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边缘区的理论和分析
——以南京市为例
2019-02-18周钰
周 钰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1.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工业革命后,城市生活日新月异,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是历史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之中,城市内的一些人口和企业开始迁移到空间更为开阔的城市周边地带,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部位出现了中间地带,空间上即为城市边缘区。城市边缘区可以看作是城市边缘地区在都市化进程中的中间阶段,是城市化进程中较早开始城市化的地区,也是很难彻底城市化的地区。
2.南京城市的发展
2.1 古代南京城市的发展
从三国时期开始, 南京的建城历史有2480余年,作为都城的历史有460年。六朝时期建康城首开都城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平面布局、建筑形制等影响深远。隋唐两代南京地区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在唐亡后,南唐定都金陵并扩城建邑,秦淮河两岸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明朝建立后以南京为都城,修建南京明城墙,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2.2 近代南京城市的发展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列城市开发建设计划,为南京现代城市规划雏形。1927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颁布《首都计划》,包含南京城市分区及各区计划、交通系统规划、港口计划、住宅计划、绿化系统计划等, 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对南京城市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2.3 建国后南京城市扩展和城市边缘区的发展
建国后南京先后颁布《城市分区计划初步规划(草案)》《南京城市初步规划草图(初稿)》《南京地区区域规划》等城市规划方案。1978年国务院提出“全国各城市,包括新建城镇,都要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各地区的具体条件,认真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近期规划和详细规划”,南京市规划局在1978年成立后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先后完成《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三部城市总体规划。
3 南京城市边缘区的现实问题
3.1 南京城市边缘区典型带边——秦淮区
秦淮区是南京六个中心城区之一,全区面积22.69平方公里,占六个中心城区的8.7%,人口占主城区的10.6%。秦淮区是南京六朝文化的发源地,秦淮风光带集中反映了南京的文化,是独特的城市文化资本。秦淮区受到内外秦淮河、明城墙、宁芜铁路、绕城公路等河流道路系统的切割,空间相对较为破碎,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不够理想,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危旧平房集中,居住环境欠佳。在南京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秦淮区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
根据南京当前城市边缘区的土地使用情况。选择以南京市秦淮区进行实地调研,希望能以案例的的特殊性推导出一般性来分析南京城市边缘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一些对策和意见。
3.2 南京城市边缘区现场调研
调研地块位于中华门东,毗邻城墙和护城河,距离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不过五百米,虽然位置接近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但具有城市边缘区的许多特点。
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区内的现住居民很大一部分是当年新建小区时拆迁的就地安置住户,居住时间长达20多年;另一批居民则是租户,属于外来流动人口。平房小区位于外秦淮拐角处,连着雨花台余脉。建筑的建造时间较长,甚至存在着清朝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建筑层数一到二层。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是院落式布局,存在较多进,一组院落中甚至一个院落中就居住着很多户居民。
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依托现有建筑加盖附属建筑。这种建筑大多数临街,占据了街道的空间,进深一般只有两到三米,开间情况视现有建筑和道路而定。城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滞后和不足。
4. 总结:南京城市边缘区特点
对于现场的实地调研,发现所调研区域具有城市边缘区显著特征,并将其特点总结如下。
其一,过渡性。城市边缘区的过渡性主要体现在它处于城市与乡村的结合地带,兼具两种地域的特征。在调研的门东片区,可以看到成规模的新兴住宅区,成系统的轨道交通和路面交通,呈现出城市的形态。同时同地,又存在着规模不小的具有乡村特点的建筑和生活方式。
其二,混杂性。城市边缘区属于城市、乡村和外来成分共同作用的区域,混杂特点非常突出。首先是人口混杂。在此的居民有一部分是本地人口,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流动人口。第二是经济混杂。同时存在着城市经济、城乡混合经济和外来经济,一二三产业均有一定规模。第三是景观混杂。是典型的城乡混合景观,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兼具。
其三,动态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增长的前沿,始终处于变化中。拆迁和新建一直在进行,主城区的膨胀和空间扩张,造成城市边缘区的变化。
边缘区不仅是城市文明扩张的承载地,也是城市与外部区域物质与能量的集散地,大量城市元素的侵入,造成了这一区域内耕地的大量流失和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加上边缘区人口构成复杂、经济结构不稳定和管理体制混乱,从而导致一系列土地利用问题和社会问题,使得功能异质、景观破碎、文化多元的边缘区也被称为“问题区域”。边缘区经济增长、土地利用以及社会发展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应有引起更多关注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