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互联网+环境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9-02-17刘苗苗
刘苗苗
(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安阳 466500)
在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建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剧增。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必须结合互联网+环境下的建筑业发展趋势,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 面向互联网+环境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1 课程体系设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以适度够用为原则设置理论课程,强调专业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在课程设置中,学校可遵循项目教学思想,将课程体系划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具体的课程内容包括:
1.1.1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工程试验与检测、识图与制图等课程。其中,工程测量课程包括测量仪器设备使用、地形图测绘、建筑工程放样、施工控制网布设等课程内容;工程试验与检测包括材料试验、施工试验与检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课程内容;识图与制图包括识读施工图纸、制图软件的应用及图纸绘制、BIM 软件应用等课程内容。
1.1.2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地基与基础、主体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等课程。其中地基与基础包括地基处理方法、工程地质、土石方挖填、基础工程施工以及基础工程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主体工程包括框架结构施工、框剪结构施工、砌体工程施工以及主体工程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屋面工程包括屋面构造及施工、屋面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装饰工程包括内外装饰构造与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
1.1.3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施工综合实践课,以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综合实践作为课程内容。
1.2 改进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建筑工程领域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对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建立能力、素质与知识并重的考评体系。同时,可对考评方法进行完善,以期中和期末考试为重点,增加学习过程的考评,并将工程试验、课题研究等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为保证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可对不同的考核指标进行相应的权重设定,如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分别占20%和30%,专项作业的完成情况占20%,研究报告占10%,创新研究占20%。
2 互联网+环境下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筑工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BIM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大幅度提升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为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课程教学中时,要充分考虑BIM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BIM 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实现BIM 技术与传统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首先,可在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中,融入BIM 技术的教学内容,由此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于他们日后就业具有一定的帮助。其次,为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了解并掌握BIM 技术,可将BIM 技术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与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如,教师可在房屋构造与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以及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教学中,加入BIM 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再次,教师可也将BIM 技术的有关知识制作教学模块,并结合具体的课程进行模块嵌入,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熟悉BIM 技术。通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BIM 技术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建筑工程领域中较为前沿且实用的技术,并且采用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BIM 技术的知识。
3 面向互联网+环境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重视“互联网+”实验实训室建设,为实验实训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实验实训室建设中,学校应开发设计基于“互联网+”的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实验实训管理系统安排实践教学活动。
3.1 构建实验实训系统
面向互联网+环境下的实验实训系统建设,应充分考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将系统细分为以下五个模块,设定各个模块的功能:一是教师模块,主要包括开设实验、上传资源、成绩管理、交流管理、实验申请等功能,通过该模块使教师实现对实验实训教学活动的管理;二是学生模块,主要包括选课、资源下载、交流提问、实验申请等功能,该模块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项目;三是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实验项目、课程时间、开课人数、指导教师、实验资源等方面信息的查询功能,通过该模块可优化配置实验实训教学资源;四是成绩模块,主要包括成果查看、评语评分、个人成绩分析等功能,通过该模块可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五是企业模块,主要包括实验申请、培训申请和设备捐赠查询功能,通过该模块可便于企业查询学校实验配置情况,确定校企深入合作的发展方向。
3.2 实验实训课程的实施
在建成实验实训系统之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应用系统开展实验实训课程教学。下面以《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中的实验项目为例,对基于“互联网+”的管理系统应用进行分析。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如下:
3.2.1 准备阶段。根据建筑材料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编制实验项目指导书;结合实验项目内容制作信息化实验课件,课件以微课为主,在微课中融入与实验项目相关的知识点和操作要点;制作标准的实验数据表格,上传到实验实训管理系统。
3.2.2 实验项目开设。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实验项目,采用小班化授课方式,将每个项目的学生人数控制在15 人以下。学生登录实验实训管理系统,根据实验项目的规定时间自主选择,保证学生完成规定数量的选修实验和必修实验项目。
3.2.3 学生实验前预习。学生登录实验实训管理系统后,下载实验项目指导书和安全须知,在线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实验项目相关的知识,做好实验前预习。
3.2.4 现场教学。实验指导教师准备好实验器材,先细节讲解和演示实验过程中,之后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试验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巡查,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疑惑。
3.2.5 教学考核。在实验项目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将实验数据表上传到管理系统中,由管理系统自动审阅判定成绩,并将成绩纳入到学生数据库中。同时,教师还可随堂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分,输入管理系统,将其作为期末总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
4 结论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到互联网+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强调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互联网+环境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重视BIM 技术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并建立起实验实训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掌握先进的建筑工程技术,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