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监测
2019-02-17周雁
周 雁
(山西纳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24)
引 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于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也随之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工作体系,环境质量评估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但因我国建设及发展环境保护体系的时间不长,缺乏丰富经验,从而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面性与长远性造成了影响。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其主要包括环境管理、检查以及监测三个方面工作,其中环境监测主要是根据规章制度以及环境质量变化,对环境质量水平予以确定,从而保证环境管理工作的进行。
1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1 未得到重视
现阶段,我国所应用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仍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时代所制定的产物,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会受到经费与时间的制约,因而在实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对部分监测工作予以简化。尽管目前环境保护成为了我国发展主要问题,相关部门与政府均在环境保护及监测中加大了资金的投入,但仍旧面临资金与时间问题,一部分项目为了追赶进度未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开展,且还存在个别机构缩减环境影响评价监测工作内容,从而导致监测数据缺乏准确性[1]。
1.2 监测条件不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监测起步较晚,且一部分地区的设备与检测条件落后,对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会造成直接影响。尽管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于设备的投入,但未严格审查监测仪器的申请购买,大多情况下的仪器购买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当时环境监测的标准,未对长远发展进行规划,进而导致仪器购买后的几年便遭到闲置或淘汰,造成资源浪费。还有一部分设备的购买仅仅只是用于突发性的环境污染监测,但却在突发性污染发生时很多环境监测部门并未做到第一时间的应对。
1.3 工作质量落后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环境执法力度,增加了较多的检测任务,但是一部分地区的监管设备与人员难以满足要求。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因受到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影响,极其容易导致监测点位不全以及监测频率偏低等问题,导致监测数据难以满足当前实际情况,影响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2]。
2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影响分析
环境监测始终贯彻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始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因子的监测结果造成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按照细节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时期。第一,项目开工前期。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需确保环境评价单位具有一定资质,对于拟建项目需首先由委托环境监测单位进行环境监测,若未存在超标,则能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或预测,并对监测具体计划予以设置。第二,项目稳定运行期。当项目建设以及试运行结束后便会步入长期稳定运行期,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整个建设项目予以评价,旨在对项目中存在的潜藏环境问题进行检查,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总之,对于建设项目而言,开工期、试运行期以及稳定运行期等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均需要环境监测的辅助,在此过程中环境监测可为其提供基础性数据,如此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环境评价工作可靠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影响有如下两点。
2.1 环境影响评价基础及环评工作重要内容
环境监测主要指的是在特定调查范围内,对于分析环境质量以及预测未来环境发展采取特定监测方案开展工作,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础与工作内容。而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为环境影响的评价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基础数据,并且通过数据追踪的方式对造成污染原因进行查找,并对可能导致污染的原因进行推测,从而能够为环境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准确数据支持,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3]。
2.2 在环评体系中具有评价及监督功能
结合水环境、大气环境以及噪声环境等自然环境,通过环境监测所得数据,能够有效预测以及评估人类行为对于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对监测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且针对监测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可能存在的不良影响予以消除。环境监测能在建设项目与行为结束后提供有效评价与监督,观察建设项目是否能够符合我国相关的环保要求,同时对于项目建成后环境是否好转以及在空间或时间变化中生态环境的变更等,均可以利用环境监测数据予以展示。除此之外,通过对建设方案验收及回顾中,环境监测可全面检查环保设施的落实情况,通过分析排放污染物含量的方式可有效确保环境影响的科学性[4]。
3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效率提升对策
3.1 提高重视程度
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效率,需不断地加强监测相关人员对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需由相关部门联合政府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检测部门人员监测意识开展培训工作,旨在不断地提升其专业水平与素质。
3.2 建立外部监督制度
目前影响环境评价重要组成部分为监测数据,这就要求环境监测人员需要加强与项目审批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所以在对环境评价报告书进行审核的过程中,需对当前监测数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严格检查,并且在评审时为提高其可靠性,可聘请环境监测专家,以增强监督及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在开展实验室与计量认证时,需保证现场评审工作的公平与全面,并且定期评审与监督复审已经获得认证或者得到认可证书的单位,旨在确保资质管理的持续有效性,同时还能在一定成堵上保证实验室与计量认证的可信度及权威性,确保其能力与资质能够匹配[5]。
3.3 加强资质审查
保证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提高的基础与前提是具备良好的从业能力及资质,同时其也是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断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相关的行政监管部门需高度重视环境监测工作,严格审查相关机构环境监测的能力以及资质。在此过程中,除了需对机构从业资质进行严格审核,保证其资质认定的范围与业务范围相符外,还需要严格考查环境监测从业人员的能力及资格。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并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技术能力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测,以在整体上提高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同时还需要定期开展人员教育以及培训工作,旨在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专业素质及能力,确保其能够对各种不同设备的使用规范进行严格且全面掌握,最终促进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针对大型的监测设备,还需要为其配备专门人员,旨在确保技术人员专业技能能够满足监测工作要求,尽可能地发挥技术人员专业价值[6]。
3.4 加强环境监测数据审核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及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我们不仅需要对监测实施方案拟定与审核工作加以重视,同时还需要加强现场工作质量的关注度。在此过程中,根据项目实施情况以及评价等级等,环评单位需对其进行实地勘察工作,旨在对污染因子予以明确,从而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同时在制定时需结合环评单位以及监管部门的相关意见,适当地调整以及优化环境监测实施方案,旨在保证环境监测的参数、指标以及相关技术能够满足我国相关要求。同时还需要加强审核现场环境监测与数据审核,在对样品的获取、储存、运输、检测以及回收等整个过程需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予以监督,尽可能地减少因人员的主观因素而导致的数据误差,为确保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还可邀请专家参与到现场监测及后期结果分析中[7]。
4 结语
环境污染问题的恶化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中,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具有较为突出的作用,为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准确性与可靠性,需不断地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提升监测人员专业素质与技术,最终提高监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