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南粤村庄整治规划与建议

2019-02-18

山西建筑 2019年11期
关键词:村庄道路垃圾

喻 圻 亮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1 规划背景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部署。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4月26日,广东省召开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举全省之力,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动员部署,同时颁布《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与以往“美丽乡村”等工作部署不同的是,中央此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直面呼应中国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核心矛盾”,提出包括粮食安全、生态修复、乡村治理、环境改善、文化复兴、农业现代化、制度创新、精准扶贫等多方面的实现路径。

自2017年起,广东省河源市就全面启动255个省定相对贫困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全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农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客家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 项目概况

下涧村位于河源市和平县礼士镇镇区,距河源市75 km,距和平县38 km。共有6个自然村,总体经济较为落后,2016年人均收入6 950元左右,被列为精准扶贫村庄。

下涧村是典型的山区农村,村庄土地总面积7.8 km2,其中耕地面积658亩(占比5.6%),集体林地8 845亩(占比75.6%),建设用地569亩(占比4.9%),其余为道路、闲置地和河流水系。

2.1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下涧村内的公共服务设施较少,主要有村委会、卫生所和几家小商店等,设施条件较为简陋。省道S229贯通村域南北,村内道路路面宽3 m~5 m,路况条件较差,村内道路尽端路较多,下雨天泥泞不堪,部分路面堆放了柴草、建材、废品等,严重影响交通。

村内自来水供给系统尚未启用,目前均由各户自家引山上泉水供给。村内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雨水靠自流的形式排放,生活污水则为各户挖化粪池将污水渗入地下。每个自然村均在村口设有垃圾收集点。柴垛乱堆放情况很严重,且柴草、生活垃圾等严重堵塞边沟。大部分村民使用了卫生厕所,少数村民还在使用户外厕所。村内目前没有防灾设施。穿村而过的澄江河两岸河堤没有建设,河水冲刷严重,河道容易淤堵,雨势较大的恶劣天气容易产生倒灌引发洪涝灾害。

2.2 村庄建筑风貌现状

由于村庄无规划,宅基地没能得到有效利用,旧房危房占地较大,产权不明晰,存在多户共有产权的现象,旧房无人居住,空心村现象突出。

下涧村内大部分村民住宅的主体结构都比较完整,普遍采用砖石等混合结构,建筑外观陈旧,基本无装饰,砖墙、框架外露。有少许土坯砖房,房屋出现较大裂缝,室内空间昏暗,主体结构有较明显的损坏。村内历史文化遗存较少,规模较大的大兴楼、永贞楼等历史围合建筑由于产权不明晰,没人居住,破坏较大,部分开裂倒塌。南粤古驿道线路位于汶井自然村,古称梨树下古驿道,南岀船塘连河源,西接连平、江西,北去公白、粮溪、东达林寨、义都、龙川,沿途的文化遗址几乎消失。

下涧村现有风水塘多数杂草丛生,没有系统的进行维修和保护,部分风水塘四周的堤坝已经破损,泥土下滑,塘面垃圾漂浮,水质气味难闻,已经失去了客家传统风貌所具备的优雅环境之称。有些风水塘已经严重脱离历史文化元素,被现代风格所破坏。

2.3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内仅有通往村庄的道路为硬化路面,但是缺乏维护,其他的为土路,道路状况很差,道路等级不分明,总体上看,缺乏道路设施,缺少照明设施和交通安全警示标志。存在少数围墙、柴垛、砖瓦、垃圾占道现象,没有形成系统的道路网,影响交通通畅。

村内缺少运动休闲广场,没有体育运动器械。

村内用地紧张,但是缺乏规划,造成空置的牲畜养殖用房环绕住宅布置,柴垛垃圾随便堆积,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村内村民住宅建筑质量参差不齐,住宅功能单一,围墙、大门形式不统一,局部有木栅栏代替围墙,部分大门围墙破旧,这些都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村中的环境。

村庄内由于树木大量的减少,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对居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村中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功能单一。村内生活受到严重制约,村内经济缺乏活力。村民大都采用山上集水,水源容易遭受污染, 村民健康受到威胁,迫切需要解决用水问题。

村内无固定的垃圾收集点,仅在下涧村的一条主要道路旁有少量垃圾收集点;无污水处理设施;旧宅基本采用旱厕形式,新宅配置的是卫生厕所,且村中无公共厕所的设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村中养殖用地与居住用地混杂,鸡舍猪舍多与民宅相伴,禽畜圈用地与村民居住用地混杂,污染村庄整体环境及庭院卫生,且易滋生蚊蝇,传播人畜共患疾病。

3 整治规划

3.1 道路整治规划

为使村庄道路系统通畅,应尽量消除大量的尽端路。依托现有道路,连接断头路,解决村庄现状东西向尽端路过多的问题。

规划将村内道路分为四级:省道、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间路。省道S229道路红线12 m,路面宽7 m;村内主要道路红线8 m,路面宽6 m;次要道路红线6 m,路面宽4 m。宅间道路红线宽度4 m,以满足村民使用要求为原则。

村庄道路断面应设置横坡,坡度介于1%~3%之间。村庄道路纵坡度不小于0.2%,不大于3%。道路标高应低于宅基地标高。主要道路行道树植株间距为10 m,次要道路两侧树木植株间距为15 m,树木间可种植低矮灌木。村庄内主要道路单侧要安装路灯,每50 m一盏;其他道路主要交叉口及道路尽端布置路灯。

3.2 村道升级规划

针对道路现状提出村道升级改造方案。

3.2.1 沿线增设路灯进行美化亮化

村内尚有部分道路未铺设路灯,给村民出行造成不便,本次规划下涧村照明电源电压均采用220 V,灯具以配电子镇流器的高效节能灯为主。广场及其他公共空间照明灯采用广场灯、地灯、投光灯等不同灯具,满足照明度及环境要求,路灯电缆沿埋地暗敷。

3.2.2 沿线种植花草树木打造绿化

现状主村道沿线道路景观单一,道路绿化质量不高,仅部分路段栽种小型低矮灌木,不成系统,不能形成良好的道路绿化景观面,因地制宜种植各类树木、花草,完善现有绿化设施。

3.2.3 沿路整治电力线

现状道路沿线两侧三线敷设整体呈现凌乱,线路随意敷设,规划建议通过协调、整合、规范策略,对现状村内电力线路、电信线路通过规范走向、统一杆塔、资源共享、弱电合杆、集中梳理、包装暗化、地埋等方式对现状线路进行规范美化,主干道路沿线尽量推进线路入地敷设方式,以保障沿线视觉景观。

3.3 给水规划

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广东省要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实现集中供水全覆盖。结合下涧村的给水现状,规划采用联片建设集中饮水工程,水源主要为山泉水,水质经处理后应达到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标准,保证供水卫生与安全。

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采取升级改造、管网延伸等方式,实行集中连片供水。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任务。对不具备扩网条件的自然村,因地制宜实施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改造供水管网,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建立水源保护区,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有碍水源水质的行为和建设任何可能危害水源水质的设施;水源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T 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或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质标准。

在下涧村设置适量的高位蓄水池(含沉淀、消毒、过滤等设施),铺设自来水管,统一向片区供水,自然村内部配水管网以枝状、环状相结合的方式布置。

积极推广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技术。

3.4 排水规划

通过规划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做到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和畜禽集中圈养。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污水处理池以村内水塘为主要承载体,用于污水处理。

2)排水沟沟底铺鹅卵石,中间铺粗砂,表面铺细砂,种植菖蒲,美人蕉等根系比较发达的植物。生态沟尾水宜设置消毒设施进行后处理,处理后尾水可用于灌溉或排入河流。

3)根据村民住宅分布,单户或联户设置化粪池,化粪池出水接入污水管道。

3.5 环保环卫规划

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由专人每天进行清理,然后集中运送至和平县进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所有自然村配备1名以上保洁员,规划将配置6名保洁员。每50户配置1个以上垃圾收集点,规划垃圾收集点共12个,用于垃圾分类投放。

3.6 公共设施规划

本着便民利民的宗旨,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下涧村公共设施:

1)村委会:充分利用村委会内闲置房屋,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2)科技活动站:科技活动站为村民文化生活集中地,应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村委会场地统一建设。

3)土特产店:结合村内现有的商店进行改建,为村民提供便捷的购物场所和舒适的环境。

4)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针对下涧村未来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需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支持,提高生产力。在村委会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指导和培训农民科学种植。

5)广场:在各村内建设中心休闲广场及相应绿化一处,供村民集会、娱乐、健身活动,周围设置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点、小商店等设施为村民服务。

6)绿化:针对公共绿地缺乏的现状,利用零星闲置地规划建设村角绿地,分别布置在合理的服务半径范围内,并辅以娱乐、休闲设施,为村民提供休憩场所,丰富村民生活。在乡道两侧种植行道树,提高绿化覆盖率;选择高山榕、相思、白玉兰等适宜南方气候的树种花卉。

4 南粤新农村整治规划与改造建议

南粤新农村建设要遵循“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的指导原则,避免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偏离村庄整治重点,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更不能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

把控建设尺度,避免建设大公园、大广场、大标志、大亭子、大牌坊等不合乡村体量的“形象工程”。规划建设与村庄尺度相匹配的小游园、小广场,给村民提供优雅舒适、尺度怡人、维护便捷的公共活动场所。对于亭子、牌坊等具有乡土特色和历史记忆的建筑小品和村庄标志,要深挖当地文脉,精心设计,避免尺度过大、比例失调、形象粗陋。

对村内裸房进行适当的装修整治,提升村庄的建筑外部形象,要树立环境的整体观,不能沿街一张皮,搞“面子工程”。建房修路,使用地方材料,体现地方建筑特色,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真正把农村整治得像农村,避免盲目“高大上”“超前”,使其处在“不像农村也不像城市”的尴尬境地。

房前屋后除一定的晒场外,提倡种菜种树绿化,绿化采用乡土树种,野生草丛。运用草皮、灌木修剪等城市园艺手法,后期维护成本大,后续资金不到位,不切合乡村实际。提倡堆砌接地气的花池种花种菜。留出足够的树池、花池、种菜池,避免水泥过度硬化。

充分运用石材这一乡土材料。石构件、石器皿、石板路、石砌台阶、石砌围堰是历史记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不能用水泥、混凝土简单取代。

敬畏乡村,尊重农村的基本面貌。积极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原有道路、排水沟渠线性,属于时间堆砌,历史形成,要给予足够尊重,不能轻易改变。原来具有历史民居价值的老屋、祠堂等,要赋予新的功能,重新维修利用起来。对于产权不清,无人居住的老屋,更要摸底排查,合理整治,不能任其倒塌破败。

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整治环境。要保护好村落周边的山、水、田、林、园、塘等自然资源,努力做到不推山、不削坡、不填塘、不砍树、不改路。推山削坡,填塘平溪,驳岸硬化过度均属于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的行为。

猜你喜欢

村庄道路垃圾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垃圾去哪了
我的小村庄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村庄,你好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村庄在哪里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