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辛弃疾婉约词的艺术价值
2019-02-17兰海雁
兰海雁
内容摘要:辛弃疾号稼轩。他是宋代词坛上最著名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一生力主抗战北伐,提出许多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如:“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1]。629首[2]稼轩词中,那些慷慨悲壮的豪放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体现了稼轩词的主要风格,而那些情致缠绵、词意妩媚的婉约词也始终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研究稼轩婉约词,不仅能使我们从整体上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稼轩词,而且有助于我们对词人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全貌作更详细深入的探究和把握。
关键词:辛弃疾 婉约词 艺术价值
辛弃疾的早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壮烈生涯,从二十余岁离开山东老家投奔南宋朝廷后,一直任职地方,奔走于江南各地,时刻未忘故国故乡。但是,“南共北,正分裂”的局势,使他有家不得归,备受亲人失散的哀伤。因此,他创作了抒写离情别绪而陷于苦闷忧伤的“代人赋”闺怨词,写得是婉曲妩媚,格调高洁。既反映南宋离乱动荡的社会生活,又是他自身感情的写照。
其婉约词内容涉猎广泛,一些传统咏题表现得婉转柔媚,颇具神采风韵。
一.整体看,稼轩婉约词的内容包括以下四大类:
其一,伤时感怀,是婉约词人笔下出现频率最高的主题。它充满着对时光流逝、生命消纵的叹唱和美好事物被摧残的伤感。稼軒的婉约词风格清隽委婉。例如《满江红·暮春》抒写伤春恨别的“闲愁”,特点是委婉但不绵软;细腻但不平板。
其二,离情别绪,酬唱赠答,表现亲情和友情的作品。多数是情致浓郁,缠绵温润,充分体现出词人的深情厚谊。例如《忆王孙·秋山送别》,从“登山临水送将归”至“惟有年年秋雁飞”,抒写了伤别之苦、刻画了离别之恨、极写了送别之际,表达了词人的真情厚谊和孤苦落寞的情怀。
其三,以咏物为题材的婉约词。诸如歌咏梅、菊、牡丹、杜鹃、水仙、荷花等咏物词,其共同特征是既咏物,又不全咏物,很少把自然花卉作纯客观的描绘,即使刻画得细致入微,也寄予着辛弃疾那高洁俊朗的胸襟抱负,或是借物以讽世嘲俗。例如《临江仙·探梅》,词上片先表明作者近来的心境和态度,后写梅在冰雪严寒中的风骨和姿态,咏梅而又咏己,于雪梅中可见人的精神品格。下片写梅傲霜雪只能独守空寒,实际上是说自己处江湖之远无法为朝廷效力,最后归于写景。词人着意求其精神内质,把梅花的绝尘之美与自己的无比赏爱之情相融会,使梅花成为作者内心情怀的映照,是作者精神品节的象征。
其四,描写节日盛况的婉约词,它宛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这里有灯火璀璨、鱼龙飞舞的元宵夜,有着幡袅袅、梅香柳绿的立春日,有“红帷卷月,泠泠一水会双星”的七夕会,有:“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的中秋,也有“淡荡金风”的重阳景。词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它的民俗价值,而是作者婉转而又深刻的即景抒情和借物言志。
二.婉约词是稼轩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全面而丰富地折射出时代生活的刀光剑影,而且充分而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各个方面的情感世界;内容丰富多彩,在艺术上也是独具特色。
(一)扩大和丰富了传统婉约词的题材内容
传统婉约词多写艳情,一般表现离别之恨,羁旅之愁、身世之感、相思之苦。辛弃疾的婉约词不仅用柔婉细腻的笔调写出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而且把笔触伸向了爱国主义题材。他的婉约词,或言人情、或咏物、或伤春、或怀古、或纪行,均能于委婉曲折之中展示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赋予深刻的现实内容。在辛弃疾的婉约词中,言情词占了很大比例。《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是此类作品中的名篇,亦是辛词中抒情性较强的佳作。虽写离情别绪,但在叙写了思乡怀人之后,却说:“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花发?”旧恨由于轻别而不能久长;新恨由于人去楼空,往事不堪回首。“料想今后,筵度前重逢相见,她会像镜中花难以折攀。她也该吃惊地问我:近来多少白发增添?”最后以平添白发作结,给人无限伤感。全词将所见、所闻、所思、所盼交错抒写,形成浓重的怅恨氛围,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显示了辛词婉约而沉郁的风格。
(二)提高和深化了传统婉约词的艺术手法
1.比兴和用典手法新颖独特
比兴,据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中一书的解释是:“比者,以彼物叱此比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实际上就是作家借用自然景物、历史典故表难言之意,或托儿女之情以君臣之事。由于辛弃疾在政治上的孤危地位,使他常常不得不采取比兴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百折不回的战斗精神。例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是一首婉约风格的著名抒情词。辛弃疾用含蓄、曲折的笔调,借一女子惜春、留春、怨春的感情,抒发自己心中的抑郁与悲愤。上片写暮春景色,喻指那风雨飘摇的南宋政局,借以抒发自己对国事的忧愤和年华虚度的悲哀之情。“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惜也好,怨也好,一定要留住春光。可有谁呢?只有画檐的蜘蛛网。比兴的手法,写得形象而深沉。下片用陈皇后遭嫉、佳期无望的典故隐喻自己被排挤遭打击的郁闷和悲愤,再引用杨玉环、赵飞燕故事,警告朝中小人不可得意忘形。最后以“斜阳烟柳”来比拟国家前途的惨淡,暗示自己对朝廷执政者的幽愤。
辛弃疾运用比兴手法,为婉约词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他一方面受传统艺术手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迫于黑暗统治的现实,只好借助美人、香草、山水风月等物类寄托自己的复杂感情。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依其思想内蕴的深浅及其表现程度的明暗来看,有的有暗示,有的无暗示,有的抒写委婉而含义稍显,有的使用典故而寄意很深,但都能够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留有思索的空间。例如《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词中最后点出“只愁同雨无凭准”,正是用来比喻朝廷的反复无常,借以寄托词人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前途的忧虑。另一类是使用典故,喻比象征,寓意深沉,使人联想和思索的余地极大。如《满庭芳·倾国无媒》,这首词化用了《史记》《淮南子》《吕氏春秋》等等故实,表明作者政治处境艰难,寄寓着词人深沉的愤慨。
稼轩的婉约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3],可谓是别具一格。
2.意境创造深远含蓄
创造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美学追求。王国维先生曾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讲究意境的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更是正宗婉约词的追求。辛弃疾婉约词不仅能使情景天然融合,创造出深远含蓄的意境;而且善于在真景中抓住景物的美学物征,在真情中讲求情意格调的高尚,使意境独具特色。例如《青玉案·元夕》,创作在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全词着力描写元月十五夜元宵节观灯的热闹景象。先写灯会的壮观,如大地千树银花,天上星落人间。接写觀众之多,再反复渲染灯会的丰富多彩,姑娘们欢声笑语。“元夕”的热闹与欢乐占全词十二句中七句。“众里寻她千百度”一句方始出现主人公活动,而他仅是线索人物,最后要写的人却只末了两句。奇怪的是“那人”赏灯却不是“宝马雕车”,也不在“笑语盈盈”列中,她远离众人,为遗世独立,久寻不着,原来竟独立在“灯火阑珊处”。全词用的是对比和以宾衬主的手法,烘云托月地推出这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独,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这不正是被劾解职,宁愿闲居,也不趋炎附势的词人自我的写照?这高洁的人品是在含蓄的境界中塑造和展示的。正如梁启超评曰:“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当然,稼轩婉约词不仅能创造出幽柔的意境,而且能在柔婉中寓刚劲之气,创造出柔中带刚的艺术境界。如《木兰花慢》云:“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目断秋霜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此词是辛弃疾南归后多年辗转后方州县,因始终不得重用,内心非常悲愤,于是在送别好友时,表达了自己有志难伸的感怆。上片写惜别之情和流光虚度之叹。起句“老来”,实则他才三十三岁,但一想南归至今正好十年,抗金富国之志一直不得伸展,往日之愿如此遥远,“老”的感觉也便自然了。“怯流年”也是此意。“况”字后为好友能叙天伦之乐而高兴。下片寄托自己感慨之情。先以想像抒怀,羡慕好友能到朝廷做实事。最后用典收笔出人意料。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寄托情怀,从“怯”开始,到“醉来”,层层相催,令人欷歔叹惋。抒离情,行道劲于婉媚之内,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给人刚柔并济的艺术美感。这种新颖独特的意境创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婉约词的一种新发展。
辛弃疾词之所以兼备豪放、婉约多种风格,这是与词人的身世遭遇分不开的。他的婉约词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面对统治者,词人不能不担心“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因而收敛锋芒,将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对昏君奸臣的怨恨、对沦陷国土的思念、对自身遭遇的不满,化作低沉压抑、哀愁婉转的唱叹,而娓娓道来。
参考文献
1.成涛注译.《宋词三百首注译》[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4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2
注 释
[1]《四部精要·集部·词综》[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第1090页.
[2]傅璇琮:《全宋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第589页.
[3]程自信:《宋词精华分类品汇》[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第1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