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信息社会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创新与发展

2019-02-18李燕

卷宗 2019年36期
关键词:社会环境服务创新图书馆

李燕

摘 要:以信息技术与图书馆服务整合为基点,分析和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环境等问题,提出应从制度设计、服务转型、资源组织、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来实现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转型。

关键词:图书馆;社会环境;服务创新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社会文化、生活等领域增添了新的内容,年轻人已经形成了数字化、移动式、泛在型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一些中老年人也逐渐主动学习利用网络、手机和各类多媒体信息工具来获取文献知识和相关信息数据。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对于置身于新型社会环境下的人们来说,正亲身经历着信息技术引起的变革,也引发了人们对图书馆服务该如何转型与创新的深刻思考。

1 信息社会环境下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变化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全面融人图书馆领域,从而强制地、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引起图书馆的变革。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由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变革中,信息化、网络化无疑是其主题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1.1 图书馆信息服务理念

图书馆服务理念,是指导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图书馆用户服务原则、服务态度、服务方式的集中体现。过去,图书馆虽然也一直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但是较多地注重于服务客体——读者用户的层面,对“以人为本”的另一个层面重视不够,即没有把图书馆员作为服务的主体而加以重视。在图书馆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中,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其原因还是服务理念和认识问题。这些看似合理也习以为常的规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图书馆服务模式

传统图书馆是收集、组织、存储和物理地传递文献的场所或机构。在“资源一服务—需求”的旧服务模式下,图书馆员的职责就是把书借到读者手上,读者的主要需求就是能够借到所需图书,图书馆藏书与需求者之间无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自我封闭的内向型状态下,图书馆以图书的收藏、加工、保管为主,服务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原始文献而开展的。

1.3 图书馆信息组织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组织主要是以馆藏为中心,以印刷型文献为重点,只对书目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主要是对需要进行分

类编目文献的物质形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因此,对信息的搜集、选择、描述和揭示以及对信息的有序化管理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是一种“粗加工”模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信息组织基本单位已经深入到文本内部的知识元素,向微观层次发展。图书馆能够紧紧围绕用户的需要,通过网络来动态地构建新的信息组织系统。

1.4 图书馆人员知识结构

传统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图书馆员实际上是藏书保管员、加工整理员、流通阅览管理员,图书馆工作人員只要具有一定的图书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就可适应工作。在网络和高性能计算机环境下,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络、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计算机相结合,即“人与机”结合,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去实现图书馆的目标,去完成图书馆的任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除掌握图书馆学、信息技术外,还要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要成为“信息向导”和“网络交换手”。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更具有驾驭机器的能力,以便能将图书馆变成人与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知识共享空间,变成人们乐于享用的虚拟世界和知识乐园。这是现代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馆员要求的显著不同之处。

2 图书馆服务转型与变革的途径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形势下,图书馆转型绝非仅仅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形成、馆舍的改扩建、硬件到软件的升级,而是指通过“无等级、无差别”的服务理念,使图书馆成为社区文化建设、国民教育和公共政治生活中的“理想天堂”。必须把创新渗透于整个图书馆各项业务过程之中,并使之常态化。因此,我们应该在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成效。

2.1 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

加强和创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必须坚持“政府负责”,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首先,必须明确政府责任的目标内容,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具体包括:为图书馆提供财政的保障与支持;对图书馆服务大众承担必要的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各种图书馆法律、法制体系等。其次,通过法律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制度来强化政府责任实现的制度依托。

2.2 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

图书馆是聚集各种信息资源的场所,应通过开设信息共享空间来充分发挥其作为人与信息交流场所的作用。这就要求图书馆在保存传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技术应用的研究与实践,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计算等新技术进行图书馆理念和实践的创新,使公共图书馆在人性化、泛在化和集群化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并进一步推动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比如,通过覆盖全馆的无线网络,享受单用户的免费无线上网服务;通过网络进行图书续借;通过手机掌上图书馆服务,使用户享受移动阅读;通过短信服务定制,享受贴身的查询、提醒服务等。同时,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项目建设,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新技术与图书馆事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2.3 为读者建立多元对话空间

现今用户的阅读动机已经从娱乐阅读慢慢转向价值阅读,图书馆通过新技术应用,可以实现从“人一人”到“人一机”的信息交换方式转移,实现信息需求的双向交换。要注重开展灵活多样的用户互动服务,包括与服务提供者、专家及用户群其他成员的交流,搭建起系统和用户群联系的桥梁,建立基于用户需求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和交流空间;通过举办高水平讲座、推进图书馆联盟、总分馆、流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图书流通点建设,把服务向社会的最基层延伸,使图书馆的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集约化、经营型”,将信息资源和服务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对用户开展服务。

2.4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图书馆要有一批能进行不同层次工作创新的知识广、业务精、能力强的员工,才能保证更好地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工作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推测、判断、研究、解决。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员终身教育管理体制。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员越来越需要将信息资源按照不同学科、主题、服务类别聚合形成文档,从而为读者提供按分类查询的途径。今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完善将自然地与主题图书馆联系在一起,形成分科采选、学科分类咨询等体系,培养出专家型的信息馆员。

此外,应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把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美、英等国的图书馆员地位、素养令人刮目相看的前提是图书情报界已把人员培训提升到了战略发展的高度。我国一些地区的图书馆之所以人才济济、领跑图书馆界,不仅源于用心经营,更源于他们对员工培训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德玲.终身教育: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最基本的社会职能[J].图书馆学刊,2012(2):32-34.

猜你喜欢

社会环境服务创新图书馆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