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初探
2019-02-18蒋兴旺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必须要依托一支专业化水平极高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然而,当前,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如何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之适应当前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要求,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高校校园屡屡发生大学生自杀、自残以及其他伤害事件,这一切时刻提醒着我们:在优渥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步提高,也就是说社会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们健康、理性、平和的心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随着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会对精神需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心理问题会日显重要和突出。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纲要》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在高校的育人地位。而这一切的实现,必须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基础。
1 高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
决定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是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作为高校人才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其专业化发展水平是关键,其专业化水平必将对教学、科研水平和能力,而教学和科研上的水平和能力往往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才、确保每一个走出学校,进入社会的人才拥有积极、理性、平和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实现这个任务,必须以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为前提。因此,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2003年,教育部师范司出版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该教材对教师专业化是这样定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2]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含义,“第一,教师专业化包括学科专业性和教育专业性;第二,国家具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具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3]根据教师专业化的定义和其包含的基本含义,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首先包括教师拥有所任教的心理学学科和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其次,有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即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任职条件不仅要有规定的学历标准,还要有必要的教育学科知识储备、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这些要求必然通过制度来体现。也就是说,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从事心理健康学科的教学要有资格认定机构、有资格准入和管理制度;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还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要有专门的内容和措施以及专门的机构确保教师在专业化进程中持续不断地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2 高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面临的问题
2.1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2018年7月4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即,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为补充,专业互补、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良好”[4],在数量上要求“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要配备2名心理健康教师。”[5]同时,《纲要》还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指标体系,组织或委托有资质的心理学专家以及实践工作者,定期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评估和督导。《纲要》颁布已过一年,各高校在落实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距。综合性本科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借助已有的心理学、教育学院(系),相对于高职院校,具有完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专业化的优势条件。由于高职教育的办学特征,极易造成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术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育和训练,通识课程地位在高职院校相对较低,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近年来才开始关注和重视的一项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在高职院校普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师资配备不齐、机构不健全、课程开设不规范,教育与咨询缺乏经费支持,教师准入门槛低,职后教育跟不上等等。
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认定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各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和咨询的教师来源有心理学、教育学、思政等专业背景的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教师。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格认定没有相关规定,高校教师资格认证中“心理健康教育”也并未纳入,也就是说,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资格证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三类。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职前应接受哪些专业培训,通过什么考试,拥有什么资格方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对此没有相关制度规定,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2.3 职后培训無保障条件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未接受职前培训直接上岗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在1:4000的师生比下,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即对多数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基本技能的普及教育,还要针对少数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任务繁重,极少能抽出时间接受培训。加之当前由教育部门组织举办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相对较少,有社会机构组织的培训内容繁多,但均以机构盈利为目的,收费较高,导致教师参与职后培训的机会并不多,张莉等学者的研究指出,“62.5%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每年参加不低于40学时的心理培训和不少于一次的心理专业学术会议”[6],另外,在高校心理健康咨询领域,专业的心理督导体系未建立,造成大部分高职心理健康教师无论在心理健康教学还是在心理咨询上都在相对低的水平上循环,离专业化程度还有很大的距离。
3 高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宣传引领,营造文化氛围
提高在校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让每一个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都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的责任。因此,公共媒体资源和每一个自媒体人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根本前提,自觉参与宣传教育。各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和谐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努力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支持,充分激发教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和职前、职后培训制度
当前,高等学校引入教师首先考虑其学历和学校,对于他们是否具有任教能力及胜任力不是重点需要把控的。因此,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重视职前培训,在教师上岗前为其提供专业而系统的职前培训,使其能迅速适应岗位角色至关重要。其次,要制定具体的职后培训制度,全员培训与分批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和普及培训相结合,确保覆盖到每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内容应针教师专业有所不同,如,针对非师范院校的心理健康相关专业教师,内容可以涵盖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教学方法和技巧、师德行为规范等等;对于教育学等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还应增加心理咨询有关知识、技能、伦理、法则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各高校还应多创造机会,多渠道为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各种专业进修、职业培训机会,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与心理治疗门诊建立合作,提供观摩学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能的机会等,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3.3 加强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教师教学咨询督导体系
教师能力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发展评估不易进行,包括课程未接受评估、教育过程未接受督导和评估、教育结果和质量未接受评估。无評估体系,便无参照的相对标准,无参照标准,便无所谓优劣,既然无优劣之分,又何谈专业性和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评价机制创新,克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经验主义,确立从业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心理健康咨询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构建系统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督导体系,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高度重视,围绕专业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努力改善,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稳步提高。通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其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进而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
[2]《教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2003.01.
[3]《教师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2003.01.
[4]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
[5]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
[6]张莉,甘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状况调查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2期
作者简介
蒋兴旺(1977-),女,彝族,贵州黔西人,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