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
——平衡论新探

2019-02-19毛卫平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矛盾同志哲学

毛卫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显然,发展的不平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执政党完成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但是,在苏联共产党人取得政权之初,苏联共产党的理论家布哈林提出的“平衡论”却是当时激烈批判的对象。究竟应当怎样理解和把握平衡论,平衡论经历了怎样的探索过程,其中有怎样的经验教训,是今天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理论课题。

一、布哈林提出的平衡论

在苏联共产党取得政权、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之初,布哈林就提出了著名的平衡论。他认为,革命破坏了旧的平衡,革命成功以后,必须建立新的平衡才能顺利发展。他说:“当工人阶级以及革命政党进入夺取政权的战斗阵地时,在一切意识形态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应随时随地强调、重视一切矛盾着的方面,并对之作专门具体的分析。我们应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基本不协调,我们应仔细地找出正在瓦解这个社会各种成分的东西,并对之作理论上的重新组合。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简单原因:我认为,在这些缝隙中打进最锐利的、最起作用的楔子,对我们在实践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我们面前摆着破坏性的任务,我们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这也是不言自明之理。”“当工人阶级掌握政权时,在我们面前就产生了一个在保持工人阶级的特定的领导权下把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黏合起来的任务。实际的利害关系产生着整整一系列在过去并不发生利害关系的问题,因此现在对这些问题就应加以极深刻地理解。现在我们应该建设,而不是破坏。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看法,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以普通人都容易理解的语言解释说:“我想,我们中间每一个人现在在报上看到一系列事物时,或是对当前现实生活进行一系列考察时都会说,那些他以前曾用另一种眼光看待的同样事物,现在都使他产生一种新的看法,这是由于一个简单的原因,因为以前他在实践中应破坏某些特定事物,现在他却应该把它建设起来,设法黏合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这一股思潮要在整整一系列与这一类事情有关的问题中产生相应的理论反映和理论表达。”[2]平衡论就是这样的哲学理论的表达。这也是对中国古人贾谊早就提出的“取守不同术”,即夺取政权与治国理政不能用同一个理念和方法的通俗说明。

平衡论遭到了斯大林的激烈批判。他在1929年12月27日发表的《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演说中批判“平衡论”说:“按照这种理论的说法,我们首先有社会主义成分——这是一个箱子;此外,我们还有非社会主义成分或者说资本主义成分——这是另一个箱子。这两个箱子沿着不同的轨道和平地向前移动,互不相撞。大家知道,按几何学说来,平行线是不会相交的。可是,这个高明理论的编造者认为,这两条平行线总有一天会相交,而当它们相交的时候,我们就有了社会主义。这个理论没有看到,这两个所谓‘箱子’后面站着阶级,而这两个‘箱子’是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在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在按照‘谁战胜谁’的原则进行的斗争中移动的。”[3]

斯大林试图借用“两个箱子的平行移动”来说明平衡论否定矛盾、否定斗争,是维持现状永远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相应地,他强调当时的阶级斗争越来越激烈,采取非常措施征购农民的粮食是“生死存亡”的斗争,指责布哈林与此相反的主张是调和阶级矛盾、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

相反,当时的一位从哲学上批判布哈林的哲学家德波林,则从另一个极端来理解和批判布哈林的平衡论。他说:“按其实质而言,平衡论是形而上学。它丝毫不反映现实的运动、实在的过程以及变化的丰富内容,只反映不动的和静止的一刹那。”[4]

实际上,无论是把平衡论看作固定不变的平行线,还是看作难以把握的“一刹那”,都没有反映出布哈林“平衡论”的本来含义。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布哈林首先明确指出:矛盾、斗争、运动是普遍的,“一切皆动、一切皆流”,“静止即绝对的稳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长期共存”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平衡状态则是普遍存在的。他分别从有机界、无机界和人类社会三个领域作了说明。“在关于有机体的科学即生物学中,人们常谈到适应。所谓适应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与外界相适应的生物,能够与外界一起长期共存。”“在所谓无机界中,我们也看到类似的现象:比如,地球没有掉到太阳上,而是所谓‘没有碰撞’地围绕着太阳旋转。整个太阳系与它周围的世界处在一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的关系中,等等。这里人们通常谈到的不是适应性,而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平衡,这些物体的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平衡,等等。”“最后,我们在社会中也看到类似的现象,不管好赖,社会是生存在自然界之中的。它或多或少是‘适应’自然界的,这样或那样地同自然界处于平衡状态。而社会的各个不同部分也是一样,既然社会存在着,这些部分就总要互相适应,以便能够同时存在;请看,拥有资本家和工人的资本主义存在了多少年啊!”他总结说:“从所有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实质上所谈的都是一回事,就是平衡。”[5]显然,某种动物适应环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特定社会形态的存在既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一刹那”的,而是一种一定条件下的“同时存在”——这就是平衡。

显然,斯大林和德波林都没有从哲学上认真考虑过革命和建设在基本理念和方法上的区别,不能理解和接受执政和建设所需要的相对静止、稳定及平衡状态。斯大林从扩大化的阶级斗争观点出发,把平衡视作与革命、阶级斗争理论相对立的异端邪说。德波林则给对平衡的庸俗理解披上了哲学理论的外衣。不难看到,许多缺乏哲学修养的人至今仍把“平衡”视为难以把握、没有现实意义的“一刹那”的现象。

布哈林是比较自觉地把平衡论作为执政和建设所需要的基本理论来探讨的。他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对当时大家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创新。他说:“这些问题在以前,在马克思主义学说最初形成、由马克思本人创立的时代,是未曾提出来的。”“这种‘建设’理论的萌芽必然要受到我们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敌视。”[6]

布哈林对平衡论做了很有创新意义的探索,但毕竟只是初步的理论探索,必然会留有一些漏洞和不足。例如,他对平衡论的研究和说明本来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哲学层次的普遍意义。但他还是引用《自然科学袖珍词典》中的平衡定义,而未能给出明确的哲学定义。

此外,在进一步的说明中,他强调平衡是“动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的平衡”是正确的,但认为“平衡一经确立,随即就被破坏”也是不确切的,与“一刹那”的理解难以区分开。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些不足,他的平衡论被长期误解和忽视,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作为苏联共产党人在执政之初的理论探索,布哈林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一个与执政和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而复杂的哲学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

二、毛泽东同志的探索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平衡从哲学上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说明,从理论到实践有力地推进了对平衡问题的研究。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认为平衡论是相对的。他说:“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情形,基本的形态则是不平衡。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7]

后来,在1939年2月1日致陈伯达的信中,他又对平衡问题作了说明。他在讨论墨子关于“无偏”的思想时说:“墨说‘无偏’是不要向左与右的异质偏,不是不要向一个质的两方面之一方面偏(其实这不是偏,恰是正),如果墨家是唯物辩证论的话,便应作如此解。”[8]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这里虽然是讨论墨子的观点,实际上讲的是“唯物辩证论”,即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或与唯物辩证法相通的道理。在此同一封信中,毛泽东同志说:“墨家的‘欲正权利,恶正权害’、‘两而无偏’、‘正而不可摇’,与儒家的‘执两用中’、‘择乎中庸服膺勿失’、‘中立不倚’、‘至死不变’是一个意思,都是肯定质的安定性,为此质的安定性而作两条战线斗争,反对过与不及。”[9]显然,这样理解的“无偏”即平衡,既是墨家乃至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奉的基本的道理,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这样的道理,实际上与布哈林对平衡的理解是一致的。下面我们会看到,这也符合恩格斯对平衡的理解。同时还破除了认为平衡只是“一刹那”的庸俗理解,把它引向了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重要原理。

这个道理说明,平衡或无偏指的是与事物的质变相区别的事物相对稳定的量变状态,亦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中庸”的道理。在同年2月20日,在另一封致张闻天的信中,毛泽东同志说到“中庸”时说:“‘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做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和概念相对安定的质。”[10]就是说,这个道理是日常生活中适用的道理,与当时革命斗争所需要的道理是有所不同的。当时所需要、所看重的是关于事物质变的道理,而传统文化所看重的、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中虽然存在但并非重点的、相对稳定的、量变的道理,是将来革命胜利以后需要着重研究的。这个意思,毛泽东同志当时就曾与匡亚明交谈过。

1942年,匡亚明在延安曾当面向毛泽东请教如何对待孔子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对他说孔子“确是中国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人物”,但“对当前革命运动来说,是属于第二位的东西。第一位的是用于指导革命运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当时重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方面正在大搞什么‘尊孔读经’,他们靠孔夫子,我们靠马克思,要划清界限,旗帜鲜明。”“等到抗日胜利、全国革命胜利的时候,自然就有可能腾出精力来总结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对孔夫子的批判、继承和评价问题。”所以“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发动了一个别有用心的所谓‘批孔’运动,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孔子加上了一大堆污蔑不实之词”,使匡亚明十分不解,他说:“我很惊奇!这不是和毛泽东同志的一贯思想,特别是和1942年在延安亲自对我的教导精神不相符合吗?”[11]所以他竭尽全力写出了《孔子评传》一书,实现了他“酝酿了四十年的一个小小愿望”,其实也是实现了毛泽东同志原本的心愿。

毛泽东同志所阐述的基本原理至今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正如邓小平所言:“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要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12]

三、新时代的发展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写入了大会报告。胡锦涛同志指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13]他明确地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14]表明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个重大进展。

胡锦涛还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重大理论课题,也是重大实践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入进行研究”。[15]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最重要的是从哲学上对和谐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局限于传统文化来理解和谐的现象,一贯重视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李瑞环同志指出:“和的思想……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6]

早在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给“和谐”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并揭示了其中的丰富内容。2005年4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委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和谐,从本义上解释,是指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17]这段话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

第一,这段话把历史贯穿起来了。我们知道,在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在思想理论领域,曾经发生过一系列争论乃至冲突。在苏联共产党执政之初,曾经发生过对布哈林“平衡论”的批判;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中国曾发生过关于“合二而一”的“论战”。后来又有“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冲突。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这些探讨和冲突,都是围绕执政理念展开的,是不同执政理念发生冲突和在探索中走向统一和成熟的过程。

第二,这一过程是认识不断深入,揭示出这些不同理念的共同本质的过程。经过理论和实践中的探索,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给平衡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谓平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18]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于2005年也为和谐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强调和谐是一定条件下的统一状态。这种状态是平衡、稳定、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状态,亦即“合二而一”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中属于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含义、即相互依存、相对稳定的量变状态。这种状态亦即治国理政所追求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所以,“平衡”“和谐”是执政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在明确执政理念的基础上,为了真正实现平衡、和谐、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底线思维”“新的伟大斗争”“新发展观”“新常态”等一系列新的重要理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治国理政辩证法的思想体系。[19]“人类命运共同体”“底线思维”“新的伟大斗争”是围绕平衡的存在而展开,“新发展观”“新常态”以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则体现了动平衡的规律。恩格斯指出:“任何特殊的相对的运动,即这里的一个特殊的天体上的单个物体的所有单个运动,都趋向于实现相对静止即平衡。”“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本质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本质条件。”同时他强调:“平衡和运动是分不开的”,“一切平衡都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20]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为,平衡是一切具体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和自身矛盾的基本状态;平衡是动平衡。习近平治国理政的辩证法思想是这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创新成果,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矛盾同志哲学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同志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矛盾的我
菱的哲学
对矛盾说不
严良堃同志逝世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