沁的哈不慎(本名来三兀儿)屡次入侵明边,其兄青把都为喀喇沁部领主,力图约束哈不慎的侵边行为。万历十三年(1585),萧大亨“单骑出塞,谕两酋,两酋听命”,从而避免了矛盾升级。萧大亨身为巡抚,能够单骑出边面谕青把都儿、哈不慎兄弟,表现出他的有勇有谋和维护明蒙和平友好关系的决心。
万历十八年(1590),顺义王扯力克与忠顺夫人三娘子护送三世达赖喇嘛的骨灰入藏,途径青海地区时,在火落赤、真相等人的建议和引导下,青海地区蒙古诸部违反和议赤兵进攻明王朝,大肆抢掠并杀死岷洮副总兵刘联芳及其官兵数千人,史称“洮河之变”。为此,明王朝敕谕暂停顺义王扯力克的市赏二十万两。“敕宣大督抚扯酋市赏暂行停止,俟其悔悟方为奏请报可”[6](P808)。作为宣大总督的萧大亨,又一次被历史推到了处理与青海蒙古军事冲突的第一线,他的主战或主和的意见,对明王朝解决青海军事冲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萧大亨声讨顺义王扯力克的“背德之罪”,让其他没有西行参与叛乱的蒙古诸部各司其事,使蒙古各部了解明王朝“抚顺剿逆”的政策;第二,按照朝廷的旨意,明王朝对扯力克部停止市赏,但是并没有停止与其他蒙古各部开展贡市,来取得其他蒙古各部的恩信;第三,萧大亨数次修书力劝顺义王扯力克东归,并向扯力克发出最后通牒,使扯力克晓之利害,尽早东归;第四,萧大亨同时“因其顺逆,以定赏罚”,使宣府附近的青把都部不敢趁机东犯,蓟辽、新平、守口附近的兀慎等部驯服如故,即使率部西进的不他失礼部,亦未敢入掠莽剌、捏工川。一时万分紧张的气氛,渐次缓和下来[7](P22)。第五,采取军事行动,打击青海蒙古最为强大的火落赤部,以此震慑青海蒙古诸部,加速其分化瓦解。萧大亨的这一处理方式遭到一些朝廷大臣的反对,他们上书万历皇帝说,扯力克的市赏已被皇帝下诏暂停,但是“总督萧大亨若罔闻知,仍令互市易马”,这是对皇帝的违抗,有损我天朝威严。万历皇帝并没有处罚萧大亨,说:“虏情当分别顺逆。前停革市赏,止扯酋一枝,其安静保塞者岂得一概禁绝?”[8](P811)表达了对萧大亨这一做法的肯定与支持。其实,萧大亨的这一治边思想,有利于明蒙封贡互市的和平相处,扯力克率部前往青海发生冲突是有损明朝权威,不能因惩罚扯力克犯错而牵连其他未参与的蒙古部落,这样处理有失公平,也难以服众。萧大亨还数次修书告谕扯力克,敦其还巢,使宣府附近的喀喇沁部不敢趁机东犯。[9](P179)万历十九年(1591),扯力克最终东归,其在正月向明王朝谢罪请归,并归还了在北掳者三百余人,马匹一百多匹,盔甲及衣物亦各如数。此时,在明王朝的护送下,扯力克、三娘子、不他失礼及把汉砒吉等率部东归。十月,萧大亨上疏朝廷:“扯酋、套虏东归,甘、固似属无事。”至此,困扰明蒙多年的“洮河之变”终于圆满解决了。
当时内阁次辅王锡爵在致萧大亨的书函中,对萧大亨处理“洮河之变”给予了很高的赞赏,书函记载:“经略公(按指郑洛)顷虽伸威于西,然照顾东边诸虏不及。门下(按指萧大亨)一面堤防,一面抚谕,先使虏巢勿动,以待扯酋之归,此救斗不控拳,其劳效岂在经略之下也!”[10](P22)此书函将萧大亨在处理“洮河之变”中的功绩与兵部尚书郑洛等齐,是极高的赞誉。萧大亨在此次危机处理中,针对当时明蒙关系以及明王朝的经济实力,坚决地反对用武力诉诸蒙古,这是十分明智的。明朝当时无论从政治格局还是综合国力上,都无力再次陷入同蒙古无休止的厮杀之中,而且不用战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也是民心所向,最终使明朝避免了一场以明蒙和平关系为赌注的战争。
四、平定蒙古叛乱,维护明蒙和平友好关系
万历十八年(1590)六月,内附明朝的蒙古族部落史二官儿、车达鸡两部落头领于宣府延庆边境率众叛投右翼蒙古,震动朝野。史、车二部叛逃后,时常侵扰明蒙边境地区,剑拔弩张,明蒙关系面临着重大考验。此时的扯力克也已东归回到驻地土默特,并不断向明朝索要因“洮河之变”停止的三年市赏。这两件棘手的问题又使明王朝陷入两难境地。萧大亨依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即明王朝不应该与蒙古关系彻底决裂,但是也不能轻易答应扯力克的要求。认为应该利用扯力克因“洮河之变”破坏二十余年的明蒙友好关系来弥补其过错,其策略就是扯力克须将史、车二酋擒拿并献于明王朝,以表诚意,明王朝同意补偿对其的市赏并恢复互市关系。历史记载,萧大亨与郑洛共同商议对策,并一起上疏奏称:“彻哩克(指扯力克)已委罪浩而齐(火落赤)等,具见输诚。况其部落皆已归巢,不宜以一人之罪概绝诸部。消往日之恩,开将来之隙,臣未见其可。今史二外叛,屡犯边疆,若令顺义王缚献以著信,然后酌议市赏,在我固未为失策也。”[11](P1858)疏入,此议为明神宗所采纳。萧大亨利用武力震慑和蒙古内部各种矛盾及利益关系对扯力克施加压力,三娘子以俺答汗献汉人赵全于明,得以实现封贡互市的友好关系为利,极力劝说扯力克效仿俺答汗缚献叛酋,继续与明王朝友好往来,再加上萧大亨的恩威并施,使得扯力克最终下定决心与史、车二酋决裂。至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扯力克设计诱捕史二官等大小头目献于明王朝,“虏王因令五路台吉将史二擒缚,由宣府之西路献入”[12](P212)。自此,历时三年的史、车二部叛逃事件以及扯力克要求回复三年市赏和开放互市,最终都得以圆满解决。
从史、车二酋叛乱事件可以看出,萧大亨对于圆满处理叛逃事件功不可没。事件发生后,萧大亨就有了自己的计划与处理方式, 他利用蒙古内部各种矛盾及利益关系,以夷制夷,实现一石二鸟之计,主张议和来避免明蒙和平关系的决裂及军事冲突的再次发生。既可以加强明蒙关系的友好往来,停止敌对冲突,又可以让扯力克来解决史、车二部的叛逃问题,使其演变成蒙古内部事宜,明王朝坐收渔翁之利。尤其是对扯力克要求回复三年市赏及互市,萧大亨坚持与蒙古互市,巡按直隶御史张鹤鸣上奏说,扯力克的市赏已奉皇帝的旨令革除了,可是“总督萧大亨若罔闻知,仍令互市易马”。并建言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缚献叛将史酋,然后酌议市赏。他的建议最终得到明神宗的支持。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朝中有人反对,有人中伤,有人参奏,但萧大亨仍坚持己见,据理力争,对反对者的论调逐个驳斥,最终他的建议获得了皇帝与一些内阁的认可。萧大亨按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实行,成功解决了蒙古叛乱事件,化解了明蒙关系危机,表现出萧大亨对于明蒙和平关系的极力维护和处理问题的独到见解。
五、积极协调顺义王问题,稳定明蒙的封贡交往
款贡之初,明王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还有其他蒙古封建贵族六十多人被明朝授予都督、指挥、千百户等官职。随着俺答汗的去世,此时的右翼蒙古各部落在推举顺义王的继承人上发生了分歧。在顺义王的继承方面明蒙双方都很关注,因为这直接影响到明蒙封贡互市政策的开展及明蒙和平共处的延续。萧大亨对当时继嗣问题看得十分清楚,顺义王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能尽快确立人选,必定会使蒙古诸部群龙无首、四分五裂,明蒙长期和平相处的关系将会导致破裂。据《萧少傅年谱》说:“虏王(指俺答)物故,群夷观望,三娘子恃其故宠,有他谋。公(指萧大亨)言王长子黄台吉嫡长当立,宜早定,以安其心。”[3](P272)明廷深悉“夷情向背半系三娘子”,便急速派大臣郑洛、萧大亨前去劝说三娘子,在萧大亨等恩威并施下,三娘子为了顾全大局,也是出于对明蒙关系的考虑,最终同意与黄台吉成婚。明王朝册封黄台吉为顺义王,三娘子再次被封为忠顺夫人,最终,因俺答汗逝世所带来的顺义王继嗣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正因如此,在万历十一年皇帝重赏在黄台吉袭封顺义王事中有功之臣时,萧大亨也得到了相应的赏赐:“录北虏黄酋嗣封礼成功,升总督郑洛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巡抚胡来贡、萧大亨各升俸一级,纻丝二表里……”[13](P575)
随着新的蒙古贵族势力的兴起,蒙古地区势力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稳定明蒙关系,维护封贡互市及和平友好关系的良好局面,萧大亨力促调整蒙古新贵族的封爵。万历十七年(1589),萧大亨由兵部右侍郎升任宣大总督。刚一上任,他就根据蒙古的请求,对蒙古贵族的封赏作了调整,并且得到神宗皇帝的批准。《明实录》记载:“宣大总督萧大亨等言,顺义王扯力克入贡,乞将各酋部下效劳夷人各儿、猛克台吉等二十七名,照例量升百户职衔;夷妇沙赤星比妓(蒙古贵族称呼妻妾的一种称呼)等五口,照例给赏;设剌克炭台吉等准袭伊父龙虎将军、指挥同知、千百户等官;其虏王与各官每枝颁敕一道,从之”[14](P779)。可以看出萧大亨力荐第四代顺义王扯力克的请求,上疏朝廷对新兴蒙古贵族的封官授赏等一一给予满足,促进封贡调整,这些调整对维护明蒙和平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历史文献在顺义王的继嗣问题上大多对宣大总督记载较多,但是对宣府巡抚萧大亨记载寥寥无几,这使得后人在研究萧大亨处理三代顺义王继嗣问题上捉襟见肘。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辅助的史料看出,萧大亨在处理顺义王的继嗣问题上是正确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有利于明蒙关系的和平相处,在促进明蒙友好关系方面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结语
萧大亨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明代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他一生都在明蒙关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他是封建士大夫阶级,其政治、军事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其时代的局限,但这不会抹煞他的历史作用。他一生的业绩多与明朝的北部边疆建设和维护明蒙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他能够站在明蒙和平友好的立场下,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特别是他在北部边防重镇为官时期,也是明蒙关系处在局部战争向封贡互市的和平关系转变的重要时期,萧大亨有幸亲历这一重要时刻,他圆满地处理了明蒙封贡互市、“洮河之变”、顺义王继嗣问题、平定蒙古叛乱等事件,在当时的明蒙关系中有着显著的功绩,只不过其维系款贡互市政策更为突出而已。如今,众多明史学者研究16 世纪明代史、中国边疆史、民族史的领域,涉及到明朝的北部防御和明蒙关系等历史问题,都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萧大亨的名字,特别是蒙古的社会历史风俗方面,萧大亨更是功不可没,他所著《北虏风俗》在以后的蒙古史研究中被学者广为引用,是了解明代蒙古社会风貌的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萧大亨的历史功绩对于当时明蒙关系的发展,稳定明蒙友好关系,促进双方人民的交往融合,特别是对蒙古社会的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