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破坏大王”,开发智慧之光
2019-02-18姚扶有
姚扶有
周末,路遇同学徐君,他是本地奇石协会的资深发烧友。徐君热情地邀请我到他家欣赏新近寻得的宝贝。可是到了他家,他找遍身上、包里,却找不到奇石室的钥匙。他5岁的孙子,见徐君着急的样子,在一边偷着乐。我问他:“是不是你藏了爷爷的钥匙啊?”他一下严肃起来:“那不是欠揍吗?我才不动他老人家的宝贝。”徐君很是尴尬地说:“别理这小子。他曾摔坏了我不少宝贝,为了防止他再搞破坏,我只能给奇石室上了锁。”
徐君的心情我理解,可不知怎么我失去了对他的奇石一睹为快的兴趣,借故告辞了。走出他家,我突然想到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父亲领着7岁的儿子去探望一位老人。儿子在房间里东瞅西瞄,突然发现一个古瓷碗很是别致,他对老人说,想拿回去用它来吃饭。老人有收藏癖,为这宝贝他在古玩市场上花了不少钱。父亲呵斥儿子不懂规矩。岂料,老人几乎想都没想,一边责怪父亲呵斥孩子,一边随手把那只古瓷碗取了下来,递给孩子让他带回去。老人取碗、递碗的神情是那样的从容淡定,仿佛他送出去的是一件不足挂齿的玩具。孩子的父亲坚决不要。这么昂贵的珍品,岂能给孩子?
老人说:“应该让他知道这东西价值不菲,可他如果用它来吃饭或者游戏,真打碎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连这么贵重的东西都等闲视之的孩子,长大之后,便会有不一般的气度和境界,至少不会斤斤计较。”父亲被老人的睿智说服了。那只碗一直被孩子视为珍宝,保存得非常好。
同是收藏者,在对待孩子的破坏性行为上却有着如此天壤之别的见解。
破坏是孩子天性
破坏是孩子的一大天性。孩子最初对万物表现得似乎并不那么友好。他们拿到钟表,便想知道里面的秘密,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机关;拿到玩具就一心想把它拆开来。我见过一个3岁的小女孩用小刀划破一个玩具娃娃的肚子,她把自己想象成了一个医生,她在给病人做手术。还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上幼儿园的儿子非要把电视机拆了,看看那些影像是不是藏在这个奇怪的盒子里。
发明大王爱迪生有着一双灵巧的手。他说:“我的手之所以这么灵巧,是因我从小就亲手破坏了许多东西的缘故。我的玩具几乎都被我大卸八块,父母的书也被我一页一页地撕掉。我对实验的兴趣,正是我童年破坏游戏的延续。”
孩子的童心是那么美好,那么单纯,那么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父母珍视孩子的好奇心,容忍和理解孩子的破坏行为,给予孩子的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孩子的智慧就能得到尽情的发挥。因为孩子在破坏物品的时候,也了解了这件物品,得以进入一个未知世界。
许多时候,我们仅仅是怕麻烦,或自认为没时间,而忽略了孩子的种种感受。我们常常以成人的行为规律和自律来束缚孩子的手脚。我们常常不假思索地对孩子加以责难,而不自觉地将孩子的创造精神扼杀在萌芽状态,关闭了孩子孕育智慧的大门。
我多么期望我的那位同学能把他奇石室的门打开,让他的孙子能尽情地沉浸在收藏的世界里,去观赏、去触摸,甚至去把玩。
破坏行为的归因
爱搞破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好奇心的驱使。孩子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对未知的事物希望去探究和了解,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二是控制力的局限。孩子由于手眼协调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有时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常常会好心办了坏事,这在大人看来就是一种破坏行为。
三是抗议的表现。当孩子的一些要求被拒绝或是遭受到挫败后,他们会用破坏东西的方式来表达抗议。
四是盲目模仿。孩子喜欢模仿,总想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做很多的事情,一有机会就会上演“模仿秀”,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方法错误而被认为是一种破坏。
五是创新力的失误。孩子出现破坏玩具的行为,有可能是对玩具的玩法感到了厌倦,想开创一种新的玩法,却没有考虑到物品的价值和行为后果。
六是找乐趣的感觉。孩子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缺少考虑和顾忌,只要是他们觉得好玩的、有意思的,就会去尝试,例如把图书中彩页撕下来折飞机、用水彩笔在墙上乱画……这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制止,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七是对被关注的渴望。孩子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故意很淘气,做出一些破坏行为,其实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关注、爱和陪伴。
父母的“三勿三多”
孩子是在摔打中成长,在风雨中变得坚强,在不断的“破坏”行为中闪耀智慧之光。因此,父母要善于在孩子的惯性破坏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做到“三勿三多”:
勿威胁,多宽容谅解。对于孩子的这种惯性破坏,父母要宽容,因为破坏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思索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和长见识的过程。既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你如果把电动小汽车摔坏了,我绝不轻饶你”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父母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探索欲望。如果见孩子摔坏了遥控器,你可以对他说:“宝贝,吓着了吧!没关系,遥控器摔坏了咱可以再买一个,但是今天没法选择电视节目了。你如果想知道它里面装的是什么,可以告诉爸爸妈妈,咱们一起来探索。”
勿旁观,多参与引导。父母发现孩子的破坏行为时,首先要冷静,不要让自己的情绪干扰了判断,然后看看孩子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再决定如何纠正和引导。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獲得心理上的满足。这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及日后处理问题能力的提高,会有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
勿制止,多鼓励练习。孩子对于周围环境和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感知,往往是随着动作而进行的,在他们手眼协调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时,做某些动作会有一定的难度,由此而出现的失误在父母眼里可能是破坏行为。父母盲目地禁止和训斥会减少孩子练习的机会。只有了解孩子的发展,细心地协助孩子去练习,才能有效地避免破坏行为的发生,也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
温馨提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好奇心、求知欲更加强烈。孩子在玩玩具时也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为了不让孩子进行盲目破坏,在为孩子挑选玩具时应注意:
一是选择“低”结构玩具。可为孩子选择一些可随意改变形状、色彩鲜艳的“低”结构玩具,如积木、插板及可塑性较大的油泥等,让孩子可以任意地搭建和创造。
二是选择智力型玩具。变化多端的魔棍、魔块、小型拼图等智力玩具,可以让孩子在操作中获得满足,并激发他们参与智力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适当选择玩具材料。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地为孩子选择玩具材料。布、纱、纸、泥等自然材料,对有破坏欲的孩子更适宜。
【编辑: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