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
2019-02-18■方华
■ 方 华
行走徽州,如同在一幅水墨画卷中行走。而那一处处依山傍水、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就是这幅山水画卷中最亮眼的景致。
信步踏入一处村落,都可能与一些历风浸雨,留下历史沧桑的老屋相遇。流连在这些安谧的充满家的温馨和人文气息的村舍巷陌间,古风徽韵就如一团徽墨在心头泅染开来。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穿行其间,思绪随着幽深蜿蜒的村巷步移景异,遥远的历史在记忆中如雨后青山般渐渐清晰,扑入眼帘。
公元904 年,拥兵自重的朱温逼迫唐昭宗李晔迁都洛阳。途中,皇后生下一子。接驾的陕州官吏胡三见此情形,悄悄抱走孩子,辞官弃职,回到家乡婺源。他给孩子起名胡昌翼。不久,朱温篡位,自立梁朝,李晔一家灭门,惟胡昌翼幸免。
很多年后,长大成人的胡昌翼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他选择的是继续耕读传家的平淡生活。及至胡昌翼的第五代,有人从婺源出去,经过西递,被眼前的秀山丽水深深吸引。于是胡门一族又从婺源迁到了西递,并在西递生根发芽,然后叶茂枝繁。
其实,徽州的很多村落,有不少是像胡氏宗族一样,避乱寻生从远处走来。更多的是像胡氏后人一样,被这里秀丽的山水打动,从此在这里扎根繁衍,建设心中那个理想的家园。
徽乡的兴盛,最终要得益于徽商的兴起。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称雄九州。他们纷纷沿新安江等水系走出大山,在完成资本积累后,又带着丰厚的财富,回到大山中的家乡,建宅修祠,兴村立镇,造逐渐形成了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于是,到明晚期,“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就已成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
“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荣归故里,也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境内,融入在构筑起的一幢幢精巧别致的建筑里,他们在建宅居的同时,还建起大量的文化建筑,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园林等杂陈其间,使得整个徽乡深蕴了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徽派风格。
登高俯视或远眺,徽州古村落散落在山麓或丛林间,苍绿与黑白相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悦人眼目。行走在青石铺就的街巷,仰视层层叠叠高出屋脊的马头墙,那鳞次栉比的飞檐翘角,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勒出空间的层次和韵律,让观瞻着体悟到一种天人之间的和谐。
徽州村落大多遵循中国传统风水建造,山水环抱,清新隽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画里乡村。
呈坎村即严格按照八卦布局,被称为中国第一八卦村。在村庄游览,如没有指引,乍到此地的人往往在逼仄的街巷间迷失,走不出小小的村落。
宏村是仿生的牛形村落。“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牛腿屋为身,凿湖作牛肚,引泉为牛肠。”这个古老的村落筑堤截流,让山涧之水顺坡而下,然后沿每家房屋修建水渠,清澈见底的山水从每家的门口经过,不仅方便了居民的生活,且有利于民宅的防火。这样的建筑意识,在蕴含了对农耕社会图腾之一“牛”的崇敬之外,借鉴了牛的生理结构巧妙布置,浑然天成,精妙叫绝。
这样重视风水和景致的村落遍布徽州山水间:比如依船型而建严谨有致的西递村、按照唐朝风格建筑富有浪漫色彩的唐模村、沿狭窄而曲折的山谷修建的精巧典雅的洪村……至于那些像石潭、塔川一般散落在崇山峻岭间,保持着原始自然风貌的小村落,真如汤显祖所称,乃“人生痴绝处”。
据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徽州更远古的村落为蓝本,在黟县,就发现了陶氏的宗谱,并居住着陶氏后人。重峦叠翠云遮雾绕间,小桥流水阡陌交通,屋舍俨然鸡犬相闻,漫步在这样的画卷里,犹如是置身在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