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已去,风范犹存

2019-02-17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木孤灯明报

2018年10月30日,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媒体关注,感念金庸的文字在朋友圈刷屏,怀念他的文章成为不少微信公众号的头条选题,不少网友纷纷留言遥想当年捧读他作品的时光。

可谓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在华人世界中,上至高官文人,下至贩夫走卒,几乎人人都读过金庸的作品。不过,除了那些已成为经典的武侠小说之外,金庸的一生也堪称传奇。在本期杂志的“素材精粹”栏目中,我们特推出“金大侠”的素材专辑,以便同学们能更直观地感受一代武侠小说大师的人格魅力。

“大侠”关键词之气度

金庸坦然面对王朔批评

■ 刘素萍

在文学圈子里,王朔是出了名的“毒舌”,他几乎无人不“骂”,就连大名鼎鼎的金庸也未能幸免。王朔曾狂妄地说过:“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

1999年,王朔发表了《我看金庸》一文,对金庸的小说进行猛烈抨击,还说金庸的小说可与“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并称为“四大俗”。然而金庸果然有江湖大侠的风范,面对王朔的批评,不仅没有拍案而起、竭力争辩,也没有反唇相讥,而是心平气和地回应道:“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太高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四大俗之称,闻之深感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能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者‘四大毒,王朔先生已经是笔下留情了。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希望将来能通过朋友介绍,而和他认识。”王朔闻听此言,大受感动,他坦言:“比起金庸先生来,我确实感到很惭愧。”

素材点拨 不指责对方的言过其实,反而承认自己“才力有限”;不责怪对方用语刻薄,反而称赞对方“笔下留情”,并且向对方伸出热情之手,希望与对方交个朋友。金庸先生不仅做到了以诚待人,也做到了以礼待人,更做到了以心暖人。拥有如此气度的金庸先生,让人肃然起敬。

“大侠”关键词之谦逊低调

金庸三次“班门弄斧”

■ 張诚瑛

1994年,金庸去浙江绍兴兰亭镇王羲之的园林住所参观时,当地人盛情邀请他在此题字留念,他忙推辞说:“这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乡,我怎敢题字。”朋友劝他说:“一生难得几回游,此别兰亭何时还?”听朋友这样说,金庸也觉得在“书圣”故乡写字确实机会难得,而此时当地人又诚心诚意地拿出早已备好的文房四宝,他见却之不恭只好写下八个字:“班门弄斧,兰亭挥毫。”

2004年,金庸去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游玩时,当地人邀请他题诗留念,他诚惶诚恐,忙谢绝说:“这是‘诗圣杜甫的故乡,我怎敢题诗。”可当地人却真心实意地摆好了笔墨纸砚,金庸不便推辞,只好挥毫写下:“一代诗圣传千古,前辈风流后人思。”

2007年,金庸应邀到北京大学为300多位师生演讲。演讲开始后,他的开场白非常谦逊:“我要先讲四句话,‘班门弄斧,兰亭挥毫,草堂赋诗,北大讲学。”金庸说,自己曾经受邀在兰亭题字,在杜甫草堂赋诗,在北京大学讲学,这些经历都让他有些不好意思,只可与“班门弄斧”并列。此语一出,赢得在场师生雷鸣般的掌声。

素材点拨“班门弄斧”不可怕,可怕的是“班门”前无力“弄斧”,没有实力只能夸夸其谈。金庸先生作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他的谦逊低调让人深感敬佩。

“大侠”关键词之实事求是

金庸坦承找人代笔

■ 张朝元

1961年秋天,金庸身体出现异样,到医院检查后得知身体内长了个肿块。医生建议尽快做手术摘除,否则有癌变的可能。可是做手术前金庸需要面对一个难题,当时的《明报》正在连载他的小说《天龙八部》,如果他要做手术,《天龙八部》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连载。

就在金庸为连载一事烦恼的时候,好友倪匡找上了门。一见金庸,倪匡便真诚地说:“手术要紧,千万别耽搁!你只管安心做手术,连载的事由我来为你代笔。”倪匡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和金庸、古龙齐名,他写的武侠小说在香港也非常受读者欢迎。他能帮忙,金庸自是感激不尽。

此后,倪匡便开始尽职尽责地写连载,以至于读者根本察觉不出连载的内容出自代笔。一段时间后,金庸康复出院。紧接着,他便用个人名义在《明报》的首要位置刊发了一条致歉启事:尊敬的读者朋友:

你们好!首先,我真诚地向大家说一声对不起!之所以要道歉,主要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本人做了一个小手术,无法写《天龙八部》,读者朋友们看到的小说都是我的好友倪匡代笔的。在此期间若给读者朋友带来困扰,请大家谅解!

金 庸

1961年11月15日

致歉启事刊发出去后,读者都被金庸实事求是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

素材点拨 金庸先生因身体原因不得已让好友代笔写作,本就情有可原,况且若是他不说,读者也未必能察觉到。但他还是不惜以多年攒下的名誉为赌注,将真相和盘托出。凡事实事求是,正是凭借这样的人生信条,金庸先生赢得了读者的赞誉,最终成了一代武侠小说大师。

“大侠”关键词之感恩

金庸不涨稿费

■ 张达明

金庸曾邀请诸多作家在《明报》开辟专栏,林燕妮和亦舒就是其中受邀撰写专栏稿件的两位女作家。

写专栏稿件很辛苦,每天需要写一篇,还必须按时交稿。林燕妮写了一年后,读者反响很好,金庸提出要和她续约,她便趁机向金庸提出涨稿酬的要求,金庸笑着说:“你那么爱花钱,给你再多也是要全花光的,不给!”既然被金庸拒绝了,林燕妮也不好再坚持,只是假装嗔怒道:“如果换了别人,我也会以牙还牙,不再续约的,谁让我们是好朋友呢。”

听说林燕妮找金庸要求涨稿酬,亦舒想搭“顺风车”,于是也提出涨稿酬的要求,可同样被金庸拒绝,理由是:“你那么节俭,给你再多你也舍不得花的,不给!”亦舒无话可说,就与金庸开玩笑道:“越是好朋友,你就越吝啬,真服你了。”

金庸后来回忆说:“林燕妮和亦舒都是很优秀的女作家,更是我的好朋友,我之所以拒绝了她们涨稿酬的要求,是因为当时报纸经营比较困难。在局面渐渐好转后,我立即为她们涨了稿酬,我不能做对不起朋友的事,毕竟关键时刻她们是帮了《明报》大忙的。”

素材点拨 在金庸先生看来,朋友之间相处就应该坦坦荡荡、知恩图报,在身处窘境无力支付时不会刻意迁就朋友,在渐入佳境后也不会忘了朋友曾经的恩惠。

“大侠”关键词之好学

金庸有“拜师瘾”

■ 陈鲁民

金庸虽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但他始终不满足,诚心诚意地向一切值得为师的人学习,甘愿执弟子礼。

金庸少年时因为战乱频频,学业屡屡中断,始终没拿到完整文凭。晚年他功成名就后,为弥补这一缺憾,他先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了硕士,又去念了北京大学的博士,老老实实当了几回徒弟。他拜的那些导师都比他年轻得多,名气也远没有他大,但他仍恭恭敬敬地当学生,做弟子,殊为难得。

“棋圣”聂卫平曾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金庸托人转告他,要拜他为师学围棋。结果一见面,比聂卫平大二十多岁的金庸就要正儿八经地给他行大礼,三叩九拜,举行拜师仪式。聂卫平忙推辞说:“这怎么受得了!拜我为师可以,但不要磕头了。”就这样,聂卫平成了金庸的老师,以后金庸一见到聂卫平就以师父相称,他们还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金庸小说里,韦小宝就是个“拜师有瘾”的典型,曾先后拜陈近南、九难师太、海大富、洪安通、澄观等为师,凡遇到的高手都不放过,定要拜师学艺。因为杂学旁收,融会贯通,他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受封一等鹿鼎公。还有郭靖,老老实实拜哲别、江南七怪、洪七公、周伯通、黄药师等为师,终于学成盖世武功,成了武林一等高手。就“拜师有瘾”这一点来说,从韦小宝和郭靖身上都能看到金庸的影子。

素材點拨“好为人师”者,失去的是学习求教的机会,得到的是可怜的虚荣自傲;“拜师有瘾”者,什么也没失去,却得到知识与学问。孰优孰劣,明眼人一望可知。“拜师有瘾”的金庸先生驾鹤西去,但他谦虚好学的美德已传为佳话,为后人效法。

“大侠”关键词之豁达

金庸善待跳槽者

■ 侯爱兵

金庸创办《明报》时,林三木是资料室职员,受金庸赏识而获保送英国研读经济的机会。学成归来,林三木相继出任《明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在他的主持下,报纸大销。后来,深谙经济和股票的他,想自己办一份经济报。他暗中筹备,一切成熟后,便向金庸摊牌。金庸再三挽留,但创业的激情使林三木决然他往。许多人认为林三木太过忘恩负义,但金庸说:“人往高处,水往低流,林三木有这么高的理想,我也高兴。”

为了感谢林三木多年来的贡献,金庸特地在酒楼设宴欢送,并即席赠予黄金劳力士表,场面很是感人。林三木的《信报》创刊了,成为《明报》的最大劲敌。在许多社交场合,金庸都会跟林三木碰头,每见到他,一定会走过去握手,很客气地称呼他“林先生”,与之寒暄。

面对林三木这位得力干将的跳槽以及成为劲敌,金庸不但不记恨,还设宴款待,赠予贵重礼物,并长期善待,可谓给他送上了一杯又一杯“热茶”。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先后离开《明报》,却从不说金庸一个“不”字,以及在那么多同行竞争者口中,至今未见诋毁金庸的言辞的原因。金庸的人品由此可见一斑。

素材点拨 人们常言“人走茶凉”,曾爱金庸扶持看重的人,有一天跳槽甚而成为他事业上的劲敌,面对这样的“离去”,金庸不但不恼怒,还为其送上一杯杯“热茶”,足可见他心胸博大,生性豁达。

“大侠”关键词之敬业

金庸的孤灯

■ 侯美玲

19岁那年,怀着对金庸的崇拜,亦舒去了《明报周刊》应聘。当时,她已在文坛崭露头角。3楼的新闻室紧张而又忙碌,工作人员审查了亦舒的资料,带她去见社长金庸。走上4楼,仿佛来到另外一个世界,整个楼道空无一人,安静无比。社长室的房门半开着,一盏孤灯下,金庸正在写作。也许写得不够顺畅,他面色凝重。听到敲门声,金庸才放下手中的笔,抬起了头。

对于亦舒的加入,金庸很高兴,安排她到新闻组报道。几分钟后,亦舒告辞,转身作别时,金庸的身影已融入那盏孤灯中。回家后,亦舒忍不住对哥哥倪匡感慨道:“想不到堂堂文学大师,写作也如此辛苦!”倪匡看着妹妹,认真地说:“大师的桂冠也不是凭空捡来的,是辛勤创作得来的。远离喧嚣、孤灯相伴,这才是大师最真实的写照。”

成为记者后,亦舒白天忙着采访明星,写稿件;晚上回到家,一个人在孤灯下写杂文和小说。在《明报周刊》任职,亦舒感到最幸运的是金庸会教她如何写作。夜晚,香港的酒吧、歌厅灯火璀璨,吸引着每一个人的到来,亦舒也曾动摇。可每当她关掉灯,准备走向繁华的夜市时,金庸的那盏孤灯总会浮现在她眼前,挥之不去。亦舒只能转身回屋,打开灯,继续写作。

多年后,亦舒依旧无法忘怀金庸的那盏孤灯。

素材点拨“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金庸先生的敬业精神不仅让人感佩,也会在有志者身上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榜样作用,激励他们走向不凡。

猜你喜欢

三木孤灯明报
三木落
三木落
三木落
三木落
点亮一盏孤灯(外一首)
阁楼上的光
孤灯
中间位置的求索与香港《明报》的崛起(1960—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