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配合揿针贴压耳穴治疗贝尔麻痹临床研究

2019-02-19吕海波甘收云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耳穴

吕海波,甘收云

(1.中关村医院,北京 100190;2.海淀中医院,北京 100086)

Bell麻痹(Bell’s palsy),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15~45岁年龄段高发,多仅累及单侧,年发病率为30/100 000[2]。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单侧口眼歪斜,患侧表情肌完全或部分瘫痪,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患侧味觉、听觉改变及耳后乳突区疼痛等症状。目前,该病在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物理治疗及针灸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针刺疗法在治疗Bell麻痹中疗效确切,目前在临床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病亦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针灸治疗适应症之一,尽管如此,仍有约15%左右的患者面瘫不能完全恢复[3],疗效仍不够理想。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电针配合揿针耳穴贴压治疗Bell麻痹,疗效较满意,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0月—2018年10月笔者门诊选取发病在1周内的贝尔麻痹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Bell麻痹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科医师手册》第2版[4]中关于Bell麻痹的诊断标准:①急性起病,单侧发病,面神经麻痹在数小时到数天达到高峰;②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上下眼皮不能闭合或闭合不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气或吹口哨漏气,食物易停滞于患侧齿颊间;③部分患者伴有听觉过敏,乳突区疼痛或压痛,舌前2/3味觉障碍等表现;④排除外伤、中耳炎、耳部疱疹、肿瘤等引起的继发性周围面神经麻痹。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针灸治疗学》[5]中关于面瘫的诊断及辨证分型制定:急性起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患侧面部肌肉呆板、麻木、瘫痪,额纹消失,闭目无力,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部分患者有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耳后疼痛等症。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Bell麻痹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病程在1周之内者;②患者年龄在18~75岁之间;③面神经H-B分级量表评分达到III级或III级以上水平;④同意进行针刺疗法,同意配合进行面神经相关医学量表评分,并签署临床实验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双侧面瘫或既往有面瘫及面肌痉挛病史者;②亨特氏综合症痹患者或由于外伤、肿瘤、中耳炎等明确病因引起的继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③同时接受本研究之外其他针对本病的治疗方法者;④有造血系统、肝、肾、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女性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以下基础治疗:①给予口服维生素B1片(天津金世制药有限公司,10 mg/片)10 mg,每日3次,甲钻胺片(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5 mg/片)0.5 mg,每日3次;②在治疗期间嘱患者自行面部肌肉功能锻炼,主要动作包括抬眉、蹙额、用力闭眼、耸鼻、张大鼻孔、上下唇噘起(或吹哨动作)、鼓气、示齿等,如不能自行主动完成动作者,可在手指帮助下做被动运动,恢复较好时可进一步进行面部肌肉动作的速度、灵敏度、协调性等练习,每日2次,每次约10 min;③每次针灸治疗的同时,使用TDP治疗仪(重庆新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CQ-27)照射患侧面部约20 min,热度以患者觉温热而不灼热为度。

1.5.2 对照组 主穴:取患侧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及合谷等;配穴:人中沟偏歪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等。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所有穴位用75%酒精常规消毒,发病1周内针刺时面部取穴少、针刺浅、手法轻且不施加电针,发病1周后,面部腧穴取穴增加,捻转得气后根据患者面瘫症状取两组穴位连接6805-D型电针仪(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选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电针每次治疗20 min,每周5次,10次为一疗程 (如治疗期间患者完全恢复,H-B评分1分,则停止治疗)。

1.5.3 治疗组 先行常规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及治疗方法同对照组,针刺治疗结束后即行揿针贴压耳穴治疗。耳穴取穴:患侧额、眼、面颊、口及皮质下等。操作方法:耳穴75%酒精常规消毒,根据面瘫症状选取患侧4个耳穴,采用清铃牌揿针(规格型号:直径0.20 mm×针长0. 9 mm),将针尖对准耳部穴位快速按压后粘贴,揿针留置约24 h,第2天针刺治疗前去除,揿针每周治疗3次,电针治疗周期同对照组。

1.6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以下3个量表[6]对患者患侧面神经的功能进行评定。

1.6.1 House-Brackmann面神经分级量表 通过观测患者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将面瘫严重程度分为6级:I级为正常、II级为轻度功能障碍、III级为中度功能障碍、IV级为重度严重功能障碍、V级为严重功能障碍、VI级为完全麻痹,按H-B对应评级分别计为1~6分,1分为正常,6分为完全麻痹。

1.6.2 DEFS面部对称详细评价量表 由Pillsbury和Fisch设计,通过静止状态时的面部、抬眉并皱眉、闭眼、微笑、撅嘴并吹口哨等动作,测定患者面神经损伤面部的对称性,进而对面瘫程度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总分100分,最低0分,最高100分,分数越高面部对称性越正常。

1.6.3 May面神经麻痹分级量表 此表是由May提出的针对面神经麻痹的分级系统,分为肌张力、皱眉、紧闭眼、眨眼、皱鼻、露齿笑、吹口哨、鼓腮、咬下唇和拉紧颈部肌肉10项评分,每项10分,总分100分,最低0分,最高100分,分数越高面神经的功能越好。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实用耳鼻喉学》[7]中关于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判定治疗效果:①痊愈:面部表情肌全部恢复正常;②显效:面部静止时无异常表现,当患者微笑或示齿时可发现鼻唇沟轻度变浅或嘴角微微下垂,但闭眼动作可轻松完成;③有效:无论面部静止还是运动时,均可发现鼻唇沟变浅、嘴角下垂,但症状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闭眼动作用力可完成;④无效:面部表情肌功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闭眼动作无法完成。

1.8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B、DEFS及May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H-B、DEFS及May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H-B、DEFS及May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B、DEFS及May量表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治疗组比较,2)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上述治疗后,治疗组的愈显率(愈显病例=痊愈病例+显效病例)为86.67%,对照组为60%,两组之间的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 讨论

Bell麻痹,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本病多单侧发病,中青年多见,其病因多认为于病毒感染、神经滋养血管痉挛、自身免疫性炎症等因素有关,致病因素可引起面神经局部缺血、变性、水肿,使面神经位于狭窄骨性面神经管内的主干受压,从而导致面神经功能障碍,其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出现轴索变性[8],后期可见神经鞘膜纤维化、神经滋养血管内膜发炎等特征,辅助检查如面神经电生理检查[9]可以发现患侧面神经传导时的潜伏期、波幅改变、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改变等。中医学对本病亦认识较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灵枢经·经筋》就有记载[10],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迟纵缓不收,故僻”,故本病中医学称为 “口僻”“口”“面瘫”“歪嘴风”等。目前临床上治疗本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激素冲击、抗病毒、营养神经和活血化瘀中药等,物理治疗包括红外线照射、超短波治疗及半导体激光治疗等[11],中医方面治疗有针刺、艾灸、拔罐、中药熏治、刺络放血和穴位注射等[12]。本病经积极治疗,大部分病人可基本恢复,超过3个月或半年仍未恢复者可能会留有后遗症[13],表现为不完全性面瘫、面部肌肉挛缩或联带运动(如口眼联动),严重者会影响面部大部分肌群而出现面肌痉挛。

针灸治疗本病效果显著,已经作为面神经炎的常规治疗方法而被广泛应用,如靳克涛等[14-16]采用针刺疗法治疗Bell麻痹,总有效率都在90%以上。针灸治疗可使受损的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起到抗炎、促进渗出吸收、解除血管痉挛、促进血供、改善面神经缺血缺氧状态及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的作用[17]。笔者在诊治这类疾病过程中发现,此病多为自身卫阳之气不足或面部脉络空虚情况下,风寒或风热外邪侵袭面部少阳、阳明经脉,致使面部经络阻滞、经筋失养,出现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18]。笔者针刺治疗时选取的病例都是Bell麻痹发病1周内的急性期患者,此时患者处于发病初期,病程进展较快,病情不稳定,面神经处于急性水肿、炎性反应时期,故发病1周内针刺治疗时面部取穴少,采用浅刺轻刺激,不施加补泻手法,防止后期出现并发症。Bell麻痹发病1周后,病情逐渐稳定,进入恢复期,此期面部经络气滞血瘀、经脉痹阻严重,面部筋经失于濡养、不荣而枯,故笔者治疗时采用电针面部穴位配合揿针贴压耳穴。电针可以激发面部神经冲动,带动面部肌肉收缩,起到良好的反馈调节修复作用;而揿针耳穴贴压则属于耳针治疗的范畴,本病的发病部位在耳后的茎乳孔,离耳穴非常近,在治疗时针体持续埋藏于耳穴皮下,因揿针非常短,不仅治疗时疼痛较轻,且留针时间长,能给耳穴以持久而柔和的良性刺激,起到加强疗效的作用,本实验经统计分析,电针配合揿针贴压耳穴治疗后疗效优于单纯电针,说明电针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具有提高单纯电针治疗作用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耳穴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