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务功能视角的绿道驿站规划设计研究

2019-02-18陈雪巍

山西建筑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绿道驿站生态

陈雪巍 李 文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 研究背景

绿道建设对我国当前提出的资源共享规划建设理念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其规划设计对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问题和城市科学化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不足:功能单一、基础设施服务不完善、缺少绿道特色等问题的出现对绿道高质量发展造成一定阻碍[2]。

我国的绿道建设实践与美国“greenway”相比,更侧重人群活动的组织[3],因此绿道驿站作为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其内部的服务设施设置情况影响绿道的吸引力与人群的停留率,对人群开展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绿道驿站展开规划设计研究,有利于绿道中的服务设施合理化分配,有利于提升绿道的整体服务质量。

2 绿道驿站服务功能

2.1 人流集散功能

绿道驿站常结合交通接驳点与绿道连接线布置,承担了人流集散的重要功能。大型驿站常附带庭院或大面积的广场,结合绿道连接线与机动车驾驶交通网的交点进行布置,以此可作为快速交通与慢速交通切换的缓冲带,作为一定的分隔来保障慢行交通的通行安全,并为人群提供室外活动场地。

2.2 休憩补给功能

人在外出活动中往往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生理需求问题,因此沿着绿道设置的众多绿道驿站同时也成了绿道游览者的休息站与补给站。绿道驿站大多以建筑物的形式出现,设有座椅供人休息,二级以上的绿道驿站通常都带有厕所与零售点。此外,由于绿道游览的多样化需求,绿道驿站兼具了换乘功能。常见的如自行车租借服务,或者结合城市交通方便游人换乘。

2.3 科普宣传功能

绿道驿站中常设置各类具有科普宣传功能的小品。最常见的是普通的宣传栏、展板;有些结合驿站内独特的装饰风格,利用观赏小品、小雕塑或景墙装饰以达到宣传效果;也有些采取广播、视频,对驿站使用者进行直观的科普宣传。宣传内容常与绿道相关,如向游客展示绿道的信息及平面图;或者向人们科普关于绿道或绿道驿站的小常识;又或是宣传绿道驿站附近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

2.4 景观文化功能

绿道串联各类景观与人文空间,修复城市扩张导致的绿地破碎化问题,保持城市各类资源的生命力与活力,在整个游憩体验过程中常充分的融合场地内的美学元素。驿站依托绿道网络而布置,其建筑单体设计与外部环境设计可丰富绿道游憩过程中的景观体验,丰富场地文化内涵。驿站的空间布局、植物景观设计、建筑色彩等方面所塑造的景观层次与序列可影响绿道使用者对整个环境的感知,营造一定的场地归属感,进而影响环境建构的设计定式。

3 驿站服务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形与交通网影响驿站服务可达性

场地的高差、绿道游径形态、市政道路交通体系的实地情况对绿道使用者日常出行和游玩时的通行耐受情况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同时决定着驿站的空间布局情况。地形对人们步行、骑行的疲劳感影响主要体现在坡度的大小。绿道在规划建设中通常会“依山傍水”,沿着山体而建的绿道并不在少数。因此,在地形起伏较多、坡度较大的绿道中,小型绿道驿站的布置则应更密集。

3.2 驿站内部功能完善性影响服务质量

绿道驿站作为绿道系统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其内部的功能性服务极为重要。二级以上的绿道驿站,其服务功能应当尽量完备。即便无法满足所有高等级驿站按照统一标准均匀设置,至少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性服务,每隔一定间距要保证某项服务需求能够被满足。例如,如果不能保证每个二级驿站都有零售点服务,则应根据人群的使用需求,保证一定距离内至少有一个带有零售点服务功能的绿道驿站。

3.3 生态敏感度影响服务长久性发展

绿道系统作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需考虑到其耐久度与长久发展。在生态环境状况较差的地段,应该减少绿道驿站的设置,且不宜布置规模较大的高级别驿站,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脆弱区域的进一步破坏。

3.4 周边已建成人工设施影响驿站服务使用率

我国绿道建设起步较晚,很多城市近几年才开始进行绿道建设规划。在这种前提条件下,绿道驿站的布局规划也应该考虑到绿道周边已建成的人工设施。利用已建成人工设施具有的服务功能,可以节约公共资源,同时更好地规划绿道驿站的等级和密度,也能避免因规划不合理造成各同级驿站出现使用率不均衡的情况。在城市绿道中,绿道驿站的设置可结合公厕、零售点、单车租赁点等小型人工设施,也可以结合公园、广场、车站等大型人工设施。

4 服务功能视角下的绿道驿站规划设计策略

4.1 基于大数据辅助驿站服务设施布局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在做规划评价时往往运用一些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数据的获取,结合网络与相关软件进行指标测算,以此指导相关的规划。例如,与城市环境连通性较大的城镇型绿道可运用步行指数计算方法,这种计算方法之前常被用于城市的服务设施规划过程中[4],通过人口数据、绿道与快速路交叉口情况、步行与骑行耐受距离衰减规律等进行各驿站的步行指数分析,以此可评判设施服务功能与人群使用良好契合的布局点位置。而对于与周边环境交互性比较弱的山麓型绿道,在其绿道中部不易随时穿行到城市快速交通网中,可采用公交数据、GPS定位跟踪等手法获取使用者的换乘与通行偏好,并结合相应的GIS处理平台做出相应的适宜性分析。

4.2 结合自然与人工要素布置驿站兴趣点

驿站可为城市服务功能空间带来修补作用,促进城市资源共享的功能性发挥。一方面,人工绿色开敞空间通常已在之前的规划中便设置好休息空间和服务体系,绿道驿站可以直接依托于这些人工绿色开敞空间,减少新建服务点的投入,以此达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驿站选址可结合其他自然与人工景观要素,对其采用相应的景观设计手段,为使用者提供停留驻足、亲水戏水、登高揽胜、可观可感的体验性空间。

4.3 通过生态评估进行选址优化

采集选址地带的数据,通过生态评估得到相应的生态敏感度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案可以保障绿道驿站的服务功能长效性。生态脆弱地带应较小密度的布置驿站,并采用一定防护措施,以此减弱人为活动对生境产生的不良干扰;生态敏感地带可先给予一定人工干预使之产生一定的生态改良,如丰富植物种植层次,进行人工生态修复等,再进行低影响的驿站建设;生态良好地带可结合周围景观设置较多驿站停留区,营造自然景观兴奋点,发挥绿道生态魅力。

4.4 注重驿站的特色化与生态化设计

驿站景观要兼顾文化性、统一性与标识性,以服务功能需求为基础展开场地的功能空间布局,其建筑可优先采用统一风格的材料与设计元素进行驿站设计,起到一定标识和引导作用,并根据区段差异相应的加以当地的文化特色元素,体现景观的动态变化。驿站设计可适当的根据地形及其他条件展开生态低碳化设计,例如利用坡地设计雨水花园、利用透水铺装降低地表径流、设计雨水收集装置来满足绿道日常维护的供水问题等。根据环境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可知,驿站设计还应考虑使用者的人群构成,不同分类体系下的人群对驿站有着不同的服务需求[5],如从年龄组成上:老年人对无障碍设计、休憩交流空间的需求,儿童对科普知识与空间探索的需求,青壮年对健身与观景的需求以及儿童对休憩空间和交流空间同年龄层次对于驿站的心理行为期盼是不同的;从出行目的构成上:学生与上班族的通勤换乘需求、游客的休闲娱乐与观景需求等。因此,在进行驿站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对其做出合适的服务设施规划方案。

5 结语

通过对驿站服务功能视角的分析,有利于提高绿道驿站规划设计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保障绿道的使用功能更好的实现,此研究可对绿道驿站的设计提供参考。综上,绿道驿站规划设计要从其服务功能出发,兼顾交通便利性、功能合理性与生态安全,为绿道使用者作出适应其使用需求的服务设施规划,立足于场地为其提供丰富多样且安全的集散空间。

猜你喜欢

绿道驿站生态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生态养生”娱晚年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