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震害影响及城市建筑防震措施

2019-02-18庞迎波

卷宗 2019年34期
关键词:防震建筑

庞迎波

摘 要:破坏性地震会对城市造成重大的人员和经济上的损失,提高城市建筑的防震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地震破坏性。本文根据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与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城市建筑防震措施。

关键词:城市震害;防震;建筑

1 前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显著提高,大量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聚集,形成了很多的中大型城市。地震是一种不确定性发生的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而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活跃的地震带中间,东濒环太平洋地震带,西部和西南部是欧亚地震带所经过的地区,属于多地震国家。一旦我国城市遭到破坏性地震影响,将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并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社会灾害,对城市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地震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分析城市建筑防震的合理措施,以期增强城市防震减灾能力。

2 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

城市人口较稠密,经济发达,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相应的各类建筑密集。地震灾害对城市的人口、财富和工程设施造成的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特别严重,通过对历次城市地震灾害的研究,可以看出城市地震灾害具有以下特点:

2.1 城市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

地震对城市造成的灾害损失与城市的规模、性质密切相关。人口稠密、建筑密集、设施复杂,这决定了城市震害损失巨大的特点,突发性的强烈地震破坏通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建筑物倒塌,造成在里面工作生活的人群大量的伤亡,工厂厂房和设备被破坏使得工厂停产,城市的交通、通讯、给排水、燃气、电力等生命线系统工程破坏,影响功能使用和救灾行动,而且维修难度大。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几乎夷为平地,24万多人遇难;2008年汶川地震,遇难及失踪人数达8.7万人,评估的直接经济损失为8451亿元人民币;2011年东日本地震,遇难及失踪人数逾2.7万人,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和放射性物质泄漏,严重污染当地环境并且多年也未能完全消除。

2.2 城市震灾的次生灾害和持续性影响

地震发生后,建筑功能损坏,基础设施破坏以及环境的改变,会引发多种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海啸、毒气泄露和放射物污染等,造成二次灾害。根据国内外历史震害初步统计,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和毒气泄漏等次生灾害造成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地震总死亡人数5%,而这5%的死亡人员主要在城市中[1]。例如,1972年尼加拉瓜地震中基础设施受震严重破坏,建筑倒塌,整个城市的工业生产几乎被全部摧毁;而且地震造成的城市建筑倒塌,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瘫痪还会导致救援工作延误、疾病流行,另外,大规模的地震灾害会对民众心理造成创伤和不良社会影响,整个城市要消除影响恢复功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重建,可能使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延缓数年至数十年。

3 做好城市建筑防震措施

城市的现代化程度越高,防御地震灾害的重要性就越突出,很显然,提高城市里的各类建筑的防震能力是城市抵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务之一。为此,城市防震减灾应该做到具有合理的抗震规划,增强各类建筑的抗震能力:

3.1 阶段性完善地震烈度区划

地震烈度各类建筑的工程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它划分了不同地点在未来的时期里的地震危险性程度。地震烈度表随着地震工程研究水平、经济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发展而不断的改进。我国从1957年颁布第一部中国烈度表以来,几经改进,而现在中国的现代化城市发展越来越快,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地震区划的调整和完善问题。建筑设计时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设防烈度要求进行的设计与施工。

3.2 慎重选择建筑场地

建筑的场地选址至关重要,要坚决避开地震断层、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危险地段,汶川地震中的很多次生灾害来自滑坡和泥石流的影响,而直接建造在断层上的建筑,更是隐患重重。因此,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务必仔细检查该处的工程地质资料和地震地质资料。

3.3 注重概念设计提倡规则建筑形体

国内外历次大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历次地震经验表明,形体规则的建筑地震损坏较轻。对于普通建筑,应注重建筑规则性,不能过分追求新奇特。抗震设计要在结构体系选择、结构布置、抗震措施等方面给予更大的关注,防止建筑体型的严重不规则,减少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不规则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3.4 推广先进的防震抗震技术

在应对地震作用的做法中,一般就是硬抗防震和耗能减震这两类。而耗能减震采用振动控制技术,在结构上布置减震装置,使其与结构共同工作,可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效應,作为一种经济、可靠和有效的新型抗震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对隔震和减震技术研究掌握的日趋成熟以及城市经济水平的极大提高,有必要推广耗能减震的新结构和新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建筑的可靠性。

4 结语

城市地震灾害是对城市的发展威胁极大的灾害。因此,提高我国城市建筑的防震能力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工程界应继续深入研究结构抗震技术,在考虑经济水平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提高各类建筑的抗震防震能力,减轻地震灾害的威胁,为城市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马玉宏,赵桂峰.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防震建筑
防震演练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基于防震烈度设计的设备响应谱分析方法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家庭防震
机械手表中的防震器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听,建筑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