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甲状腺功能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019-02-18袁晓旭陈国雄

心电与循环 2019年1期
关键词:血小板血栓心肌梗死

袁晓旭 陈国雄

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非常多样,冠心病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相关性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tronine,FT3)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越来越多。但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T3与血小板相关性分析,特别是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报道仍相对较少,本文分析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FT3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相关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舟山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2例,男126例,女16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37 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105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符合欧洲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学会(ESC/AHA)标准[1]。按FT3水平分组,将FT34.1~6.9pmol/L列为正常FT3组。正常FT3组73例,其中男68例,女5例,年龄 34~83(58.85±12.14)岁。将 FT3<4.1pmol/L 列为低FT3组。低FT3组69例,其中男58例,女11例,年龄 34~92(67.67±12.27)岁。排除标准:(1)严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合并感染、免疫性疾病患者;(2)有脑血管意外病病史(如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等);(3)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病、继发性高血压病史、外周血管病;(4)重度贫血及严重营养不良患者;(5)既往明确的甲状腺疾病史或血液系统疾病史;可能引起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的疾病,如垂体瘤、垂体功能减退等;(6)近期6个月内曾接受手术,或入院前6个月曾服用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的治疗如甲状腺激素、胺碘酮片等。本研究符合伦理规范,患者均签署相关伦理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急诊PCI,术前均给予替格瑞洛片180mg和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入院完善心电图、生化等相关检查,急诊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显示至少有一处血管狭窄≥70%,且接受了急诊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读由2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介入医师分析完成。收集患者入院后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5支/d,并连续或累计吸烟>3个月)。受试者晚餐后禁食8~10h,次日空腹抽取静脉血并检测血脂和血糖,均在本院中心检验科进行检测。促甲状腺激素(TSH)、T3、FT4及FT3的检测采用美BECKMAN-COULTER公司的DXI800型免疫分析仪和配套试剂,运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采用血栓弹力图测量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采用中国TYXN-91智能血液凝集仪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采用西斯美康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采用日本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由表1可见,低FT3组血小板聚集率均值高于正常FT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FT3组年龄均值大于正常FT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FT3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总T3均值低于正常FT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FT3组与正常FT3组其余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不同心肌梗死分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NSTEMI组、STEMI组血小板聚集率、FT3、T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临床上发现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在少数[2]。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T3与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3]。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T3及T4水平均有下降趋势,这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表现更为明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低T3时全身血管阻力升高,舒张状态时冠状动脉阻力增高,冠状动脉灌注进一步减少,加重心肌细胞损伤。本研究中低FT3组的年龄为(67.67±12.27)岁,显著高于正常FT3组的(58.85±12.14)岁,低FT3在高龄患者中更常见。T3没有生理活性,只有FT3能穿过血管屏障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发挥生理效应。有研究表明,FT3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可升高或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4]。

表2 不同心肌梗死分组临床指标的比较

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过程中,动脉粥样斑块破溃时,血小板黏附活性随即增高,血小板在黏附后发生聚集反应,形成血小板血栓。另一方面心肌梗死时由于血管内壁的损害,使血小板活化及消耗增多,血小板转换率升高,循环血液中新生的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活化时所释放的血栓素A2(TXA2)以及ADP通过正反馈机制,可加速、强化血小板的活化程度,使其聚集速度加快,形成血栓,在此过程中聚集的血小板还会激活凝血酶原,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增加了患者出现血栓的概率,从而使血小板表现出更强的聚集力和致血栓能力[5],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及慢性血栓等,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的影响。

本研究中,低FT3组和正常FT3组之间,在年龄、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T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空腹血糖、LDL-C、HDL-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浆纤维蛋白原、TSH、FT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STEMI组和NSTEMI组比较中,两组间FT3、T3、血小板聚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体上,越大的年龄会有较低的FT3,越低的FT3会有越高的血小板聚集率,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进程中,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紊乱。有研究表明,如果低T3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低,那么在某些严重患者中激素替代治疗是合适的[6]。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的风险和获益已争论多年,经治疗有一部分患者阻止了病程进一步进展,症状得到了改善,一小部分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7]。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低FT3在急性心肌梗死高龄患者中多见,FT3与血小板聚集率有良好的相关性,在低FT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表现出高血小板聚集率。本研究系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样本量小,且为非多中心,设计缺陷在所难免,可能导致结果分析不够全面,尚需要多中心大规模多样本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血小板血栓心肌梗死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消积散结丸联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脾切术后门静脉血栓1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