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促进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的实践研究

2019-02-18杨正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年23期
关键词:价态分类法性质

杨正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教师应科学制定具体可行、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评”一体化①。这要求教师基于“教-学-评”一致,开展日常的化学教学与评价活动。逆向教学设计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从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效果出发,首先设计教学与评价目标,再以目标为导向确定学生达到预期学习结果的证据,即学生的表现性学习结果,最终完成教学评价活动设计。在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中,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以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时紧紧围绕学生学习结果的达成情况,促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保持高度一致②。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学生运用分类法不仅能整理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相关知识,使其结构化、系统化③。学生学习物质分类方法后建立的分类观,还能帮助学生分析同一类别物质的共同特征以及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物质的不同特征,进而预测物质性质,形成推理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对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金属与非金属有一定认识,掌握了简单的物质分类的方法。但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困难:在知识方面,学生所学的化学物质数量有限,感性认识不足,因此对物质的理性认识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学生虽会利用简单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但对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類法的特征认识存在局限,对复杂物质的分类存在困难。在认知方面,学生初中所学物质类别大多是对同类物质组成特点的概括和归纳,缺少制定分类标准的体验④。学生对分类方法在研究化学物质的功能价值缺乏认识,并未建立分类观。

三、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查找图书馆中的图书,培养学生物质分类的思想,认识物质分类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2)通过含碳元素物质的举例,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元素价态对物质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不同物质分类,总结物质分类的方法,掌握树状分类法与交叉分类法的特征以及应用;

(4)以CO2为例,总结同类物质的性质,并能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推测物质性质,建立分类观。

2.评价目标

(1)通过查找图书馆书籍的生活实例,诊断学生物质分类的思想与意识;

(2)通过从物质组成与元素价态等角度对含碳元素物质分类,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物质分类思想和对物质分类方法的掌握水平;

(3)通过总结物质分类方法的特征,以酸性氧化物为例,诊断并发展学生运用分类思想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依据物质类别推测物质性质的水平。

四、教学思路与主要教学环节

1.环节一:创设与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引入新课

【教】通过如何在图书馆中查找《老人与海》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分类方法与分类思路,引出化学中的分类方法。

【学】通过讨论、汇报查找图书的方式,认识生活中的分类方法与分类思路,形成分类思想与分类意识。

【评】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分类思想和分类意识。

2.环节二:物质分类方法及其特征

【教】开展学生列举含碳物质的活动,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结构、元素价态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总结出树状分类法与交叉分类法的分类角度与特征。

【学】列举出含碳物质,汇报交流对含碳物质进行分类的角度与思路,在此过程中学习树状分类法与交叉分类法,从物质种类、元素种类、物质性质等角度进一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等化学概念。

【评】诊断学生基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元素价态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水平,建立学生的分类观。

3.环节三:利用物质分类方法和思想,预测物质的性质

【教】以CO2为例,引导学生总结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从物质类别通性与元素价态的角度根据CO2推测SO2的性质,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分类思想对学习化学的功能价值。

【学】以CO2为例,结合初中学习过的酸的定义以及相关反应,讨论、交流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推测SO2的性质以及可能发生的反应。

【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基于物质类别预测物质性质的水平,发展学生利用分类思想学习化学的能力。

猜你喜欢

价态分类法性质
Sn在锆合金氧化膜中稳定价态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超声提取—三氯化钛还原一原子荧光光谱法对土壤样品中不同价态碲的测定
K 近邻分类法在岩屑数字图像岩性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贝叶斯分类法的股票选择模型的研究
ABC分类法在介入耗材库存管理中的应用
不同价态外源硒对小白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