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情境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019-02-18舒琴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24期
关键词:情境课堂教学

舒琴

【内容摘要】传统地理教学活动的最大弊端就是脱离实际,“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当前地理教学的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教师要广泛挖掘地理资源,创新多样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空洞的理论教育方法,利用情境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打造全新的地理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情合一,让地理课堂充满无限魅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 情景式教学 地理实践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和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地理实践力在四大核心素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景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而地理作為一门综合实践性学科,引入情境式教学策略,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既增添地理课堂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也让地理教学活动大放异彩。那么究竟设计何种情境教学方案,能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做充分探讨:

一、创设实物情境,培养直观认知

实物情境是最直观的教学方法,既能增添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也能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效率。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相比,实物教学更富立体性和直观性,当讲解高二拓展课程时分析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植被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一些树叶让学生观察。松树的叶子、橘子树的叶子、梧桐树叶以及仙人掌的叶子等让学生观察叶子的大小,形状,并摸一摸叶子表面状况。分辨什么是针叶?什么是阔叶?什么是硬叶?以及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是刺?有什么作用?当学生在课堂上看到不同树叶的时候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欲望,而书本上抽象的地理知识也直观地在树叶上表现出来,地理环境跃然眼前。上海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以我们的公园有很多四季常绿的树木;地中海气候对应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硬叶林就是像橘子树叶子一样比较硬且上面有一层蜡质层,蜡质层有什么作用呢?因为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蜡质层可以减少叶面水分的蒸发。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是刺?因为仙人掌主要生长在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叶子演化成短短的小刺,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也能阻止动物吞食的武器;茎部演化为肥厚含水的形状,同时它的根系非常的发达,以吸收更多的雨水。上海的很多老街上都有梧桐树,观察梧桐叶的形状?是落叶还是常绿的?同学们根据生活常识知道梧桐树是落叶阔叶林。根据生活中的实物,在讲课的时候激发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只有地理课堂对学生充满吸引力,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思考与探究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那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游戏往往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堂上要多组织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点。例如探究中国地域文化这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课前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班级同学可以根据祖籍来选择文化圈,查阅资料,利用身边资源寻找教具来介绍不同文化圈的特点,并评出介绍的最好的小组给予颁奖。课堂上同学们踊跃表现发挥自己的特长,从服饰、民乐、民居、饮食等方面给同学们介绍,课堂上同小组有的穿着民族服饰,有的演奏民族乐曲,有的唱京剧、昆曲、信天游等,还有的制作多媒体资料展示民居和不好展示的资料,这一堂课就像一场文化盛宴,学生不但参与其中,而且直观地体验了地理知识,印象非常深刻。通过游戏与教学相结合,改变了过去地理课堂死气沉沉的情况,在游戏中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三、创设技术情境,加深学习印象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打造动态、直观的课堂学习情境创造了条件。在地理课堂上,利用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相关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风土人情等,相比过去单纯的语言讲解或者枯燥的文字介绍,更利于学生形成直观认知,加深印象。例如学习“江南水乡文化圈”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有关江南水乡的旅游宣传片, 观察江南地区的自然景观、农业种植、民居、饮食、音乐戏曲等。总之,多媒体技术能让遥远的事物眼前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让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时不但培养了区域认知力学习地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创新思维

原本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是放在课堂外进行,但由于人力、财力、时间等各方面的限制导致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只能大多时候放在课上。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地理实践力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需要老师对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意识的指引,让学生在课堂内学会的一些理论能很好的运用于课堂外的生活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例如研究“气压与风”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设计问题情境:(1)假如你是规划师,如何给钢铁厂选址?(2)假如你是摄影师,在海边拍照时如何帮助女主角选择站姿?(3)假如你是规划师,绿化带和工业区该建在什么地方?(提示:先画出城市与郊区的热力环流简图)根据不同的情境,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不同的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基本展现了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学生在情境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就掌握了大气运动的形成原理,提高学习有效性,培养了学生地理实践力。

五、创设操作情境,提升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活动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改变过去枯燥、无趣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地理知识看得见、地理现象摸得着,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更有趣、更有用,也能提升中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例如在学习《水循环》 时课上做了一个模拟水循环的实验。实验材料:透明平底盆,足够冷的小石头、所料薄膜、装干砂子的小盆、水、橡皮筋。(常温下实验)实验步骤:①在两个透明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在水中加入一些盐,使清水变成盐水,然后分别把空碗和一个装有干砂子的小盆放入透明的平底盆中。②用塑料薄膜盖住盆口,并用橡皮筋扎紧,把一个冷的石头放在所塑料碗中间,小石头正好放在碗口的正上方,并使塑料薄膜稍微有点下陷,小心的将大碗移到阳光下,放置两个小时后仔细观察。

活动要求:观看水循环实验视频,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填写学习单。

活动任务:观察实验结果,填写学习单。

(1)薄膜上掉落的水珠好比雨水,雨水是如何形成的?雨水又会变成哪些水体?

(2)实验1小碗里的水为什么是淡的?水循环的动力是什么?

(3)实验2中的沙子的表面出现了什么现象?试验2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哪些?

这种体验式学习,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内容,也鼓励学生探究身边的自然地理现象。实验内容既突破了重难点,也提高了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种“知行合一”的实验教学法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总之,结合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我们要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融入地理课堂,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地理思维、提升地理实践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才是新形势下地理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对于教师来说,也要挖掘一切可用的教育资源,包括生活化资源、活动性资源、地图资源等等,打造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的魅力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常海丽.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8,(6):48.

[2] 吕婷婷. 高中地理多媒体情境教学探讨[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4(11X):29-30.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上海民办行中中学)

猜你喜欢

情境课堂教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护患情境会话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