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激发策略研究
——以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为例
2019-02-17柳红明
柳红明 温 馨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1 序言
1.1 研究背景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及核心区域。人类文明的起源多数是围绕水展开的,如华夏文明、古埃及文明等都是起源于其各自重要的水系。城市和社会的发展也要围绕水的流域展开,进而产生了不同功能的码头、滨水区、工业区等。水能够为航运提供载体,因此西方利用城市滨水空间主要是以码头功能为主。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和对精神层面生活的渴求,人们开始注重滨水空间的娱乐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使城市滨水空间能够开展更多综合性的活动。凯文·林奇曾在1981 年提出“好的城市形态”设计评价的五个标准,即“活力、感受、适宜、可及性和管理”[1]。因此,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激发策略能够为滨水空间的功能服务,因此更具有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城市设计对滨水空间进行规划,包括空间整合、景观岸线设计、场地设施、公共空间等方面进行统一考量,使人们利用滨水空间的自然资源,实现人的活力激发的行为在滨水空间发生,从而激发滨水空间的活力。通过对滨水空间的空间形态设计、景观设计等,使滨水空间活力得到有效的改善并,促进滨水空间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处。本研究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探索,研究活力激发相关理论及相关概念,根据人们在滨水空间的活动需求,结合“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的深刻内涵,促进人与城市和谐发展、良性循环。
2 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现状
2.1 南溪湿地公园空间概况
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位于长春市伊通河,伊通河是松花江的分支,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伊通河在农安县靠山镇靠山大桥下5 公里与饮马河汇合,从河源至汇合处流程343.5 公里,年径流量约3.5 亿-6 亿m2。古时的伊通河水面宽广,长春人称其为“母亲河”,代表了长春人对他的情感依托。而南溪湿地公园是“百里伊通河治理”项目的重点区域,规划用地面积约310 公顷,规划选址是依托伊通河上游河道设立的,西至亚泰大街,东至规划河堤,南至高速公路,北抵南环城路,本文研究范围界定在南溪湿地公园规划红线内。
2.2 探究活力缺失的原因
从生态环境角度解析活力缺失的原因,南溪湿地公园滨水空间由于伊通河河道的环境破坏,导致主园区内水质较差,而植被种类单一,覆盖面积较小也是生态环境角度不可忽视的生态活力缺失的原因之一。由于长春市在地理区位上位于寒地地区,全年温差较大,适宜寒地生存的观赏植被种类较少,生存环境受到限制,也成为南溪湿地公园滨水空间活力缺失的原因之一。
从空间形态角度解析活力缺失的原因,首先南溪湿地公园的岸线布置形式杂乱无章,水域空间与陆域空间的交界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空间形态上缺乏合理的规划。因为空间形态上河岸和公园路与空间缺乏联系,同时也缺乏接近河岸活动的设施和场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激发。河道两岸缺乏联通的人行桥梁和道路,从空间上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考量,所以会导致空间活力出现断层的现象,或者两岸联系不紧密等空间活力上的缺失。城市滨水空间缺乏活力会使人们对滨水空间的使用率降低,对城市滨水空间是产生直接影响的。通过合理的规划手段激发滨水空间活力能够塑造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
从文化形象塑造角度解析缺失活力的原因,富有活力的城市滨水空间能够给予人们“场所感”和“归属感”,如英国泰晤士河滨水区代表英格兰文化,香港维多利亚港滨水空间能够代表灿烂的港式文化,这些都能够证明城市滨水空间的活力能够从文化角度塑造城市的形象。因此,南溪湿地公园的文化形象还没有深入人心,赋予其文化内涵,代表长春市的形象,进而成为富有活力的长春市滨水空间。场所理论认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社会的、文化的感知因素被渗透到对空间的界定和围合中来,这些内在和外在的因素有机结合,对于一般性场地赋予出场所的意义[2]。因此,对文化和形象的塑造是激发活力的策略之一。
3 长春市南溪湿地公园滨水空间活力激发策略研究
3.1 生态活力激发策略——生态、景观恢复
改善水体质量是从根源上塑造城市滨水空间活力的策略,通过对伊通河主体河道的治理,满足防汛功能、改善水体水质,从而使滨水空间的水质得到根本改善,进而打造“生态湿地示范区”。对水生植物进行景观设计,强调生态性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亲密接触大自然是滨水空间活力激发的目的之一[3]。并根据不同的季节设置观赏层次,应对寒地季节变化带来的景观“断层”现象,同时设置滨水的栈道供游人近距离观赏湿地景观和动物等。另外,塑造柔性岸线,使岸线的功能和景观结合在一起,兼顾生态性和美观性,以保护原本的自然肌理优先,减少人为干预,保留湿地空间的生态环境,强调生态性原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亲密接触大自然是滨水空间活力营造的目的之一[3]生态恢复策略是为了保留南溪湿地公园原始生态的纯粹,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是设计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保留部分原始生态塑造自然景观,加入人工设计的景观小品等塑造富有活力的南溪湿地公园滨水空间。通过生态活力激发策略从而使城市滨水空间的活力得到全方位的激发。
3.2 空间活力激发策略——岸线、空间规划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若岸线与城市空间割裂,相互独立,那么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无从谈起,针对岸线的规划,应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从而满足活力激发的策略。空间形态上,通过不同尺度的行为单元满足人群的活动需求,根据人的视域范围采取不懂尺度的行为单元。通过小尺度的行为单元来满足规模小的活动,如静坐、观赏等;通过中尺度的行为单元满足中等规模的活动,如骑车、轮滑、跑步等;通过大尺度的行为单元满足大型活动需求,如集会、演出等。通过对不同尺度的空间规划,使南溪湿地公园被不同尺度的行为单元覆盖,达到“活力”覆盖,使得城市滨水空间活力得到激发,即人的活动与空间规划有直接关联,从而实现滨水空间活力激发。
3.3 文化活力的激发策略——文化创造价值
凯文·林奇指出“城市应该具有高度连续的形态,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部分连接而成的,也正因为此城市才能被了解、被感知[1]”。长春市的文明依托于伊通河河道建立,而南溪湿地公园正是伊通河的重要节点空间,打造“文化南溪”,获得文化活力带来的附加价值,从而提升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打造活力滨水空间。长春市作为“汽车产业的摇篮”和新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这些文化元素都可以植入其中,加深人们的城市印象。同时,针对城市文化主题建设配套设施、商业服务,能够塑造南溪湿地公园的经济价值,从而带来收益,使人们利用滨水空间的同时通过人的行为及活动带来“活力”。
4 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滨水空间活力对城市生态、空间、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从激发生态活力策略、空间活力策略、文化活力策略三个角度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对未来城市滨水空间活力激发具有借鉴性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