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维修策略的合理选择与决策流程
2019-02-17杨永军
杨永军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061)
0 引言
在对设备进行维修的过程中,关键性设备一般可首选状态维修策略,如果状态维修策略不可行,或碍于现实条件无法开展,可采取定时维修策略。对于主要设备,除了突发性故障的维修,通常都是采用定时维修策略;对于次要设备,一般可采取事后维修策略。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设备维修形式和策略多种多样,由此也增加了维修工作的难度,要求相关维修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对维修策略进行针对性选择,而并非照抄照搬,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提升维修效果,节约成本,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的。
1 维修策略选择的相关的问题
在当前的设备维修工作中,常见的维修策略为状态维修、定期维系以及事后维修。其中,事后维修,主要就是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后再进行维修,其特点为被动性强;定时维修,目的在于避免设备部件功能减退或降低设备故障发生概率,由维修人员根据事先预定好的时间开展设备维修工作,其特点为主动维修、预防性维修;状态维修主要就是对设备状态进行实时评估,即在设备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后所开展的一种维修工作,其特点为主动维修、预测性维修等[1]。
在很多欧美国家中,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与军事、航天航空、发电等行业领域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但是在我国,设备状态维修和状态监测等还属于新兴技术,发展相对缓慢,因此还未能实现全面普及。近年来,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引进多功能设备故障诊断软件和设备故障在线监测装置,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对状态维修的运行效果估计不足,因此还存在较多问题和缺陷,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状态维修工作开展过于仓促。设备状态维修工作通常无固定时间,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结合检测数据对维修计划进行制定,具体的维修内容包括状态维修、故障诊断以及状态监测。在开展维修工作中需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首先便是先进的制造生产条件,其次是先进的监测手段,最后是科学的设备管理。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如果仓促地开展维修工作,势必会对维修效果产生影响[2]。
(2)未能充分考虑设备故障模式和特点。在具体的设备管理工作中,结合设备的优先等级、重要程度和故障特征的不同,一般需要选择针对性的维修策略。例如,对于关键性设备,通常要采用实时在线的手段对进行状态管理和机械保护,主要设备可采取定时维修策略,次要设备可采取事后维修策略,且无需在这类设备维修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但在当前的设备维修工作中,很多技术人员都无法结合设备的优先等级、重要程度和故障特征等选择合适的维修策略,因此也会对维修效果产生一定影响[3]。
2 合理选择设备维修策略
(1)结合设备类型选择维修策略。关键性设备的运行状态与企业的生产运行息息相关,因此,可在满足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前提下,对状态维修策略进行选择:主要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会对正常生产产生影影响,建议采取定期维修策略;次要设备对生产过程影响甚微,建议选用事后维修策略。
(2)结合设备故障模式选择维修策略:第一,设备基本情况,企业所选择的维修策略与设备的实际的实际情况必须紧密相连,并做好充足的调查工作,以此为维修方案制定以及效果评价提供参考,设备基本情况包括属性、性能参数、维修情况、目标、考核指标等;第二,评估设备运行管理模式,结合现行的设备管理体系,对当前的管理模式、维修技术能够达到要求进行判断,包括还需要哪些技术作支持等[4];第三,选择合适的维修策略,结合对设备对维修成本、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维修策略进行合理选择,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第四,优化设备维修计划,通过对过往经验进行总结,对设备维修策略进行评价,并对当前维修策略的优缺点进行明确。
3 设备维修决策具体流程
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设备决定了维修策略的多样化,完善可行的设备维修决策,需要有完善维修目标作支撑,之后再维修策略进行合理选择。通过对状态维修、定期维修、事后维修等维修策略进行规划设计,可以形成一个功能强大、协同工作的全新体系。以下是设备维修决策具体流程。
(1)确立目标。通过对设备维修目标进行确立,能够为设备的可用性和安全性提供保障,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节约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正常情况下企业设备维修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设备维修费用与设备故障停机时间成正比。在设定好综合维修目标后,可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即在不同的维修阶段确定不同的目标,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5]。
(2)区分关键设备与非关键设备。关键性设备的维修成本高,是生产中的核心设备,实践过程中,一般可结合设备的安全影响、环境影响以及故障难易等,对维修策略进行选择。
(3)分析技术、经济可行性。在对设备维修策略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还要对其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特别是状态维修,其对于故障诊断技术和状态监测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对技术的可靠性、精准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至关重要。如果设备维修技术可行,还要对其经济性进行考虑,争取做到费用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6]。
(4)选择维修策略。在确定维修技术符合可行性和经济性的要求之后,还要对事后维修策略利弊进行权衡,如果该策略行不可通,可以考虑定期维修策略可行性。该工作的基本内容为定期检查、计划性修理、日常维护等。
(5)编排维修工艺和维修计划决策。在正式开始设备维修工作之前,企业相关技术人员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维修工艺和维修计划决策进行编排。对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特点、负荷情况进行考虑,同时制定出相应的维修计划,该计划决策的目标基本可归纳为:环境危险性低、安全性高、维修费用低、使用规范性高等,这些计划都要在实践中进行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此外,企业设备维修计划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结合实际变化进行调整。
(6)维修以及维修效果评估。设备维修计划的制定能够为维修活动的实施提供指导。设备维修效果评估主要就是对相关的维修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对所制定的维修计划进行检验,及时维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通过设备维修效果评定,能够为维修计划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借鉴,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设备维修工作,提升工作质量[7]。
4 结束语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设备的维修模式多种多样,因此必须要压结合设备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灵活的以及动态化的维修策略。应注意的是,设备状态维修策略虽然具有突出优势,但却不能完全取代定期维修策略,具体情况还要需要结合企业设备的特点、企业的性质等,对不同的维修策略进行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对于大型生产企业而言,状态维修策略较为常见,因为这些企业往往技术先进,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技术条件等,可以达到节约维修成本、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时间的目的。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一般可采取定期维修策略和事后维修策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促进设备性能的充分稳定发挥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