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低剂量丙泊酚维持麻醉对声带息肉摘除术病人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躁动影响
2019-02-19李真,祁云
李 真,祁 云
苏醒期躁动是全麻病人苏醒期常见的问题之一,躁动机制目前尚未有定论,但多认为与麻醉药的剂量以及种类有关[1-2]。苏醒期躁动不仅影响临床工作的进行,而且不利于病人伤口愈合,对于部分特殊部位的伤口,躁动可能引起伤口出血,影响病人生命安全[3]。声带息肉是五官科常见的手术,虽然其手术时间并不长,但需要与术者共用同一气道,因此对麻醉的术中以及苏醒期的管理要求较高[4]。丙泊酚是临床常用的镇静药物之一,相比于其他镇静药物,丙泊酚具有起效快、代谢快、镇静作用确切的优点。有学者[5-6]将丙泊酚应用于全麻病人,发现其低剂量输注能有效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为此,我们对100例声带息肉病人进行研究,探讨低剂量丙泊酚维持麻醉对声带息肉摘除术病人血流动力学波动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需行声带息肉摘除术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年龄22~52岁,体质量53~75 kg,病程1~5年,ASA分级Ⅰ~Ⅱ级。2组病人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以上100例病人是由122例病人中筛选而来,其中15例病人不同意本研究,其余7例病人因在研究进行过程中发生大出血、药物过敏、中转局麻等原因排除。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及家属知情并同意本研究。
表1 2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入选标准 体质量50~80 kg;在我院喉镜检查确诊为声带息肉;声带息肉未造成病人呼吸困难;未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无药物滥用史;无严重传染性疾病;未合并严重呼吸及循环系统疾病;无酒精成瘾史;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1或2级[7]。
1.3 排除标准 合并哮喘或者上呼吸道慢性炎症者;伴有呼吸系统的急性感染或者含有其他系统的感染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术前1周服用精神刺激类药物;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者;中转局麻者;围手术期出现癫痫发作者;术中出现顽固性低血压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本研究包含测评表者。
1.4 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麻醉方案,麻醉诱导均为咪达唑仑0.1 mg/kg、丙泊酚1.0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15 mg/kg,麻醉维持均采用七氟烷和丙泊酚复合麻醉,术中使用BIS监测,并指导调控麻醉深度,BIS值控制在40~60之间。术中肌松药根据TOF指数进行调节,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药物输注,待病人达到拔管指征后后进行拔管并监测30 min后送入病房,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观察组病人术中麻醉过程与对照组相同,病人手术结束后缓慢给予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待病人达到拔管指征后进行拔管并送入病房。
1.5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2组病人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一般资料、术前、术毕、拔管时、拔管后30 min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后躁动评分、苏醒期恢复情况(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拔管、躁动发生率)。苏醒期躁动评价标准:3分:严重全身性动作,需要药物控制;2分:不自主全身性动作,持续5~10 min;1分:无意识的肢体屈曲抬头等动作;0分:无任何动作。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t检验、q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2组病人治疗前后HR、MAP、SpO2比较 2组病人术毕时HR、MAP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拔管时HR、MAP较术毕时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拔管时HR、M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病人HR、MAP拔管后30 min均较术前降低(P<0.01);2组病人拔管时SpO2显著降低(P<0.01),拔管后30 min较拔管时恢复(P<0.01)(见表2)。
2.2 2组病人手术后躁动评分 手术后不同时刻,观察组病人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内术后不同时刻躁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时躁动评分显著高于苏醒时和拔管后30 min(P<0.01)(见表3)。
2.3 2组病人苏醒期恢复情况比较 2组病人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睁眼时间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间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2 2组病人HR、MAP、SpO2比较
q检验:与术前比较**P<0.01;与术毕比较##P<0.01;与拔管时比较▲▲P<0.01
表3 2组病人手术后躁动评分分)
表4 2组病人苏醒期恢复情况比较分)
3 讨论
苏醒期躁动是病人麻醉苏醒期常见的症状之一,目前对于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较多,但其形成的机制尚未有定论[8-9]。苏醒期麻醉药物浓度及种类、手术切口疼痛刺激、阿片类药物使用后病人痛觉敏感度上调、气管插管刺激等都是引起病人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因素,其中多数学者认为刺激以及气管导管不耐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有学者[10]将镇痛药用于术后镇痛,发现地佐辛以及非甾体类等术后镇痛药的使用能有效降低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然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地佐辛及非甾体类药物的使用会因为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受到限制,尤其是老年病人,非甾体类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病人术后胃部不适的发生。研究[11]表明,麻醉药物停止输注后病人体内药物浓度虽然有所下降,不足以使病人耐受气管插管的刺激,但其仍未完全代谢。故此时若能给予小剂量的镇静药物可能有助于增加药物之间的协同效应,减轻病人疼痛刺激。丙泊酚是临床最常用的麻醉药物,由于起效快、代谢快、无残留等优点,其在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临床研究[12]表明,低剂量丙泊酚术后输注能有效减少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但并不影响显著增加病人血流动力学的波动。为此,我们将其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病人,望探究其对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2组病人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病人治疗前后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病人拔管时HR、MAP较对照组波动更小,此结果表明,术后低剂量丙泊酚输注能有效减少病人拔管时血流动力学波动,NECIB等[13]也在研究中发现丙泊酚能有效改善病人拔管时血压波动,可能与丙泊酚的输注增加了病人镇静状态,提高了病人对气管导管的耐受能力有关。2组病人手术后躁动评分差异明显,2组病人苏醒时躁动评分较有所升高,拔管后有所降低,但观察组病人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病人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睁眼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而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此结果表明,术后低剂量丙泊酚输注能有效减轻病人苏醒期躁动,虽然会增加术后睁眼时间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但均控制在10 min以内。而朱梦莉等[14]在研究中发现丙泊酚并不增加病人术后睁眼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可能与用药时间以及方式不同有关。
综上所述,术后低剂量丙泊酚维持麻醉能有效减少声带息肉摘除术病人血流动力学波动及苏醒期躁动,而病人呼吸恢复时间及睁眼时间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