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辩证统一关系探析
2019-02-19曲洪波田宇禾
曲洪波 田宇禾
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课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优势,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任务,不仅影响着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课题,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政治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
注重党的政治建设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为无产阶级政党重视和开展党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实现的,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全面的领导,要保证党对国家治理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的系统性领导,进而在治理体系建设中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党的政治建设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引正确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至关重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性问题。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坚持党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树立好党的权威,才能为党的建设奠定政治基础。因此在对国家进行现代化治理时,党的政治建设能把控党的建设方向,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政治路线,为各方面建设营造健康环境。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党的政治建设为其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线和坚实保障,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保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政治方向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因此,实现国家治理转型需要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引领,发挥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引正确方向。
(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各级党员干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因此,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力量来源。党员干部只有提升政治能力,才能准确把握党的政治建设方向和发展趋势,提高准确把握全局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党的制度建设与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要强化制度意识,提高各项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国家的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动力[1]。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提升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首先,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和处理改革开放中突出问题的能力,在突破改革瓶颈中彰显治理效能。其次,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反映在如何解决新矛盾,应对新挑战,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等方面,这需要党员干部进一步提升政治能力。最后,党员干部要带头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才能保证党制定的重大战略规划和决策方针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得到充分实施。
(三)建设良好的政治生态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2]。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效果的改进,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这一社会环境有赖于党内政治生态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氛围可以深刻影响社会环境,影响社会价值取向,对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政治生态健康向上才能实现全党的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治理效能。因此,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3]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和成熟,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以辩证统一的观点看待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基础。
(一)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为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新中国七十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带领人民在伟大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一过程中党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空前加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要求,提出要在改革中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朝着现代化方向转变。[4]经历六年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为了完成这一科学规划,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在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基础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守正就是要坚守正确的政治道路、政治方向、政治制度,保证国家治理之路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创新则需要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优势,勇于推动实践基础上的国家治理创新,这都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上。
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对于新时代党的理念信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就是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的具体体现[5]。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对于新时代坚定“四个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的关键在于完善增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随着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和深度广度的不断拓展,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日益凸显。增强政治意识才能把握好制度完善和治理水平提升的政治方向;增强大局意识才能把握大局统筹各方,妥善处理好治理现代化中方方面面的关系;增强核心意识才能维护好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保持国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长治久安;增强看齐意识才能增强党的领导能力,扎实落实好各项制度建设和治理改革。
中国共产党执政七十年以来,执政理念不断深入发展,执政能力不断改进提升,在国家治理上从以政策为主,到政策法律并举,再到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不断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6]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起点,我们需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无论是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还是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都必须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现治国理政方式从社会管理向更全面的社会治理转变,这对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党的政治建设引领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
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路线始终围绕一个时期以来党和国家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展开,体现出历史性与当代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党的政治建设通过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党的政治路线核心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至关重要,也是我们开展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宏观指导原则。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充分体现出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党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都离不开这一基本国情特征,我们的具体治理政策的实施都必须依据这个国情开展。例如,我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设计。我们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又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把建立机制作为重要的治理手段,其原则依据也是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7]。
(三)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于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统一于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决定》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于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并将其摆在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水平的突出位置。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实施,有助于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协调统一。[8]首先,科学执政水平的前提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离不开科学的政治路线的指导,必须有科学的制度做保证,也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其次,坚持民主执政。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完善依赖于党内民主作为重要支撑,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必然要求。最后,依法执政是党的政治领导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理途径的关键所在。党的政治领导要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路线、政策成为国家意志来实现,这是党的执政经历和经验的总结。依法执政的有效实施,更是体现出治理体系科学化制度化的必然要求。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创新党的政治建设,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
党的政治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和党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创新党的政治建设关键在于增强党的执政领导本领,特别是要坚持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努力提升党总揽全局的能力,进而提升对国家治理的领导能力。坚持创新思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活力的动力源泉,进而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提升新水平。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就是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政治高度思考大局和认识大局,从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提升驾驭错综复杂政治局面的能力,注重抓社会主要矛盾、抓重点问题,解决好国家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和破解治理难题。增强法治思维能力,就是要把依法治国战略上升到政治高度,学会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水平和质量提升[9]。增强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严守政治底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是一个大国,绝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例如在经济制度上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导,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这一底线;在政治建设上要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这一底线;在生态文明上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等。
(二)完善党内法规制度,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具有长期性、战略性意义,不断完善以党章为主的党内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是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为了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需要不断对党的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10]党的制度建设能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有利于对国家治理制度的完善。首先,要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以来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成功把民主集中制建设从理论原则转化为具体制度规范,形成了党和国家在领导制度、工作制度、党内生活准则等一系列原则和机制,集组织原则、运行机制、制度规范于一体,具有巨大的制度优势。其次,党内监督制度的完善对于推动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治理过程中应对国内外挑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就迫切需要管好党治好党,需要贯彻好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11]。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明确提出“五大党内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五大党内监督体系。”[12]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对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与群众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党的前途命运,如果无产阶级政党脱离人民群众,那么其性质一定会发生改变,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执政中就会慢慢失去根基。国家治理需要各方面群策群力、协调利益、形成共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是重要保障。[1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守着带领人民群众朝着幸福生活方向前进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对新时代党群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转变。国家治理的过程就是贯彻党以人民为中心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国家治理效能也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为了更好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加强党群联系,党中央开启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只有加强党员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并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才能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效、有序地推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辩证看待党的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转变。因此要不断创新党的执政理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国家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的现代化转变。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建设,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无产阶级政党,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建立新时代良好的党群关系,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的正当权利,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我国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