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
2019-02-19云南大学国际学院辅导员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兼职
文 朱 丹 云南大学国际学院辅导员、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兼职)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骨干,有责任和义务发挥自己所长,做好角色定位,提升自我素养,配合思政理论课教师及其他思政工作者做好思政理论课建设工作。
辅导员应把握上好思政理论课的规律
追溯辅导员的发展史,辅导员曾叫政治辅导员,其主责主业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果有目的的思想政治引领,其工作内容和性质带有与生俱来的政治属性。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所开展的各类事务性管理工作,例如:宿舍走访、谈心谈话、听课开会等,均要以服务思想政治引领为主旨,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当前,要改变辅导员工作存在的轻内涵重形式、轻规律重经验的现象,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和事务性的工作处理上,更要懂得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看到共性,将经验积累提升为规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中,辅导员理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对思政教育客体的行为习惯、成长规律、关注热点、话语体系进行总结提炼,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提供科学建议和规律遵循。
贴近学生,掌握大学生成长规律。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工作内容决定了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人,更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现实困难的人。应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的论述,在日常工作中,学会透过个案把握共性、总结共性引导个体的本领。例如:通过个别网贷案例,反思网贷背后当代大学生潜在的价值观和消费观;通过某些学生的作弊行为,研究当代学生在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现实阻力和困境等。辅导员要透过行为去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科学严谨的理论研究,并将相应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共享,为思政理论课的开展提供支持、提供方法,以此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
关注学生,聚焦热点难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归根到底就是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要真正在内容上做文章,切实提高课程内容的新颖度、聚焦问题的精准度、情感共鸣的契合度。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对学生朋友圈、QQ空间、微博动态进行观察分析;对学生在热门论坛、主题贴吧、班级群组中的话语行为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与学生交谈、接触,判断学生对热点难点话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以此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有效把握,并将调查结果形成文字报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尤其是形势政策课的开展找准目标、提供方向。辅导员更要发挥自我优势,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生动教学案例、热点难点话题,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又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温度,切实做到课堂内容的“顶天立地”,真正做到用科学的真理引导学生、用生动的故事感染学生、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切实增强思政理论课的知识性和价值性。
读懂学生,转化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讲学生听得懂的话,才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即要注重思政理论课讲授过程中的话语体系转化,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思政理论课教师说青年话。辅导员较之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一大优势就在于更懂学生,更会讲学生听得懂的话。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自身学懂弄通悟透马克思主义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做到学术术语与日常用语的高度统一,引导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争做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辅导员应做思政理论课创新的探索者
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理应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索中,绝不做旁观者,而要争做建设者。辅导员要想胜任建设者这一角色,就必须切实提升自我的理论宣讲能力,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调配合能力,思政理论课创新发展能力,做有信仰、有专业、有方法的思政教育工作者。
真学真懂真信,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有信仰的课,但有信仰的课能否培养出有信仰的人,关键还在于授课的人。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一定要让懂信仰、有信仰的人来担任。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一员,应当时刻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辅导员只有做到对理想信念的真学、真信、真懂,才能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讲清特殊敏感问题、讲透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作为辅导员,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要求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只有自己先成为有信仰的人,才能在学生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扣好学生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提升专业水平,建好第一课堂主阵地。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的政治引领作用,用好思政理论课这个主阵地。辅导员虽不是专职思政理论课教师,但有义务和责任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理论宣讲能力,严格遵循思政课建设的“八个相统一”,守好思政理论课的讲台,主动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靠拢迈进,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修养,将工作优势转化为教学特色,提升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为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补充能量、贡献力量。
与时俱进,拓展第二课堂主渠道。思政理论课的建设,一定要将思政理论课的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当前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第一课堂建设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第二课堂建设及活动开展在数量和质量上也都有所进步,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衔接却仍然有待加强。第二课堂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思想引领、日常事务管理的主战场,因此辅导员有条件、有能力,更有义务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二课堂建设,并用科学方法提升第二课堂的政治性、引导性,打造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堂,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阻隔,让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的教学,让思政课的教学更好地促进日常的教育管理,齐心合力,建设好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因材施教,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在形式和效果上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积累。很多地区高校的模式和做法更是被树为全国学习的标杆榜样。但很多模式在被推广、被效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归根结底,还在于对学生特点和规律把握的不到位。一味地照搬照抄,并不是真正的因地制宜。因此辅导员作为最懂学生的群体,更应该在模式借鉴的同时做到科学创新,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精神,立足学生特点,做到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时代化、本土化。
辅导员应及时反馈思政理论课的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普通的学科,是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因此该课程的评价体系也不能套用传统学科的唯“分数论”,关键在于学生认同度以及日常行为的践行率。衡量数据不能通过传统的“考试”方式获取,更多的需要教室外的行为印证,这就需要辅导员做好“讲台外”的行为跟踪、价值反馈。
坚持客体导向,追踪学生课堂满意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众是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按照社会价值要求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辅导员应不定期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匿名打分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满意度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有效数据分析,提炼出影响学生满意度的指标和影响因素,运用权重分析法,形成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满意度影响因素序列表。通过对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总结反馈,激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丰富和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方式,真正做到思政理论课的有理有据、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坚持主体导向,追踪学生的价值认同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坚持价值是目的、知识是载体的原则,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要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固本筑基。不能仅仅以学生的“卷面成绩”去评价学生的知识获得、价值认同,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一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跟踪调查。运用大数据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以及遵守纪律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定期在对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时段的行为进行科学比较,由此推断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力、说服力。
坚持目标导向,追踪学生的遵章守纪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中一个重要的育人功能,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很大程度代表了这个人的内在价值选择。因此思政理论课应充分发挥其过滤错误思想、纠正不正之风的功能,让学生在接受思政理论课的熏陶后,更加明辨笃行,遵纪守法,以严格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辅导员应通过大学生遵章守纪频率统计以及个案分析,进行科学的横向和纵向对比,以此推断思政理论课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权重,以此评估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