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柞蚕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2019-02-18陈燕
陈燕
(河南省南阳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473056)
柞蚕是南阳山区传统的特色产业,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南阳市拥有柞坡面积约17万hm2,是全国唯一的一化性柞蚕主产区。放养柞蚕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产业链条长,属典型的“短、平、快”项目。它不仅可以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时也可以带动茧、丝、绵、蛹、绸等精深加工业的发展。2006年国家商务部把蚕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选项目之一,启动了“东桑西移”、“南桑北移”工程,南阳柞蚕在全国率先被列入项目工程。2009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把南阳柞蚕列为优质柞蚕产业基地,成立了国家蚕桑技术体系南阳综合试验站。2009年6月,南阳市政府顺势而为,举办了“南阳与丝绸之路”高层文化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一批考古专家、学者,经实地考察、分析、论证,一致认定南阳是陆地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这些为南阳柞蚕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1 南阳柞蚕产业的发展现状
南阳是河南省一化性柞蚕的主产地,也是全国重要的一化性柞蚕基地。其产茧量占全省的85%,占全国一化性蚕茧的80%,南召、方城两县被列为全国19个优质柞蚕基地县。常年放养柞蚕籽10000kg,产鲜茧近4000t,其中南召县柞蚕放养量、产茧量均占河南省60%以上,素有“召半省”之称。该县2000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柞蚕之乡”,2003年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中国一化性柞蚕茧、丝(绵)绸原产地”,并通过国家原产地注册登记,2005年在全国率先认定为“有机柞蚕生产基地县”。
南阳柞蚕放养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大规模饲养始于东汉而盛于明清,1921~1931年是该市柞蚕生产的鼎盛时期,柞坡利用面积达33.33hm2,产茧500万kg,丝绸超过15万匹,年出口创汇一千多万两白银,丝绸远销欧美各国,被誉为南阳柞蚕的“黄金时代”。建国后,党和政府把恢复和发展柞蚕生产做为活跃地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成立了河南省柞蚕改良所(即现在的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设立了蚕业学校,并相继在南阳建立了十余个国营柞蚕原种场,蚕茧产量直线上升,1968年柞茧总产达5980t,出口创汇超过2000万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十年动乱使该市蚕业受到重创,产量下滑,后经恢复至2500t。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柞蚕蛹绿色食品的开发和茧丝绵绸的深加工,柞茧产量不断攀升,价格不断上涨,产业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2018年底,全市现有可开发利用柞坡资源25.33hm2,主要分布在南召、方城、内乡、镇平、西峡、桐柏等六个县,六十余个乡镇,全市从事柞蚕生产、系列加工和经营活动的人员约35万人,蚕业直接产值达1.2亿元,茧、丝、绵、绸系列加工产值达2.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从事柞蚕放养、手工缫丝、丝绵加工、丝毯加工的农户达13万户,东方蚕丝绸、阿房宫丝绸、佰年情家纺、南召丝绸、天康寝饰用品、梦舒宝丝绵家纺、伏牛山丝绵家纺等茧丝绵绸深加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企业年总产值达到0.8亿元,年生产加工丝绵2400t,年生产丝绵被胎1500t,丝壁毯3万m2,占全国柞丝绵生产量的90%左右。南阳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柞丝绵、柞丝毯加工生产销售基地,南阳柞蚕业在全国、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柞蚕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严重不足,缺乏科技支撑
南阳在柞蚕产业的科研投入上几乎没有,一些科研课题、品种改良,基本上都是在单位自我积累的条件下十分艰难地进行。
2.2 产业基础薄弱,生产后劲不足
全市绝大多数柞蚕种场经济负担过重,基础设施无法改善,场房设备简陋,工人工资无保障,一些种场连正规的保种室都没有,濒临倒闭。
2.3 品种单一,退化严重
至目前,全市现有放养品种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品种,几乎是60年没变,并且出现严重的退化现象。尤其是柞蚕高级种子的繁育,几乎是在严重亏损的情况下进行。
2.4 产业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能力不足,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不健全,蚕农组织化低,参与产业化经营不够。劳动者综合素质下降,先进的养蚕技术普及率低。养蚕人员老龄化,饲养柞蚕人员几乎都在50岁以上,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养蚕,也不会养蚕。
2.5 技术断层,制种技术人员极为匮乏
由于诸多因素,大部分集体蚕种场技术人员都在60岁左右,新技术普及推广迟缓。柞蚕保种量、饲养量逐年下降。
3 南阳发展柞蚕产业的措施
3.1 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搞好柞蚕生产规划、布局。建立健全产业管理组织,及时协调解决柞蚕生产、科研、加工等一系列问题,搞好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传递,全力开拓市场。
3.2 夯实基础,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一是在财政上对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推广、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逐步增加科研、推广经费的投入,改善各级种场的基础设施,稳定柞蚕产业技术队伍。
二是实行蚕业生产直补政策或出台一些保护措施,拯救扶持濒危产业。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措施,但作为全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主产区和原产地,却没有享受到国家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致使南阳在柞蚕品种更新、良种推广、新技术普及等方面面临严重的困境,建议对柞蚕良种和饲养蚕农进行补贴,促进传统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把一化性柞蚕产业纳入到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战略进行规划部署,列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生态农业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项目的建设范畴,有计划地扶持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龙头企业,增强一化性柞蚕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重要作用。
3.3 扩大宣传,培育壮大品牌
把南阳一化性柞蚕产业的发展纳入到“南阳丝绸之路”源头、文化旅游开发的范畴,加大柞蚕产业资源的宣传及产品资源的宣传,进一步打造南阳柞、茧、丝、绵、绸、毯的品牌,把柞蚕产业的发展与丝绸文化的发展融合起来,做大做强柞蚕这一支柱产业,开创南阳柞蚕业发展更美好的明天。
3.4 扶持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扶持蚕业生产、加工及市场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其规模,扩大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依靠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延伸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全市柞蚕产业向纵深发展。
3.5 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合作共赢
在柞蚕各主产区,重点引导发展各类蚕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做到县、乡、村各级专业合作组织种类齐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合作默契,服务充分。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雁,确保柞蚕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