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讲解孟子

2019-02-19王葳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孟子高中历史

摘要:孟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本文主要从“孟子其人”、《孟子》其书、孟子升格运动这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叙述和分析,明在两宋时期孟子的地位打到了一个高峰。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孟子

一、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出生在邹国。赵岐《孟子题辞》:“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据此,则孟子是春秋时期鲁国公室宗亲孟孙氏的后人。孟孙氏即庆父,史又称仲孙氏。后世的许多研究者也都采纳了赵岐的说法,例如《元和姓纂》,明代陈镐的《阙里志》等。春秋末期鲁国的三家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瓜分了鲁国公室,掌握了鲁国的政权。后来三家逐渐衰微,纷纷出居他国,孟孙氏家族的一支大概就是迁到了邹国,定居了下来。

关于孟子的主要经历和活动,根据各家考证说,孟子游历诸侯国的经历可以概述如下:

大约四十岁以前,孟子并没有远离家乡,主要是聚徒讲学和为邹鲁小国出谋划策。《孟子·梁惠王下》曾载“邹与鲁哄”[1],邹国矛盾尖锐的状况。孟子为推仁政而到达齐,当时是齐威王在位,(《史记》说孟子首次到齐国见得是齐宣王,后来又见梁惠王,这在时间上是不可能的。惠王在宣王即位时就已经去世了,孟子不可能见到惠王。董洪利通过考证孟子在齐国和匡章的交游、孟子在宋国与尚为世子的滕文公的会面,从而得出是在齐威王时期。)但齐威王一心想争霸中原,孟子主张用仁义,二者政见针锋相对,因此未能得到重用。后来又听说宋国国君想实行仁政,就从齐奔宋。但他年岁尚幼,支持者甚少,实行的仁政没有能完全依照孟子,特别是经济措施,故而又离开宋国途径薛,又回到了邹、滕一带。孟子在邹期间,滕文公即位,派人到邹征求孟子意见,孟子又到了滕,实行仁政,但仍未令孟子满意。后闻魏国招贤纳士,往魏国并和梁惠王进行了会谈。次年襄王立,孟子离开魏国并重返齐国。此时齐宣王登基不久,国势强盛,孟子抓住机会宣传自己的思想,但齐宣王并无真正兴趣。齐国伐燕事后,齐宣王后悔未听从孟子的策略希望挽留孟子,孟子见政见不合去意已决。离开齐国时已七十余岁,与学生万章、公孙丑回乡著书。

二、《孟子》其书

赵岐认为《孟子》七篇之间的相关系是有仁义之道、行仁政到奉礼、明孝、孝道归本于情性,情性根于心,尽心知性则上达天道。

南宋林之奇《孟子讲义自序》就认为赵岐的说法迂阔,“大抵求孟子之意者必求其言,至文字多寡,篇名先后,出于一时之偶然,不可泥也”。但赵岐的说法恰恰解释了孟子由内圣推至外王的内在细想逻辑。[2]147

通观此书,孟子一方面是循循善诱,期望把诸侯引向仁政、王道思路上,如齐宣王言好勇、好货、好色,孟子都没偶先否决他,二是巧妙地引入到他自己的思路当中,足見其善辩。另一方面,孟子也有着儒家历来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尽管知道自己的学说很难被诸侯们采纳,但仍游说往来诸侯间,反复宣传自己的仁政、王道思想。孟子跟孔子一样也曾陷入穷困的绝境之地,依然矢志不渝,保持着这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所以我们看到孟子是有着坚定理想和原则的君子,他为了实现自我的政治抱负像纵横家们一样游说,与孔子相较,更多了份自信和灵活。

三、孟子升格运动

孟子及其书经历唐宋间的升格运动,地位不断升高,倍享殊荣,与孔子并齐号为亚圣。孟子的升格运动经历了以下的一系列过程。

1.孟子生前游说诸侯时“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说明当时孟子学派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战国时梁惠王、齐宣王等大国诸侯之所以尊敬、礼遇孟子,主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礼贤下士的风范,而不会真正采纳孟子的学说。因此孟子的学说并未能够得到发扬光大,为人采用,甚至连头同为儒门的荀子也批判他,在《非十二子》中,荀子说道:“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另《吕氏春秋》这样一个杂家也未见引用或是提及孟子的言辞,并且《孟子》逃过了秦始皇焚书之劫,这可以说明自战国末到秦末,孟子之学曾陷入一段沉默期。

2.及至两汉,孟子地位开始提升表现在:

(1)《孟子》曾列于学官,置传记博士;出现注解《孟子》的专著

(2)逐步消解司马迁“孟荀齐号”的范式,不断凝聚为孔孟一体的模式

(3)孟子学说成为汉代思想的思想资源。[7]其性善论、民本思想、王道政治等对汉代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金春峰称盐铁会议是孟子思想的崛起,因为盐铁会议上,孟子思想成为辩论一方的贤良文学立论的坚强支撑,孟子思想不断扩大影响。(原因: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代社会不同层面的思想需求,弘扬了孔学,严词辟异端的精神,经学的发展需要,东汉古文经学发展,涉猎广博,治经之外兼及诸子)但总的来说,两汉占主导地位的学说还不是孟子之学。

3.魏晋至隋,对孟子其人其书的关注和研治走入了低谷,这一时期是孟学史上的沉寂期,研治孟子的著作寥寥无几。此时孟学的衰微显然是与儒学的衰微、玄学的兴起是相关联的,官方首肯的儒家经典尚且无人问津,而经典之外的《孟子》就更受冷落。

4.唐代,以中唐为界,中唐以前,孟子尚未走出沉寂,中唐以后出现了推崇孟子的强烈态势。中晚唐的韩愈、杨绾、皮日休等人尊奉孟子尤甚,韩愈提出孟子是儒家道统的继承者,上接孔子。而之所以在中唐以后出现“尊孟”现象,是与当时儒学衰微、佛老的繁荣发展有很大关系。韩愈希望提出道统说以振兴儒学。

5.孟子道统传人地位真正确立是在宋代。宋神宗熙宁七年诏封孟子为邹国公,元丰七年首次让孟子入孔庙配享孔子,并要求国子监及天下学庙都塑孟子像。宋仁宗、神宗年间,《孟子》一书也立于官学,升格为“经”,成为世人举子必读之书。南宋朱熹首次把四书结集,进一步稳固了孟子的地位,徽宗宣和年间,孟子首次被刻于石经,合为十三经,其经典地位完全确立。

在两宋孟子升格运动中,宋初三先生、王安石新政、张载、二程、朱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两宋时期的皇帝们对孟子推崇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是孟子升格的强有力的政治支撑。而孟子思想作为振兴儒学抗衡佛老的重要理论支撑,其伦理思想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依据,其井田论、以小事大的交邻之道作为消解土地兼并、应对边境危机的妙策良方等等方面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升格运动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2005.

[2]李峻岫.汉唐孟子学述论[M].齐鲁书社.2010.

[3]刘宝楠.论语正义[M].中华书局.1990.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2009.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2009.

[6]李零.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M].三联书.2008.

[7]周淑萍.两宋孟学研究 [M].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葳(1986.11-),男,汉,陕西合阳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八所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猜你喜欢

孟子高中历史
磨刀不误砍柴工
新历史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