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心肺复苏术》课程的教学

2019-02-18刘梅徐宜山

卷宗 2019年34期
关键词:职工培训心肺复苏急救

刘梅 徐宜山

摘 要:《心肺复苏术》课程是职工培训中各工种的一门通用课程,针对职工培训中的现状,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对职工培训中《心肺复苏术》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职工培训;通用课程;急救;心肺复苏;教学

《心肺复苏术》这门课程,是职工培训中各工种的一门通用课程,一些复训学员认为学过了,所以导致课堂上不想听,觉得老师讲的都知道,一旦考核时却又漏洞不出,不得要领。另外,学员“机不可失”的思想,使得课堂上,一些学员不想听课,总是不停的刷机、看视频,从而影响课堂教学。面对这样的困局,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 破冰:提问开场,吸引注意,启发思考

开场很重要,要能一下子抓住学员的心,让他主动跟着教师思考。提问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学员自以为对该课程知之甚多,那么好吧,提问,因为很多学员都有这样的认知误区:如果心搏骤停的伤员有高血压病史,有糖尿病病史,有骨折出血现象等等,就不能给伤员做心肺复苏。一问一答间,孰高孰低立见分晓。如果学员回答确实是正确的,也可以再将问题引申一下,既活跃气氛,又让大多数学员摆脱手机的诱惑,回到课堂教学中来。

2 解惑:迷雾重重,不知何为何不为

一些学员接触过旧的心肺复苏操作方法,现在再来了解2015版的心肺复苏操作方法,就会质疑老师教错了。有质疑一定是好事,说明他有听课、有思考、还愿意和老师互动,笔者是非常认同这点的,非常高兴学员随时打断笔者的教学,停下来一起探讨提出的问题,真理不辨不明,在辩论中,教学相长。

2.1 操作顺序为何总在变化

心脏美国学会(AHA)心肺复苏指南,每隔几年就会对其内容进行修订,以期待更加符合现场急救的需求。2005版的操作顺序是A(Airway)、B(Breathing)、C(Circulation),2010版的操作顺序是C、A、B,2015版的操作顺序同2010版,依然是“先动手、后动口”,但某些参数发生了变化。这需要老师对指南的内容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行课中才能有效释疑解惑,让学员信服。

2.2 什么时候开始心肺复苏术

一定是对没意识、没呼吸的人士做心肺复苏。没意识,是“呼之不应、唤之不醒”,在病患俩耳朵边高声呼喊并轻拍病患两肩,做到“轻拍重喊”;千万不能学电视里使劲摇晃病患身体,否则会加重其伤情;另外一定还要有“5-10秒”观察胸腹部有无起伏,这两者观察缺一不可。如果都是没有主动迹象,这才需要开始做心肺复苏术了。

还有一种“濒死样”呼吸,病患尽管是张着嘴,好像在大口的喘气,但其心脏实际已经停止了跳动。多数学员不太理解这个无效呼吸,笔者在讲课时,通常用离开水张着蠕动的大嘴鱼,来间接说明这种无效呼吸,这是我们多数业余急救员应重视的问题。

2.3 什么时候停止心肺复苏术

笔者罗列了四种情况下可以停止心肺复苏:

1)专业急救医生来了

2)环境不安全了,威胁到业余急救员的生命了

3)患者恢复了自主心跳了

4)你已经累的无法坚持了,再做下去,动作也是变形走样,没有实际功用了。

除了以上四种情况之外,都应该不抛弃、不放弃,用我们99%的努力去挽救病患哪怕不到1%的生的希望。但是,一定不能对已经有反应的病患再继续心肺复苏术了,对其应盖衣保暖、严密观察、防止病情反复。

2.4 按断肋骨或是有其他并发症,需要赔偿?

沈阳的孙先生是一家药店的医生,他为一名昏倒在自家药店内的女子做心肺复苏时,压断了对方的12根肋骨。不久,孙先生收到了对方索赔的要求。

按照AHA的要求,心肺复苏术的胸外按压,每分钟按压频率100-120次,按压深度5-6厘米。对于中老年人,骨质相对薄、脆,有些人伸个懒腰、打个哈欠都会骨折,更不用说在骨头上的按压了。我们知道急救的原则是“先救命后治伤”,只有活着的机体才有话语权。2017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善意救助者责任豁免规则,被称作“好人法”,其用意是鼓励善意救助伤病的高尚行为。说明国家也在致力于用法律提升公民的道德意识,让好人不再流汗、流血再流泪。

另外,我们在强调“好人法”保障我们权益的时候,还要注重自身保护,比如录像、录音、请旁边的人作证等,充分收集证据。毕竟,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谁也没有精力在事后去理会纠纷。但是,在遇到需要急救人员时,抢救生命是最重要的。生命只有一次,其他得失计较在生命面前都要让步。当然,急救也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2.5 口对口人工呼吸好恶心

对于多数人而言,面对患者口中的游离物都会不由自主恶心、反胃,强制做人工呼吸显然不合适、不人道。所以2015AHA建议业余急救员,可以“只动手、不动口”,业余急救员可以只做胸外按压而不做人工呼吸。但是对于8岁以下的孩子、煤气中毒的人士、溺水人士,还是强调人工呼吸的重要性的。

另外要强调人工呼吸的力度,首先,吹多了,肺可能会炸了,也会影响心脏的血流;第二,吹快了,气跑胃里了,再一吹病患就吐了,再吹病患可能因气道异物梗阻就憋死了;第三,吹少了还不如不吹。所以笔者强调一定用“潮气量”做人工呼吸。

3 误区:欲穷千里路,任性而为不可行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学员,学个一知半解就认为“学富五车”了,操作起来也是“神勇”的很。一些学员认为,既然是需要做人工呼吸的,我就使劲吹气;既然需要人工血液循环,我就使劲按压好了。加上之前有一种带操作显示屏的模拟人,按压和吹气的力度达不到机器设定的力度,就判定按压力度不足和吹气的力度不足,即为操作错误。虽然便于评价学员的操作规范与否,但严重误导了学员。并且机器不能判定的细节,如,要求以胯部为支点,上半身的重量垂直下压,肩肘腕绷直夹紧等等,机器是无法完成测定的。所以,笔者认为还是人工判定学员的操作规范与否,更加科学和人性化。

4 未来:可预见的喜人局面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上百万的猝死发生,因心源性心搏驟停的患者就高达55万人,并且猝死人群有年轻化趋势,据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201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现场救助成功率不足1%。

院前急救的关键是“五早生存链”:早期呼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电击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早期综合治疗。其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紧密程度都决定了患者的预后情况。

现场救助成功率低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不会救,有的是不敢救,还有不会救等等,再有就是对急救的认识不足、对急救的培训不足、还有经费的原因、法律保障等等方面的原因。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认识到急救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许多知名专家、教授、院士在不同场合呼吁立法普及推广相关的急救知识。笔者也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急救知识将会以多种形式得到普及和推广。让我们一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贾大成.救护车到来之前,你能做什么.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6.9.

[2]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员指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0.

猜你喜欢

职工培训心肺复苏急救
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
急诊科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
82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浅析加强电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煤矿企业人本管理模式下的职工培训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