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极致故事对演讲成败的关键作用

2019-02-19马明扬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演讲综艺节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市场需求的刺激使得综艺节目的种类越来越丰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在这众多的综艺节目中,演讲类节目的表现可圈可点,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是演说家》和《超级演说家》。就演讲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内容本身。那么,演讲者如何才能在内容上取胜呢?文章将从内容的角度出发,提出极致故事的概念,并从不同角度论述极致故事对于演讲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为广大演讲爱好者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为广大观众带来有思想有深度有说服力的精彩演讲。

关键词:综艺节目;演讲;极致故事;叙事传输

《我是演说家》是一个故事型的演讲节目,它的成功主要在于平凡的人讲述他们真实极致的故事,让观众从中体会百味人生,引发思考。这种演说的逻辑就是演讲者通过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柔性说服的目的。在这里,极致故事的定义为演说者亲身经历的、贴近生活的、最典型的故事。这里提出了极致故事的三要素:第一,亲身经历。故事必须是演说者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而不是讲别人的故事。第二,贴近生活。故事必须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不是类似哲学这样高深的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的故事。第三,典型故事。故事必须是典型的,与论点高度吻合的,而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能是有道理但比较小众,大部分人没有经验的故事。极致故事三要素包含两个层面——故事层面和演讲者层面的属性。

一、亲身经历:说服力强

在我们的个体认知中,经过多次传播的故事总是会有一种传说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会随着故事传播代际和时间的变长会越来越强。而传播者亲身经历的故事则会让我们产生踏实的感觉。究其原因,亲身经历有以下两方面的优势:

一)主人公真实可感

当演讲者讲述别人的故事时,故事的主人公不在现场,观众对他是陌生的,他的形象完全源自于演讲者的讲述,观众只能在故事的基础上通过个体已有的经验在大脑中进行勾勒,形成假想的模糊形象。对于主人公的陌生会使得观众对故事的兴趣大打折扣,难以让观众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必然会严重影响演讲效果。

相较于讲别人的故事,观众更想听演讲者自己的故事,這是由于熟悉度使然。虽然观众普遍性地并不认识演讲者,但是当演讲者站在观众面前时,熟悉度就会大大增加,这种熟悉度比起完全陌生的故事主人公要高太多。对演讲者的熟悉会使得观众与演讲者的亲密度升高,心理距离变近,从而对演讲者的故事产生强烈的期待。这就明显地增加了演讲的传播效果,对于最终的说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小说的写作中也是同样的道理,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会让读者感觉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与读者的距离更近,更容易打动读者。而且演讲者与观众同处一个空间,他的一颦一笑、一呼一吸观众都能感受到,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形象感知。所谓“眼见为实”,人们对于亲眼所见的事物具有更强的信任度。观众通过对演讲者的认知去理解故事,必然会大大加强对故事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二)故事真实完整

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真实完整。这并不是说不是自己经历的故事就是虚假的,而是指真实参与故事生产的真实,带给观众一种最直接的触动。当我们自己亲身经历某个事件时,我们的感觉和知觉都是参与其中的,都有对于此事的不同方面的记忆,因而在讲述给受众时,就能够做到细致入微,不仅有真实的细节,也有真实的感受。反之,若是讲述别人经历的故事,演讲者只是承担一个传播媒介的角色,并不是故事的生产者,而是故事的搬运工。这样的讲述主要是陈述事实,并且通过调动自己的个体经验抒发感受。这种经过二次加工的故事往往细节不够充足,而且情感不充盈,观众可以理解,但是很难打动观众。更何况故事在经过二次传播后还存在信息的损耗,真实成分会有衰减。

演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说服的过程,观众对于所传达事物的信任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传达者的信赖程度。演讲者作为观众理解和接受故事的一个媒介,对观众的认知起着导向作用。因此,亲身经历至关重要。

二、贴近生活:易于感知

远离日常生活的故事很难刺激到受众,这是因为受众对此没有经验,无法理解。而相较于不熟悉的事物,人们对熟悉的事物会产生更加积极的偏好。这是因为观众与故事的临近性或是物理上的接近性,会使得故事对观众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临近性影响吸引的一个潜在机制是纯粹接触效应。纯粹接触效应(Mere Exposure Hypothesis)是指我们接触某人或某物次数越多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这是因为对刺激的熟悉性能降低人们的紧张程度,帮助人们释放压力,带给人们安全感和愉悦感。而且,熟悉性能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在信息加工中占有优势。当我们在演讲中听到我们所熟悉的事物时,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经验将会促使我们更愿意也更容易理解故事。反之,我们对故事的兴趣会大为降低,演讲的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无法打动观众。

下面我们以《我是演说家》第五季中崔宝印的演讲为例进行分析。

这是一个关于改革开放和爱国的故事。演讲者以一个海外华人的身份,讲述了自己从最初觉得中国一无是处,迫不及待地离开了住腻了的北京,到漂泊半生后在异国他乡偶然听到乡音、听到国歌、看到五星红旗,触发了对故国深深的思念的故事。演讲避开了一般传播媒介上爱国教育宣传常用的生硬模式,巧妙地抓住了故乡情怀这个中国人最熟悉的事物,通过那些贴近生活,甚至贴近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故事,让观众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引起了共鸣。从渴望逃离到渴望回家,这种情感和思想上的无意识的变化,带来了柔性的说服力,相较于生硬的爱国说教,易于被理解和接受,起到了惊人的隐性说服效果。

三、典型故事:发人深省

极致故事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典型故事。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典型故事是狭义的概念,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实,也称典型事例,是指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在生活中,当我们试图去论证一个观点时,往往会通过举例的方式来说明。用事例来佐证观点,不仅易于理解,而且说服力强。在演讲中,这也是常用的方式。

相比于其他的說服方式,典型故事的优势在于以下方面:

一)带入感

相比于说教,故事更具有吸引力。人们在听故事时, 会某种程度上被带入到故事描绘的虚拟世界中, 体验故事主人公的经历和情感, 忘记周围真实的世界,并且将叙事世界中的态度带到现实世界中来,从而改变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机制就是“叙事传输”。美国心理学家Gerrig的叙事传输理论认为叙事传输是一种沉浸故事当中的独特心理过程, 是注意力、想象和情感的综合。简单来说,叙事传输就是我们在认知、情感、想象层面受到影响而完全融入一个叙事世界的现象。

叙事传输有以下三个特点:

1.现实世界变得“不可及”

当受众在听故事型的演讲时,在故事的带动下,个体自然地就会以故事型思维进行思考,进入叙事传输状态。我们用“卷入”的概念来描述个体进入叙事传输的状态。Johnson 和 Eagly (1989)将卷入定义为一种激励状态,,认为卷入是个体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公众自我形象或获取相关结果的可能性等,评判说服信息的过程。当演讲者讲述的故事特别精彩时,受众就会被高度传输,卷入故事的世界中,暂时忘记现实的世界。此时现实世界某种程度上变得不可及,个体的敏感程度降低,感性思维占据上风,个体的判断不知不觉中被演讲者影响。

2.强烈的情绪体验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受众在观看影视剧时表现出捶胸顿足或者潸然泪下等情绪反应,这种状态是进入高度传输状态的个体都会有的表现。即便他们知道剧中的故事都是不真实的,依然会有如此表现,或者说情愿相信它是真实的。故事源自于生活,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许多的生活真实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个体往往会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相仿的片段,这时观众最容易被影响。受众宁愿相信故事是真的,他们倾向于进入故事的世界中,去体验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并达到情感的共通,从而释放自己的情绪。

3.回到现实世界中的态度保留

当演讲结束时,受众从叙事传输状态中走出来,强烈的情感体验会使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对故事中的不足产生无意识屏蔽,他们的认知和态度会受到故事的巨大影响。故事型演讲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了受众对说理的警惕,而以一个故事迷的身份参与到演讲情境中,无形之中被柔性说服,形成对演讲者及演讲观点的认同。

下面我们以《我是演说家》第五季中山村教师康瑜演讲的一个片段来分析。

(从小她被人欺负,别人骂她没有爸爸,她也从来不敢反抗。去年的诗歌大赛她的诗被评为二等奖。周围的人都不相信她,说她是抄的。那个时候是她第一次反抗。她说:“我拿着老师写给我的评语告诉每一个人,这首诗是我写的,老师表扬的是我”。信里她又写了小诗给我看:

天上的人儿在点火

地上的人儿在许愿

最后她写了一句话,“康老师,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像我一样,在诗歌里找到自己”。)

在这个故事中,总是被人欺负的单亲女孩首先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可怜的印象,让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而她获得诗歌二等奖又被大家不认可,观众产生了更强烈的同情心,并为她的反抗精神称赞。她的那两句诗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纯朴美好得让人落泪。最后的那句话映射了许许多多迷失在生活中的个体的共同经历和情感,让受众一瞬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整个故事勾勒了一个在悲剧似的命运中因诗歌而找到自我的坚强不屈的纯真小女孩形象,悲凉中透着力量,无奈中透着希望,让受众完全进入到了叙事传输状态,在小女孩的世界中体验着她的经历和情感。无论是小女孩的悲惨经历还是那两句美好的诗,亦或是最后那句充满哲理和温度的话都有一种强大的带入感,对观众的态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快就征服了观众。

二)深刻性

相比于通过理论来论证观点,典型故事具有巨大的思想意义和深刻的认识价值,可以触发深刻的思考,让受众在不知不觉的思考中形成认知,而不是被迫受教。同小说一样,故事型演讲也要注意环境、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刻画。但不同之处在于环境描写少了很多,只是简单交代故事场景,侧重于通过典型情节的描述来刻画人物,塑造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巨大的情绪冲击。

在《我是演说家》第五季中,哈佛女孩鲁林希讲述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父母以“为你好”为理由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孩子的生活。演讲中,她将一个“为你好”做到极致的中国母亲和一对一心一意“对你好”的美国养父母进行对比,通过一正一反的两个典型故事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凸显了“对你好”的正确性,观众如同醍醐灌顶,心悦诚服。

四、结语

概而言之,本文针对演讲取胜的关键——内容,从极致故事三要素——亲身经历、贴近生活、典型故事出发,论述了极致故事对于演讲成败的关键性作用,以便给广大演讲者提供理论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理想的演讲效果。当然极致故事只是演讲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制约着演讲成败,今后的相关研究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探讨电视演讲的成败因素,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释:

① 极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最高境界、最大限度。

② 隐性说服:说服方式间接、隐含, 语言表现形式丰富、多变、迂回、复杂, 有时难以识别和理解。

③ 纯粹接触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伊翁茨(Robert Zajonc)提出。

④ 代入感:辞海中指在小说、影视作品或游戏中读者、观众或玩家产生一种自己代替了小说或游戏之中的人物而产生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参考文献:

[1][美]劳拉·金.普通心理学[M].王飞雪,戴潇虓,冯夏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45.

[2]丁艳. 熟悉度与内隐偏好之间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8:4-5.

[3]严进,杨珊珊.叙事传输的说服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6):1125-1132.

[4]扈倩英. 高尔基文学典型论及其当代意义光潜悲剧美学分析[D].辽宁大学,2013:11

[5]Zajonc R B.Attitudinal effects of mere expous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Monograph Supplements Pt, 1968, 9(2):26-27.

[6]Green, M. C. (2008). Research challenges in narrative persuasion. Information Design Journal, 16(1), 47–52.

作者简介:马明扬,男,1990年10月23日,回族,甘肃定西人,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演讲综艺节目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高职语文课前5分钟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探析
《英语同声传译指津》翻译批评
主持人在当下综艺节目中的角色功能转变分析
电视综艺节目与新媒体互动的创新
组织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主位理论与篇章理解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新时期电视综艺节目发展问题及未来趋势
从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传媒看综艺节目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