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

2019-02-18张崔英谢守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时代

张崔英 谢守成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就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新情况,在坚持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根本目的、主要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素养、教育方法、主体结构的变化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变”是“不变”的实践智慧,“不变”是“变”的本质彰显,“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之中。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理念;数据挖掘力;数据分析力;数据呈现力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9)02-0190-09

一、文献分析及其选题意义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受到社会广泛重视。2012年,联合国发布大数据白皮书,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美国在2012年3月启动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 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将大数据视为“未来的新石油”。随后,日本、英国、德国等国也推出了与大数据相关的战略研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与大数据有关的研究和推进工作。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1]。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2]。大数据逐渐融入科技、教育、研究、管理等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大数据技术无疑是推进教育创新发展的科学力量”[3]。借大数据的东风,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学者们

将大数据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方法的变革、实效性的提升、工作思路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强调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改变,而鲜有涉及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变”因素,更没有关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之内容”与“不变本质”之间关系的文章。毋容置疑,大数据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有诸多不随大数据时代到来而改变的一些核心内容。因此可以认为,正确认识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对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变”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4]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只有变化事物才能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未发展到“极点”,但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积极利用大数据推动自身的改革创新,才能在“变”中求实效,在“变”中谋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之“变”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之“变”即理念之“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要使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生变化,首先要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应对、从被动借鉴到主动运用的转变。

1.树立数据信息理念

数据信息理念,即要认识到数据可以加工成信息,数据是信息的源泉。有学者预言:“在不久的将来,世界许多现在单纯依靠人类判断力的领域都会被计算机系统所改变甚至取代。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5]198大数据之所以可以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是因为大数据中蕴藏着巨大的信息。如校园“一卡通”可以记录学生在食堂的就餐时间、就餐地点、就餐金额等数据,这些就餐行为只是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了下来,单独看某个数据似乎获取不到信息,但如果查看某个学生长期的就餐数据,就可以分析出该生一日三餐的就餐时间、就餐地点、就餐标准等具有规律性的信息。

2.培养数据价值理念

数据价值理念,即要认识到数据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只有对大数据进行充分的开发,数据中的价值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发掘后仍能不断给予”[5]36。然而,目前中國对数据价值的认识远远不够,对数据的开发并不充分,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正如邬贺铨所指出的“中国人口居世界首位,将会成为产生数据量最大的国家,但我们对数据保存不够重视,对存储数据的利用率也不高”[6]。因此,在大数据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培养数据价值理念,充分挖掘数据所蕴含的价值。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准确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教育者的情感教化,主要是凭借教育者的教育经验和主观判断对受教育者进行施教。而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于对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基础之上,从而确保和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准确性。

3.贯彻数据共享理念

数据共享理念,即要认识到孤立的、小范围的数据所拥有的价值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数据联合、数据共享,才能充分地开发大数据所蕴藏的价值。然而,目前中国在数据共享方面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些部门和机构拥有大量数据却不愿与其他部门共享,导致信息不完整或重复投资”[6]。因此,数据共享理念亟待树立。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工作统筹,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7]。笔者以为,贯彻数据共享理念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高校内各部门之间要实现数据共享。在高校内,后勤部门掌握了学生的食堂就餐和出入宿舍数据,教务处掌握了学生的成绩、选课数据,图书馆掌握了学生的借书、下载资料、进出图书馆的数据,网络技术中心掌握了学生的上网时间、上网地点、浏览网页的数据,学生处掌握了学生的性别、年龄、民族、生源地、奖惩情况等基本数据。上述各部门只有实现数据共享,形成学生的大数据,才能更好地分析学生在大数据后的言行。另一方面,高校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之间要实现数据共享。“当前由于缺乏有效共享机制,许多已存在数据相互独立,尚未建立有效关联,难以产生价值共振效应”[8]。因此,可由政府牵头成立数据信息共享的协调机构,促进高校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要为数据信息共享制定制度规范,防止数据安全隐患、隐私隐患、滥用隐患。在大数据时代,“提供给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是全面的,所以要求高度重视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安全问题,否则数据泄漏,对决策者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9],对数据生产者也可能造成难以预期的负面影响。

4.践行数据跟踪理念

数据跟踪理念,即要认识到数据是在不停地发生变化的,只有对数据进行实时跟踪,才能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小数据时代,普通数据的提取多为阶段性采集,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应用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所采集的数据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大数据时代,通过网络、监控、云计算等技术所采集的数据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即时数据,能够充分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手段为数据的实时更新提供了技术前提,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全过程性和即时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践行数据跟踪的理念,对大数据进行实时跟踪。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素养之“变”

大数据时代,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数据素养和运用数据的能力。“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也叫数据信息素养(Data Information Literacy),是指科学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和分析、共享与协同创新利用数据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数据信息生产、管理和发布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与行为规范”[10]。

1.提高数据敏感性

大数据时代,数据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对数据的敏感性,善于发现和捕捉数据。新时代大学生是数据的生产者,他们每天在吃饭、上课、打电话、发信息、进出门禁、借阅书籍、下载资料、网上聊天、网上购物、浏览网页时,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对这些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提取,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大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所产生的数据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才能透过大数据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状况、兴趣爱好、行为倾向等信息,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2.增强数据挖掘力

数据挖掘力,即发现数据、捕捉数据的能力。大学生所产生的数据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即日常行为数据、学习行为数据和网络行为数据。在上述三类数据中,日常行为数据大部分可以由校园一卡通记录,可以由后勤集团提供;学习行为数据可以由教务处和图书馆提供;网络行为数据除了学校的信息技术中心可以提供部分数据外,大部分具体数据信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去主动发现和捕捉。如学生在网页浏览、网上发帖、网络购物、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所留下的信息,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去挖掘、整理成有用的数据信息。

3.提高数据分析力

数据分析力,即对于数据的价值、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的变化趋势、数据的关联性等进行分析的能力。大数据具有容量大、种类多、速度快、价值大的特征。在海量的、种类繁多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数据分析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数据的关联性分析。数据的关联性分析主要包括分析数据与学生思想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如,校园一卡通上的数据显示某位经常去图书馆的学生最近1个月去图书馆的次数减少了,不能认为这位学生不爱学习了。可以分析一下该学生其他的数据信息,如校医院的数据信息和选课信息。如果校医院的刷卡记录增加了,可能是因为生病了才没有去图书馆。如果选课系统显示该生选修的几门课最近1个月都在开设,则说明是因为去上课才没有去图书馆。因此,需要教育者对学生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关联之后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另一方面,要把数据分析与其他工作相结合。只有把数据分析的结果与非数据分析的工作相结合,才能得出更准确的判断。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不能唯数据而定,而要把大数据分析的学生消费情况与其他信息相结合,才能确定哪些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阐明了只有将大数据分析与其他工作相结合,才能提高数据分析力的思想。该实施纲要指出:“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7]

4.增強数据呈现力

数据呈现力,即对所搜集、整理的数据进行呈现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数据采集、筛选、分析、处理和运用的能力,还要有可以把数据分析的结果呈现出来的能力。如果收集、存储和分析的数据得不到很好的呈现,数据的价值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大数据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效益就会大打折扣。数据呈现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就数据论数据,而要把可利用的数据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文字、图表、视频等方式把对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呈现出来,使数据可视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变”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技术和研究视角,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变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常用的两种最基本的研究范式。定性研究侧重通过分析、理解、逻辑推演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以获得对于事物的性能、本质、规律等认识。定量研究侧重通过数量分析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规定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定性分析来描述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即使有定量分析,也是基于“小数据”的调查研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运用的量化研究往往是提出假设,然后通过小数据的调查研究来验证这种假设。“整个定量研究是始于假设并建筑在有限的抽样数据基础上的,调查的工作量大且效果难以保证”[11]。大数据开启了量化研究的新起点,同时也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阶段。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行为等都可以通过数据进行量化。与传统的小数据时代不同,大数据时代量化研究的起点是数据,且数据具有海量性、即时性的特点,从而提高了量化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大数据时代,“那种传统的基于少量、精确信息对人思想和行为所作出的直觉判断必然会让位于因为数据量的无限增大而得出的数据判断”[12]。因此,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研究范式,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从侧重定性分析向侧重定量分析转变。

2.局部分析向整体分析转变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从局部性分析向整体性分析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单个受教育者的分析实现了从局部分析向整体分析的转变。小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某个学生思想、行为的分析只是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内容进行分析,而大数据时代可以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全方位、全过程记录,因此对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状况的分析实现了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另一方面,对全体受教育者的分析实现了从局部分析向整体分析的转变。小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采用定性分析还是借助于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的定量分析,只是对部分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状况的分析,由对部分的分析来推及整体的状况,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较差。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对所有受教育者思想和行为状况的实时记录,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3.模式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模式化教育,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精准教育,从漫无目的的漫灌变为了有针对性的滴管,避免了“一人感冒众人吃药”的现象。大数据时代个性化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内容的个性化。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教育者主观地认为受教育者缺什么就教什么,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根据大数据所反映的受教育者缺什么来确定的,大大提高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教育方式的个性化。用大数据分析出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状况后,可以使用大数据的信息推送技术,采用受教育者喜欢的教育方式,将教育内容推送给受教育者。“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监督预测法、信息推送法等一些具体方式,及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以图片、视频、网站链接等形式推送给受教育者”[13]。

4.纠偏教育向预测教育转变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纠偏性教育,即往往是发现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问题之后才进行教育引导,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大数据时代,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状况进行实时跟踪,根据大数据的分析结果预测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趋势。因此,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教育的预测性成分。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将借助于信息技术力量的教育称为“智慧教育”,认为“智慧学习环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基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能力、风格、偏好、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并记录分析学习历时数据,便于数据挖掘和深入分析,数据结果用于评估学习过程、预测未来表现和发现潜在问题,并以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干预”[14]。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便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出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可以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在微博、微信中点击率最高的热点新闻,以及了解在校园网和网络社区中最关心、争议最大的社会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前备课,并作为教学内容。

(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之“变”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变革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变革是其他一切变革的基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之“变”主要表现为主体知识结构和队伍结构的变化等两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知识结构的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5]。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对于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知识则普遍比较缺乏。因此,要实现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就必须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他们在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构成。具体方式可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大数据技术培训,鼓励他们进修大数据课程等。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结构的改变

大数据时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可以引进大数据人才,使拥有大数据知识、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人才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另一方面,加强与大数据人才的合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工作人员等,在大数据时代,只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教育者需要加强与大数据人才合作,才能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应把拥有大数据知识的人才也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一部分。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不变”

“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呈现出的新情况、新趋势和新特点,而“不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坚守,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的保持。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变”应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根本目的、基本原则“不变”的基础之上。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变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哪个阶段、哪个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都不能变。大數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问题。

首先,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实践能够深化认识,任何事物都是“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一方面,要加强“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高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认识,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另一方面,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的结合与运用,又可以反过来深化认识。

其次,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指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因此,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脉搏,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载体,以发展的眼光把大数据这一新事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时代的新发展。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变,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变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6]74。与此相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大学生,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根本任务不变,大数据只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技术和方式。

首先,大数据技术可以了解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情况。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来实现的。高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在线课堂交流、论坛发帖和热点问题讨论情况,以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争议比较大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提交的作业、课堂参与度等非结构化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其次,大数据技术可以向学生精准推送馬克思主义理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来了解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倾向性接收方式和喜欢的内容,从而以每个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向其推送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大数据分析到某位大学生喜欢音频、视频等方式所传播的教育内容,教育者就可以通过在线课堂多向该生推送音频、视频类的教育内容;若大数据分析出某位学生喜欢用发帖、讨论的方式来学习,教育者就要及时参与到他的帖子和讨论中,对其进行教育内容的引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变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17]。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非但没有变,大数据技术还提高了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的坚持和巩固,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大数据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数据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预测性,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就间接地提高了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大数据变革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大数据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但应理性地看待这种影响和变革,合理地使用大数据,否则就会出现“数据应用过度”的情况。在目前关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人们往往只强调或突出强调大数据的技术性、高端性、前沿性的一面,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忽视了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角色,反客为主。如已有关于“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文献中,很多成果只强调数据搜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提炼,而没有把

已形成的大数据结果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从而弱化了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有意无意地忽视或忘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变革要有一定的“度”,必须始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宗旨。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不变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即“方向原则、民主原则、主体原则、求实原则、激励原则、渗透原则、层次原则、示范原则”[16]157-169。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要坚持这些主要原则不变,于此笔者仅以方向原则和求实原则为例予以说明。

首先,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方向原则不动摇。方向原则是指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必须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要求相一致,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数据时代,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日益加剧,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数据可以对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上的渗透进行实时跟踪,从而及时预测和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和引导。

其次,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求实原则不动摇。求实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大数据非但没有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求实原则,还进一步深化了求实原则的践行,而实事求是是坚持求实原则的前提。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出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真实情况,并进行实时的跟踪,做到了对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状况分析的实事求是,从而可以提出更切合实际的教育引导对策。

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者生存的法宝,“不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久存在的根据,那么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呢?“变”与“不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第一, “变”是“不变”的实践智慧。社会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质、根本规定性不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

第二,“不变”是“变”的本质彰显。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变”是本质,“变”是现象,“不变”是“变”的本质彰显。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是建立在其指导思想、根本任务等“不变”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还是未来将出现的其他任何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将与其同频共振,只是不同时代“变”所对应的内容不同。“变”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而“不变”的本质是任何时代都不会改变的。

第三,“变”与“不变”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之中。正确理解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与“不变”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正确、充分、合理地利用大数据,使大数据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沈壮海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要明确什么变了和什么没有变,什么要变和什么不能变,把握好变与不变的适度关系才能在融合中有的放矢”[18]。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就应该结合大数据时代的新情况,在坚持指导思想、根本任务、根本目的、主要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素养、教育方法、主体结构的变化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杨现民,王榴卉,唐斯斯.教育大数据的应用模式与政策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5(9):54-61.

[4]余敦康.周易现代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354.

[5]维克托·迈尔,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6]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47-49.

[7]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06).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8]檀江林,吴玉梅.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3):72-75.

[9]马尚玮,马元让.大数据背景下的自学考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56-59.

[10]凌小萍,邓伯军.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2-67.

[11]胡树祥,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0-62.

[12]季惠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50-155.

[13]崔建西,邹绍清.论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83-87.

[14]祝智庭,沈德梅.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5-13.

[1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6]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6.

[18]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15-21.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时代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