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中再创造 —当代法国历史建筑再利用的趋向

2019-02-17汪美君

四川水泥 2019年5期
关键词:遗产法国历史

汪美君 戚 欣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0 前言

爱默生曾经说过:城市靠记忆而生。而城市历史记忆的体现恰恰是通过历史建筑,历史建筑代表的不仅是时间的堆积,更是展现了他的辉煌、荣耀或者是他的衰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独特性堆积而成的历史建筑具有不可再生性,很难还原出其本来面目,也是很难被替代的文化遗产,因此如何保护利用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历史价值。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早在《威尼斯宪章》中就提出“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建筑,有利于它的保护”[1],以及《内罗毕建议》中“在保护和修缮的同时,要采取恢复生命力的行动”[2]。在此类国际宪章的指引下,近些年来在国际国内掀起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高潮。

1 法国历史建筑现状

法国的历史建筑类型非常丰富,对要保护的历史建筑在对如何保护的法律上有所区分,主要分为“列级历史建筑”(monument classe)和“登录历史建筑”(monument inscnt)两大类。“列级历史建筑”大多是指十分珍贵或有纪念性的历史建筑,比如巴黎圣母院,圣心教堂或卢浮宫等,本就具有历史,而且从艺术文化或是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都很珍贵有价值,对于这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最大程度的将其恢复到原貌是常见的保护和再利用原则。而“登录历史建筑”主要是对城市或建筑的某段历史加以反映,比如住宅、宗教建筑或工业建筑等。这类历史建筑放在建筑发展史上并没有很重要的地位,延续至今也没有特殊的保护和利用,因此反而充满各种可能性。

比如位于巴黎第十区的“大巴黎建筑之家”在历史上是一座修道院,它始建于1604 年,但在1785 年、1860 年和1962 年进行多次改建扩建,更是在奥斯曼时期因为巴黎道路的大修改,而将修道院的长方形体块和方正围廊院落切去了一个角。除了这种历史因素造成的不完整性外,还有因为时间所带来的自身建造过程中的长期性和多变性。18 世纪有一个将军将其中一个面向花园的外立面改成18世纪的风格;19 世纪被用作军医院,为了提升使用空间,增加了夹层和木柱;20世纪时,被建筑学院使用,墙上有好多学生自主创作的画,后来发生火灾改造,中标的是法国的海森,他提出,正是因为这些不稳定的因素,才是这座历史建筑的魅力所在,即构成了法国的历史“情节”。

2 法国历史建筑再利用趋势分析

在1970 年代法国的石油危机重创了纺织业、煤矿业及炼钢业等,这场危机留给法国北部和东部许多工业废墟,工业废墟有神秘、古旧的特点,因此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建筑师的目光,而萌生出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观念意识,这是法国的遗产保护开端,随之进行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法律条文。

最开始时法国对遗产保护主要采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就是实地到工业遗产区进行考察,以此来找到一些在资料上找不到的研究,这种方式也给法国的工业化历史带来了不一样的诠释。法国对建筑遗产的改造有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影响建筑遗产的结构,而之后的改造添加物可以进行拆除。在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中,要考虑新功能与旧的空间的关系,原有的部分、新建的部分和修复的部分不能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对历史建筑的再利用要区分保护范围,需要区分所承载的价值和单纯时间影响的一般对象。

进入到现代之后,人们对建筑遗产保护的问题集中于“史实性”和“历史性”的矛盾之中。对史实性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想借由现代的科技而再现盛世的辉煌,从而证明集权统治现在依旧有的合理性,从而建构出一个依旧繁华的时代,完成文化的传播。[3]而历史性更多强调再生的方式,用现有的技术修复却不仿制,以修旧如旧的思想贯彻,看得出新旧之别又不失历史建筑之神。此种方式更易被人所接受,但一个更为突出的矛盾浮现,就是对建筑功能扩展的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简单的建筑功能早已满足不了现今的建筑使用,那么功能的改变或者建筑的评估就需要进一步加以考虑。如1999 年在魏玛伊尔姆河畔公园附近的歌德花园故居新建了一个模样几乎一致的复制品,甚至连书桌的磨损和墨迹也精准的复制,两栋故居遥遥相望。这种极端的手段引发了人们对历史真实性和历史性的思考。时间和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历史建筑的肌理保留下来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加入当代新技术以达成共生才是该继续研究的方向。

3 结语

在当下,经过了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建筑遗产保护的蓬勃发展,以人的视角出发而保护的建筑由于资本的大量介入反而又剥夺了普通群众对建筑遗产的再生的态度。原先作为居住建筑的功用为了保护,为了更好的保护而商业化,如非常著名的上海新天地,在经过修复改造之后,激发出了新的活力,使用的建筑手法也有很强的艺术性及可借鉴性,但失去的是人们的居住空间,场所精神的失去一样没了安全感与归属感,这样看起来与初衷就有些事与愿违。而且新天地事实上也只是点缀性的舞台布景,周围的一大部分遗产环境也被破坏,成了住宅区和高层办公区,周围全是新的看台和观众,事实上完全把遗产与人们分隔开来,目的性的失去,文化也就有了断裂。[4]萧艾用“通货膨胀”来形容当下的建筑遗产保护。随着60 年代以来的广泛而积极的力量,人们的信心开始膨胀而失去了对新老建筑的谨慎,开始为了新而新,为了旧而旧,为了形式而形式,为了炫技而炫技。失去的是对历史建筑真正的同情心,剥夺的是普通群众对场所的归属感,遗产开始成为被玩弄的对象,差异性被故意扩大而形成的一种剧烈破碎和荒诞感。建筑遗产如何再生仍需探索。

猜你喜欢

遗产法国历史
法国(三)
法国(一)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新历史
法国浪漫之旅(二)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