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把宝宝的过度依赖当成乖

2019-02-18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9年1期
关键词:球球东东妈妈

孔沁刚

在许多父母看来,宝宝依赖父母,显得很乖,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那么依赖父母的宝宝,成天调皮捣蛋,反倒显得不正常,有多动症之嫌。但是,凡事都有一个度,宝宝依赖父母一旦过度,就不再是乖,而是一种病,至少是病的雏形。这种病的名字叫“依赖性人格障碍”。所以,父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内向气质能改善

【案例】

庆庆是一个害羞的4岁女孩,平时少言寡语,只愿意跟妈妈待在一起,显得十分乖。但是,她的乖似乎过了头,每到过年她都焦躁不安,因为家里要来生人,而且还要跟着爸爸妈妈去陌生人家拜年。一看到有人来家里拜年,庆庆就躲到自己的小房间里,有红包也不肯出来接;陪爸爸妈妈去别人家拜年,庆庆一路上不停地嘟囔着“不去”,即便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钉在地上一样,就是不进人家的家门。爸爸妈妈认为,庆庆属于内向性格,而性格类型是不可改变的。用庆庆妈的话说就是“庆庆天生做不了疯丫头”。

【分析】

首先,孩子的性格类型的确对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但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否认,每种性格类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优点自然要发扬,但缺点更不可漠视。内向性格的孩子不爱动,胆小害羞,适应性差,对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经常采取拒绝态度,遇到不顺心的事更容易意志消沉,这些缺点都应该有意识地克服。

其次,有些孩子的害羞是教养方式促成的。有些父母性子急,对孩子缺乏耐心;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管教过严;有些父母喜欢否定孩子,对孩子指责、约束过多;有的家庭是爷爷奶奶带孩子,为安全起见,尽量避免孩子与外界接触,使得孩子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变得胆小、害羞、依赖性强;还有的父母经常采用惩罚、体罚、恐吓等方法教育孩子,对于一些敏感、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来说,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的状态,时间久了,就会变得胆小、孤僻。

【策略】

父母平时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了解孩子的性格,并运用正确的教养方法加以引导,孩子就会变得活泼大方、开朗乐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1.引导孩子主动与人交往,但不可勉强孩子,应该遵循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原则,从打招呼开始,并适当给予鼓励。

2.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参加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娱乐、社交活动,可以使孩子扩大交往范围,活跃情绪,变得愉快起来。随着活跃和愉快渐渐成为习惯,孩子就不那么害羞了。

3.帮助孩子交几个知心朋友。人们的心灵原是相通的,完全可以相处得水乳交融。一旦孩子打开心扉,在感情上与朋友融为一体,就不会那么依赖父母了。

宝宝需要你关怀

【案例】

4岁的球球是个瘦弱的男孩,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就缠着妈妈,节假日更是寸步不离。找不到玩具,他会求妈妈来帮他找;妈妈练习书法,他也闹着要写,给了他纸和笔,他却非要抢妈妈手中的笔,妈妈不给,他就哭闹。妈妈被缠得恼火,打了球球两巴掌。球球委屈地哭了两声,反倒变乖了,安安静静地写起字来。妈妈骂球球是“贱骨头”“欠揍”,却拿他没有办法。

【分析】

球球过度依赖妈妈,可能有以下三种原因:

1.缺乏感情。幼儿对感情的渴望出乎父母的想象:婴儿啼哭,有可能不是肚子饿的缘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注意,要父母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向父母要东西、跟父母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父母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干的时候,孩子通常是不会缠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知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父母的麻烦。

2.心理依赖。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缠父母;相反,娇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停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即挨骂挨打转移了孩子的焦虑,使孩子被动地稳定了情绪。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通常情况下,孩子只缠宠爱他的人,也专找原则性差、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告诉孩子,这样的大人总是能满足他的要求。

【策略】

孩子缠人,说明孩子缺乏自立能力、情绪不稳。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负责任的选择,也就不会整天缠着父母帮他干这干那了。

吓唬宝宝是恶习

【案例】

3岁的东东喜欢睡前听爸爸讲故事,而爸爸喜欢讲鬼故事,每天晚上都能把东东吓哭,然后东东紧紧抱着妈妈的胳臂,不肯去自己的房间睡觉。爸爸嘲笑东东是“胆小鬼”,东东欣然接受这个不雅的绰号,只要允许他睡在妈妈的床上就行。在幼儿园,东东经常被小伙伴们嘲笑,甚至被女生看不起。幼儿园老师感叹:“东东也太乖了吧!”

【分析】

心理学家猜测,婴儿经历的第一次恐惧,也许是出生时巨大的噪声和强烈的光线造成的。接下来,婴儿在出生后第一年时常会感觉到这种恐惧。显然,婴儿是逐步适应世界上的新事物的。出生使孩子失去了母体给他的安全感,出生后的一年里,他刚开始认识外界环境,任何他不熟悉的刺激,聲音、面孔、光线、颜色都会使他产生恐惧感。

2~4岁,孩子会害怕动物。这个阶段,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帮助,让孩子了解,有些动物很危险,有些动物很友善。帮助孩子熟悉动物很重要,父母可以给孩子看图片,为孩子买动物造型的玩具,给孩子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和孩子一起查阅展现动物生活形态的资料。父母永远不能强迫孩子接近孩子害怕的动物,这样只会使孩子身心不快,并固化孩子的恐惧心理。

【策略】

孩子有可能对任何事物感到恐惧,但并非所有恐惧都是坏事。比如,孩子对闪电和响雷感到恐惧,父母应该对此报以同情,并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但是,父母不可故意吓唬孩子,更不能让孩子的恐惧感变成一种持久的不快。孩子到6岁时往往还不能区分虚幻和现实,如果夜间醒来害怕黑暗,父母应该为孩子留一盏小灯,或陪他一会儿,不要把他一个人留在黑暗之中发抖。

孤僻宝宝最可怜

【案例】

4岁的琴琴总是缠着妈妈,不肯下楼找小朋友玩,因为她好像没有朋友。在幼儿园,琴琴也是一个孤僻的女孩。因为孤僻,琴琴对很多集体游戏不熟悉,因此不大受欢迎,造成她更不愿意尝试融入集体,更加孤僻。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琴琴妈不解:“孩子不合群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分析】

心理学中所讲的“不合群”是指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孤独、寂寞或懒于交际的一种特殊心态。孩子不合群,就会因为缺乏与同伴的交往而产生孤独、执拗、任性等不良心理,对智力发展和情感健康都很不利。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家庭氛围不良。比如父母关系不和、争吵不断,或父母长期不在家,缺少亲子交流等。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压抑。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与其他人交往,害怕遭到拒绝,长此以往极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极的内向性格。

2.养育方式不正确。不良的养育方式包括:父母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有求必应;父母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最棒,使孩子形成虚高的自我评价;父母随意训斥、打骂孩子,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等等。溺爱和虚高的自我评价极易使孩子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过度依赖、倔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品质或习惯,从而使孩子缺乏交往动机,直至不愿交往。“大棒政策”更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相反,很可能造成孩子终生的交往障碍。

3.交往环境单一。部分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禁止孩子与同伴交往。如果孩子在幼年缺少正常的交往,就会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不会商量、谦让,更不会主动争取朋友,从而直接影响孩子交往态度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增强。

【策略】

要培养一个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孩子,家长可以从消除那些造成孩子不合群的原因入手。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家庭成员間关系。全家人应和睦相处,互相体谅,给孩子一个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不在孩子面前暴露父母的分歧,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2.转变养育观念,改进养育方式。父母要尊重孩子作为主体的人格和权利,避免包办代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摆脱依赖思想;要引导孩子学会关心自己的亲人,注重亲人的感受,防止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父母不必时时刻刻陪伴在孩子身旁,要有意识地给孩子独立游戏的机会,让孩子在独自游戏中独立探索、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坚实的自信心。

3.营造真实的交往环境。父母应允许孩子与他人交往,让孩子享有接触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自由;要积极引导孩子主动与同伴交往,帮助孩子分析和解决同伴交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孩子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努力结交好朋友,发展友谊。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球球东东妈妈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张东东作品
读《比尾巴》,学仿写
小老虎
我多想……
奇怪森林
小老虎
十万个小肉段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