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颗粒治疗小儿风寒感冒疗效观察
2019-02-18崔静崔琪
崔静 崔琪
【摘要】目的 就葛根汤在临床治疗中对小儿风寒感冒的治疗效果加以探析。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风寒感冒患儿1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8例。观察组选用葛根汤颗粒加以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利巴韦林颗粒的方式加以治疗。就两组患儿的疗效加以观察。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同时起床时间以及痊愈时间等因素的对比中也要优于对照组的患儿。结论 葛根汤颗粒在对风寒感冒患儿的治疗中有着理想的效果,值得在未来的临床治疗中加以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葛根汤颗粒;小儿风寒感冒;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1
风寒感冒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多是由风寒入体,肺气失宜导致,本质上是一种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研究认为,宣肺散寒,发汗解表是治疗小儿风寒感冒的主要原则。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196例风寒感冒患儿为实验对象,采用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施以不同治疗措施的方式进行对比,就葛根汤的临床疗效加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风寒感冒患儿19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9例,女87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0.2)岁,病程1~4天,平均(2±0.5)天。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的患儿采用口服葛根汤颗粒的方式进行治疗(瑞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袋6 g),1~2岁的患儿需每天三次用温水冲服三分之一袋,3~6岁的患儿需每天温水冲服二分之一袋,7~12岁的患儿需每天温水冲服一袋。所有患儿需连续服药三天,而后进行观察。对照组的患儿选用利巴韦林颗粒进行治疗(葵花药业生产,每袋50 mg)。其中1~2岁患儿每次温水冲服一袋,3~6岁的患儿需每天温水冲服1.5袋,7~12岁的患儿需每天温水冲服2袋。所有患儿需连续服药三天,而后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就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加以观察,同时就其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记录。就两组患儿服用后的临床起效时间以及痊愈时间进行记录,具体的起效时间应从服药后开至记录,直至患儿体温下降0.5℃时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痊愈时间的计算也相对简便,从服药开始计算到患儿所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这段过程所需的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自治疗开始之后的七天展开疗效评定,当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完全消失,则可以评定为治愈。当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大部分消失,则可以评定为显效。当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部分消失,则可以评定为有效。当患儿的临床症状没有消失或是加重恶化,则可以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1.8%(痊愈31+显效45+有效14),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0.6%(痊愈22+显效36+有效2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儿临床起效时间与痊愈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起效时间(1.82±2.75)h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临床起效时间(3.02±2.42)h。除此之外,观察组患儿的痊愈时间(67.82±8.93)h也明显短于對照组患儿的痊愈时间(74.85±6.15)h。
2.3 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为出现不良反应现象。
3 讨 论
就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葛根在抗病原微生物,抗变态反应以及免疫调节等反面具有不俗的临床疗效。对于缓解肌肉痉挛,治疗呼吸道感染以及面神经麻痹等疾病也具有理想的治疗效果。就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葛根汤颗粒与利巴韦林颗粒在临床治疗中均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是葛根汤颗粒对于小儿风寒感冒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利巴韦林颗粒,同时患者的其他临床资料对比也独具优势。可见葛根汤颗粒对于小儿风寒感冒的理想治疗效果。
作为小儿临床治疗的常见疾病,风寒感冒不仅对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还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葛根汤颗粒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的宝贵财富,其在小儿风寒的临床治疗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较为理想。本文以此为基础,选取本院收治的196例风寒感冒患儿为实验对象,通过对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的统计与分析,旨在为今后相关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毛利华.葛根汤颗粒治疗小儿风寒感冒疗效观察[J].人民军医,2016(8):832-833.
[2] 宋华妮,毛宗福,韩定芬,等.葛根汤(合剂)治疗感冒(外感风寒证)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临床荟萃,2005,20(6):313-315.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