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创建“山东省森林镇村”的几点思考
2019-02-18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周作山申燕祥
潍坊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周作山 申燕祥
一、创建的必要性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镇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具有一个良好的镇村环境。一个布局均匀、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森林镇村生态体系,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并对文化遗产的继承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它既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
(二)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之路。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创建山东省森林镇村就是通过统筹治山治水、护湿护田,促进了山水林田湖生态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家园,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的具体实践。
(三)是加强现代林业建设的有效途径。现代林业是以满足人类对森林的生态需求为主,多效益利用的林业。镇村森林建设释放了山、地、树的潜能和活力,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生态效益政府买单、经济效益百姓分享,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终极目标。
(四)是突出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文化内涵是镇村发展历程中历史信息的积累,是镇村的灵魂,反映镇村的特色和风貌。而镇村森林是镇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镇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森林与镇村相依,不仅改善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品质,而且提高了镇村的生态承载力和文化内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与城镇化进程相冲突。潍坊市南部是山地丘陵区,中部为平原区、北部为滨海滩涂,林业资源由南至北特色鲜明,南多北少,差异明显,森林资源分布不平衡,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间的矛盾比较尖锐。
(二)生态优先意识不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意识不到位,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未能最大程度的发挥,阻碍了潍坊市现代林业的建设。
(三)镇区绿地系统不健全。尽管镇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相对较高,公园景观效果及配套设施相对完善,但大型绿地欠缺,绿地布局、空间缺乏层次和自然感,与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四)村庄绿化随意性大。围村林、四旁植树面积比例失调,经济林比例偏大。普遍存在主干道绿化质量好,其它地方绿化质量和档次偏低现象。很多地方虽然栽了树,但管护跟不上,人为破坏严重,绿化成果得不到巩固。
三、创建思路
按照“一镇一景、一村一品”的原则,以山地森林化、村庄景观化、社区园林化、农田林网化、通道林荫化、水系风景化、庭院花果化为建设目标,通过镇村森林网络、生态文化、森林保育、林业经济体系建设,达到镇村绿化与庭院美化的有机结合,构建人与自然协调的和谐的人居环境。
(一)坚持高起点规划。要因地制宜,突出自然环境优势,突出不同生态类型的建设布局;要综合考虑生态、交通、景观、人居、文化以及经济和社会效应;要着力打造镇村区域内的生态绿化、现代农业示范、文化科普,山区镇村建设生态旅游型、城郊镇村建设休闲宜居型、平原镇村建设林业产业型、滨海镇村建设近海景观观光型。
(二)筑牢绿色基础。要坚守“生态先行,生态优先”原则,注重拓展和改善镇村生态空间,把村镇绿化美化作为主攻方向,以“山、水、林、田、路”等景观要素作本底,全面搞好绿化美化,最终形成绿色尽染、绿色富民、绿色惠民的效果。
(三)推动共建共享。要形成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的局面,激发出全民共创的磅礴之力,画出共建共享的“同心圆”。要形成多元化参与机制。培育造林大户、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参与造林绿化,鼓励村民通过捐资捐建、认管认养等方式履行植树义务,推动共建共享。
四、建设类型与典型设计
围绕荒山造绿、水系置绿、道路增绿、镇村添绿、林场提绿建设,以林业品牌创建为主体,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 把美丽乡村转化为文化产品,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农民从生产、生活、生态全方位提升幸福指数,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景靓深度融合的综合体。
(一)乡镇建设类型
1、生态旅游型。以促进绿色发展和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为目标,依托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提高旅游场所建设水平、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增添生态文化魅力等手段,建设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优良生态景观和市场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型森林镇街。
2、休闲宜居型。以满足居民休闲需求、健身锻炼、文化娱乐等为目标,依托区域内的森林绿地,通过增加休闲游憩绿地、改善街道绿化、整治生态环境等手段,建设人居生态环境绿色清新舒适的休闲宜居型森林镇街。
3、林业产业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发展林业产业为目标,依托当地的林业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经济林、丰产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和林产品加工等手段,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产业型森林镇街。
(二)村庄建设类型
1、平原绿化型。利用村头荒地、围村路或其他围村空闲地,以街道绿化、庭院美化、风景林、环村林带建设为重点,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网、带、片、间相结合,乔、灌、花、草相配套,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平原绿化体系。
2、近郊旅游型。依托近郊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生态廊道、河流湿地优势,利用村旁既有林地或空地,打造小公园、小广场、乡村生态园、休闲片林区,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村庄内外绿化,形成集景观,文化、科普于一体的新型村居。
3、山区林果型。结合荒山绿化、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依照地形起伏条件就势布绿,在村周栽植核桃、板栗、樱桃、柿子等经济林木,建设林果特色村居。
4、沿海防护型。选择抗风沙、耐盐碱、具有较好防护效果的适生植物进行村庄绿化,在美化村庄的同时加固沿海防护林体系。
(三)典型设计
1、树种选择
①基调树种。南部山区以松柏类、观叶类树种等为主。中部平原及城郊镇区以法桐、柳树、毛白杨为主。北部沿海镇区以白蜡、盐松、盐柳等。
②骨干树种。公园绿地:银杏、樱花、紫薇、海棠、紫荆等;防护绿地:刺槐、银杏、五角枫、国槐、木槿等;道路廊道:银杏、垂柳、栾树、红叶椿、国槐等;河流廊道:柳树、枫杨、海棠、迎春、冬青等;村镇绿化:银杏、樱花、海棠、梨、柿、枣等。
2、植物群落配置
①镇区建成区绿地配置。按常绿与落叶乔木6 ∶4 的比例形成混交林,林下灌木以常绿植物或草坪为主,乔灌和建筑小品作为点缀,添置园林小品及休憩设施,满足景观视觉效果。
②镇区建成区道路绿化配置。采用乔灌草立体栽植的方式,在主要道路两侧栽植2 ~4排、一般道路一侧1 行形成林带。在不同地段应以1 ~2 个基调树种为主,林带中配置不同的地被物和花灌木,形成一路一景。
③生态廊道绿化配置。水岸两侧绿化以自然恢复为主,采用带状、块状造林模式,林带宽度因地势调整;道路绿化以乔木林为背景,花灌木为中景,最前沿以宿生草本或其它地被作为前景。
④村庄绿化配置。村庄广场绿地优先选择乔木,适当搭配花卉;环村林带选择树型高大、树冠枝叶繁茂的1 ~3 种速生乡土树种、经济树种;村内道路选择适应性强、树冠宽大、萌芽性强、无污染性、无花粉过敏性的树种,林下栽植如连翘、月季等灌木。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森林镇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落实专人负责,加强管理、协调。把创建省级森林镇村建设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建立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二)资金保障。要将森林镇村建设工程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力求按照规划的分期目标给予保证。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积极争取上级有关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森林乡镇建设。
(三)社会保障。要通过宣传画册、工作简报等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将创建森林乡镇宣传纳入公益宣传范围,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宣传工作,定期向社会公布创建的阶段性成果,不断提高全镇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为森林镇村创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