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街煤业9号煤层开拓方案分析

2019-02-17郑海青

山西化工 2019年6期
关键词:矿车车场井田

郑海青

(1.山西煤炭运销集团阳泉有限公司,山西 阳泉 045000;2.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引 言

阳泉区域的主要可采煤层为3号、8号、9号和15号煤层。其中,在大部分区域8号和9号煤层层间距较小,部分合并,多为近距离煤层。当8号煤层回采时,基于近距离煤层特征,需对9号煤层的开拓方案进行分析研究[1-4]。本文以旧街煤业9号煤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拓方案进行了分析,该研究可以为旧街煤业9号煤层的开拓布置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1 煤层开采背景概况

井田构造形态为一轴向北东的向斜构造,向斜表现为宽缓褶曲,北西翼地层倾角6°~10°,南东翼地层倾角8°~11°。井田内目前未发现断层和陷落柱,没有岩浆侵入现象,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9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部,上距8号煤层平均4.69 m,局部与8号煤层合并,为井田内稳定可采的中厚煤层,煤厚1.71 m~3.30 m,平均2.77 m,结构简单。顶板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底板为泥岩-细砂岩,井田内没有进行开采。

9号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及泥岩,岩石硬度较大,直接顶板裂隙发育,易于冒落,对采空区充填比较充分,无明显的周期来压。底板为泥岩-细砂岩,属于中等硬度岩石,对支护有利。9号煤层火焰长度均为0 mm,加岩粉量为0,鉴定结论为无爆炸性,自燃等级为Ⅲ类不易自燃。9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山西组k7砂岩含水层,一般情况下由于此两含水层富水性均弱,补给条件差,因此对矿井生产影响不大。9号煤下部的奥陶系岩溶含水层为9号煤层的间接充水含水层,此含水层富水性强,水位标高大约为424 m~435 m,井田内向斜轴部的9号煤层局部带压。9号煤层最低处底板标高380 m,底板隔水层承压水头最大50 m,9号煤层与奥陶系地层之间隔水层厚度约145 m,突水系数为0.003 4 Pa/m,小于0.06 Pa/m,井田内9号煤层没有奥灰突水危险。导水裂隙带高度会导通上部3号及8号煤层,对开采9号煤层有一定影响。井田内3号煤层现存在大面积采空区,在井田中部存在大面积水区,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空区内会积聚更多的水,应密切注视井下水文地质条件变化和隐伏断层等构造现象的出现,对井下逐日排水量作好观测、记录,若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害发生。

2 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井田东西长约2 050 m,南北宽约900 m,井田面积1.504 6 km2,9号煤层标高510 m~390 m。煤层保有资源/储量575.2万t,矿井工业资源储量为575.2万t,井田边界等永久煤柱损失31.5万t,井筒工业场地、主要巷道等开采保护煤柱损失141万t,开采损失80.5万t,设计可采储量322.2万t。矿井设计年工作日为330 d,每日净提升时间16 h,服务年限3.8年。

3 井田开拓

3.1 开采现状

采用斜-立混合开拓方式,布置有混合提升立井、一号进风斜井、二号进风斜井、回风立井,四井筒均落底于8号煤,以+425 m水平开拓8、9号煤层。矿井现开采8号煤层,生产能力0.60 Mt/a,采用混合开拓。已有井筒参数主要为:混合提升立井,圆形断面,净直径6.0 m,提升方位角52°,倾角90°,净断面28.26 m2,垂深403.2 m,混凝土砌碹,设梯子间,担负矿井煤炭提升、人员升降、下放材料、设备和进风等任务,敷设管线,并兼作矿井的安全出口。一号进风斜井,半圆拱断面,净宽3.2 m,净断面8.8 m2,倾角25°,斜长770.0 m,锚喷、砌碹支护,设台阶和扶手,担负矿井进风任务,并兼作矿井的安全出口。二号进风斜井,半圆拱断面,净宽3.2 m,净断面8.8 m2,倾角25°,斜长765.0 m,锚喷、砌碹支护,铺设轨道、设台阶和扶手,担负矿井进风任务,并兼作矿井的安全出口。进风暗斜井,一号、二号进风斜井自地面掘至3号煤层,3号至8煤层采用暗斜井联系,两暗斜井均为半圆拱断面,净宽3.2 m,净断面9.0 m2,倾角25°,斜长365.0 m,锚喷支护。回风立井,为设计新建井筒,圆形断面,净直径7.0 m,净断面38.47 m2,倾角90°,垂深425 m,混凝土砌碹,装备梯子间,担负矿井回风任务,并兼作矿井的安全出口。

3.1.1 开拓方式

利用已有三条大巷为9号煤层的开拓巷道,另在井田南部开掘西翼运输大巷、轨道大巷及回风大巷,以完成对井田西部的开拓部署。

3.1.2 井下开采

采煤方法采用综采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回采工作面长度为170 m,采煤工作面选用MG160/380-WDK型采煤机割煤,SGB630/264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煤,SBG630/110型转载机,DSJ/80/2×40型可伸缩带式输送机,ZZ6000/18/38型液压支架和ZZG6800/18/38型过渡支架,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3.1.3 提升系统

混合提升立井现装备JKMD/J2.8×4(I)E型多绳摩擦式提升机一台,技术参数如下:最大静张力355 kN,最大静张力差95 kN,减速比10.5;配套高压变频电动机,技术参数为10 kV,800 kW,580 r/min。配套高压变频电控系统。装备一对1.5 t矿车二层四车四绳罐笼。煤炭采用1.5 t矿车提升,每次提升4辆矿车。罐笼自重15 t,每次提升乘人25人。提煤承载容器,1.5 t矿车,600 mm轨距,固定箱式矿车自重974 kg,装载煤炭1 500 kg。提矸石承载容器,1.5 t矿车,600 mm轨距,固定箱式矿车自重974 kg,装载煤炭2 700 kg。运输最重件承载容器,特制平板车,自重1 500 kg。

3.1.4 运输系统

井下主运输采用800 mm带式输送机运输,辅助运输采用调度绞车配合无极绳绞车牵引矿车运输。

3.1.5 排水系统

混合提升立井井底主变电所联合布置主排水泵房,设有主、副水仓总容量560 m3,排水钢管为Dg100 mm排水钢管2趟,长度均为445 m。中央泵房内安装3台型号为MD46-50×10的多级离心泵,配套电机EB2-315S-2型110 kW,660 V,2 975 r/min,在运输大巷最低点为采区水泵房和采区水仓,水仓容积为464 m3。

3.1.6 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并列式布置,风机工作方法为负压抽出式,回风斜井担负矿井总回风任务;现安装两台FBCDZ-8-№25型防爆对旋轴流式通风机,N=2×315 kW。

3.1.7 供电系统

矿井现采用双回路供电,其中一回架空线路来自辛兴110 kV变电站10 kV线路,供电距离1 km;另一回架空线路来自辛兴35 kV变电站10 kV线路,供电距离3 km,两回架空导线均为LGJ-120钢芯铝绞线。矿井场地内建有一座10 kV变电所,10 kV母线均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所内设有S11-1600/10/0.4 1 600 kVA型变压器两台。井下采用10 kV高压下井,下井两回路,一回运行,一回热备用,选用MYJV42-8.7/10 3×95型煤矿用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粗钢丝铠装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混合提升立井井底设有主变电所。

3.2 开拓部署

利用现有+425 m水平开采井田9号煤层资源。8号与9号煤层间距0.19 m~10.6 m,平均间距4.69 m,开采9号煤层时利用8号煤层已有三条大巷作为矿井9号煤层的开拓巷道,开采9号层一、二采区时向东延伸西翼轨道大巷至井田东部329 m附近,在轨道大巷的北部布置回风大巷至井田东部282 m附近,在回风大巷的北部利用原旧街煤业300 kt/a时的巷道扩刷到设计断面后作运输大巷至井田东部244 m附近。垂直于大巷南北方向布置北翼运输大巷、北翼轨道大巷和北翼回风大巷至井田北部边界保护煤柱附近,形成9号煤层一、二采区的开拓系统。巷道之间的距离为20 m,另一侧为30 m。开采9号煤层三采区时,利用原8号煤层西翼运输、轨道及回风大巷进行回采。9号煤层划分为91、92和93三个采区,在91采区北部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即9101工作面,9101工作面正西布置9201工作面,移交投产时期共布置1个综采工作面和2个综掘工作面,即9101工作面,9102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9102专用排瓦斯巷掘进工作面。

利用矿井现有井筒,井筒用途、布置及装备均维持原状不变。利用原8号煤层井底车场及硐室。主提升立井见8号煤层布设马头门和环形井底车场,马头门最大净高为6.7 m,车场内存车线长为70 m,净宽4.8 m,满足矿车的通过能力。井底车场和运输大巷连接处设井底煤仓,同时与轨道大巷相连,井筒与井底车场连接处的马头门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车场巷道采用混凝土砌碹支护。

井底车场主要硐室,井底煤仓,采用上抬式立煤仓,下口标高+430 m,上口标高+460 m,上口与皮带上仓相连,皮带上仓斜坡角度为14°,下口与井底车场相连,清理撒煤利用车场绕道将撒煤装入矿车,有效容积300 m3,采用砼砌碹。中央变电所,布置在井底车场中,半圆拱形断面,净宽为4.5 m,净断面16.06 m2,长30 m,采用料石砌碹支护。中央水泵房,布置在井底车场中,半圆拱形断面,净宽为4.2 m,净断面14.68 m2,长25 m,采用料石砌碹支护。消防材料库,布置在8号煤层中,矩形断面,净断面9 m2,长50 m,采用锚网支护。侯车硐室,井底车场和马头门连接处布置有侯车硐室、急救室。控制硐室,井底车场内布置有控制硐室、信号室,符合规程要求。管子道和水仓,井底主、副水仓采用组合式布置,位于井底车场绕道下部沿岩层布置,采用砼砌碹,为半圆拱形断面,净宽为4.2 m,净断面12.8 m2,有效容积560 m3,中部采用隔墙分为主、副水仓,容量可容纳矿井8 h正常涌水量,符合安全规程要求。水仓清理采用调度绞车牵引1 t矿车,人工清理。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矿井在距副井井底约230 m处的西翼运输大巷南侧,布置有一个可容纳72人的永久避难硐室。9号煤投产时期,在9号煤一采区北部,北翼运输大巷和北翼轨道大巷之间布置一个临时避难硐室。

3.3 采煤方法及工艺

9101工作面布置运输和回风两条顺槽,运输顺槽担负进风和煤炭运输任务;回风顺槽担负回风和辅助运输任务。两条顺槽垂直于北翼三条大巷布置,顺槽由北翼大巷开口后沿8°坡向下掘至9号煤层,沿9号煤层顶板顺层布置。运输顺槽与北翼运输大巷、北翼轨道大巷相连,以负担进料和进风任务;回风顺槽与北翼回风大巷及北翼轨道大巷相连,以担负进料及设备运输任务;从而构成完整的运输、通风、排水及行人等系统。工作面开切眼长度为170 m。

采区工作面各系统。1) 煤炭运输系统,回采工作面(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输顺槽(转载机、带式输送机)→北翼运输大巷(带式输送机)→运输大巷(带式输送机)→东翼运输大巷(带式输送机)→井底煤仓→混合提升井(1.5 t矿车)→地面生产系统。掘进工作面通过转载进入矿井运煤系统。2) 井下辅助运输。运矸系统,掘进工作面(调度绞车牵引矿车)→北翼轨道大巷(调度绞车牵引矿车)→轨道大巷(调度绞车)→井底车场→混合提升井→地面→地面集中排弃。材料运输系统,混合提升井→井底车场→轨道大巷(调度绞车牵引矿车)→北翼轨道大巷→回风顺槽(调度绞车)→回采工作面。采区通风系统,新鲜风流→混合提升井(一、二号进风斜井)→运输大巷(轨道大巷)→北翼运输大巷(北翼轨道大巷)→运输顺槽→回采工作面(乏风)→回风顺槽→北翼回风大巷→回风大巷→集中回风大巷→回风立井→地面(主通风机)。采区排水系统,回采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北翼轨道大巷→轨道大巷→混合提升井底水仓(主排水泵房)→混合提升井→地面(地面水处理站)。

3.4 通风及安全

9号煤层瓦斯压力0.31 MPa,瓦斯含量6.46 m3/t,残存瓦斯量1.71 m3/t,综采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2.90 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11.91 m3/t;掘进面最大瓦斯涌出量为1.85 m3/min,老空区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8.10 m3/min。矿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600 kt/a时,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2.85 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26.02 m3/t。其中,一期矿井最大瓦斯绝对涌出量22.68 m3/min,相对涌出量17.65 m3/t;二期矿井绝对涌出量26.62 m3/min,相对涌出量20.77 m3/t;三期矿井最大瓦斯绝对涌出量32.85 m3/min,相对涌出量26.02 m3/t。

开采9号煤层时采用地面固定抽放泵站高低负压抽采系统。抽采方法为本煤层平行预抽及边采边抽,邻近层穿层钻孔抽采和采空区密闭插管抽采。9号煤层绝对瓦斯涌出量为32.85 m3/min,回采工作面最大瓦斯涌出量为12.90 m3/min,抽采总量为13.23 m3/min,其中,高负压系统2.97 m3/min,低负压系统10.26 m3/min,回采面抽采量为5.00 m3/min,采空区抽放量为7.24 m3/min,年抽采纯瓦斯量为6.95 Mm3/min。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矿井采用混合提升立井、一号进风斜井、二号进风斜井进风,回风立井回风,风机工作方法为机械抽出式。矿井通风容易时期通风总阻力为1 882 Pa,矿井通风困难时期的通风总阻力为2 207 Pa。矿井通风容易时期等积孔为3.24 m2,通风难易程度属容易;通风困难时期等积孔为2.99 m2,通风难易程度属容易。现安装有两台FBCDZ-8-№25型矿用防爆对旋轴流式风机,风量80 m3/s~180 m3/s,负压980 Pa~3 690 Pa。配套YBF560M2-8型风机专用防爆电动机,其技术参数为10 kV,315 kW×2 740 r/min。两台通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

4 结论

1) 该开拓方案以一个综采工作面、两个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保证矿井正常生产接替,采掘比为1∶2。

2) 运输系统连续化,大巷主运输采用带式输送机,实现自回采工作面至地面带式输送机连续运输,用人少、效率高、故障率低、安全性好,利于实现集中自动化控制与管理。

3) 辅助运输,采用调度绞车配合无极绳连续牵引车牵引1.0 t系列矿车运输,既满足了矿井井下巷道沿煤层布置对辅助运输的要求,又满足了生产需要。

4) 开采8号煤时涌水量为80 m3/d~240 m3/d,开采9号煤时涌水量会增大,并且井田内采空区积水是一大安全隐患,矿井生产中要加强探放水工作,防止造成水害,加强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猜你喜欢

矿车车场井田
东荣二矿井田构造应力分区特征及其应用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车场乘降所信号设计方案研究
多车场响应型接驳公交运行线路与调度的协调研究
矿车后横梁制造过程资源环境属性评价
矿车路线迷宫
矿车路线迷宫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铁路客车存车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浅谈山西省朔州市梵王寺井田9号煤层赋存特征及含煤岩系沉积环境
“井田”规划框架下新型农村经营体系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