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科研互动的茶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9-02-17李银花刘仲华肖文军
李银花,李 娟,刘仲华,李 适,肖文军
(湖南农业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 茶学系,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128)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高等教育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每年为各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社会迫切需求大量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我国教育部门也已开始逐步推行“2011 高校创新建设计划”以及“创新知识体系方案”,在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上,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培养,把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之一。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适应我国茶产业发展,积极融入到茶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尝试[1-5],将传统茶产业就业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在茶学本科培养方案中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的能从事茶树栽培、育种、茶叶加工、质量安全、茶业经营管理、茶叶贸易、茶叶深加工、茶文化推广的农、工、贸、文复合型茶学创新型技术人才,提升了茶学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目前茶叶行业就业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紧迫需求,促进了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从教学与科研互动方面探讨茶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1 茶学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1.1 现状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于2005年就尝试在茶学专业开设了创新班,以便进行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教学,整体来说创新班学生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精神,但有些同学因为进入了创新班产生优越感而放松自我,以及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去除了一些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中有所欠缺等方面的原因,创新班的实施停止了几年。2014年,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被纳入教育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第一批试点专业,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创新班培养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人才,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1.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2.1 教学过程中“学、研、产”需更加紧密结合
为了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学、研、产”更好地结合起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应用于产业实践中去,以促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因此,茶学教学需要更好的协调好和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1.2.2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方法需进一步优化
全国高等院校茶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文轻武”现象。课程理论教学课时偏多,虽然茶学专业相对于其他传统的专业相比,加强了茶树栽培、加工、审评与检验、茶艺等实训内容,但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与传统专业差别不大。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应进行相应课程改革,优化传统茶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学时的分布;同时老师们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一些创新实验计划。
1.2.3 学生申报创新项目的积极性需加强
湖南农业大学每年有本科生创新项目申报,但从学校目前的申报情况统计,茶学专业学生申请到的创新项目数量还是很有限,学生申报创新项目的热情也不是很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利用创新项目培养创新人才的机会。
2 基于科研与教学互动的茶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导师团队负责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于15世纪初由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的威廉·威克姆(William Wykeham)首创[6]。由于导师负责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性,培养出许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些知名高校已开始在本科生教育过程中实行导师负责制,如浙江大学2002年已在本科生中全面实施导师负责制。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于2014年在茶学卓越班一年级就全程实施导师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合工作实践在茶学普通班也构建“1+N导师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1”为学生导师,“N”为团队老师,学生通过入学教育的专业介绍环节或其他途径了解茶学系的老师,导师通过学生档案等途径了解学生,这样学生导师的确定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来实现,整个导师团队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实验、科研等活动进行直接辅导、引导和指导,参加导师团队老师的相关科研项目、学术讲座等,导师团队老师每周安排时间解答学生学习、生活上遇到的疑难问题,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一种教与学双向互动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2.2 技能提升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于世界第一位,中国茶产业的发展一直都是世界其它国家茶产业成长的风向标。在我国茶产业转型升级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模式下,加强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茶叶绿色高效优质生产技术、茶叶多元化加工利用技术、茶叶品鉴技术以及茶叶质量安全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成为获取新发展、新突破的方向,同时随着人们购物方式的转变与三公消费的限制,传统茶企粗放型经营方式遇到了瓶颈,加之茶叶店的销售成本等不断上扬,电商对线下冲击加大,传统的加盟连锁模式走得愈加艰难,茶行业不得不开始更深层次的转型升级。为了打造湖南茶学专业办学特色,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强化大型精密仪器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能将先进的仪器设备用于茶叶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品质分析等;加强茶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应用;加强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积极利用好茶学教学实习基地,加强六大茶类的加工技术;推荐手工茶制作优秀学生参加全国手工茶比赛,推荐学生到茶企去实习实践;以及与多家茶企建立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联系点及实习基地,为创新型实习提供了条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围绕营销主题,增开相关课程,如“管理学”,以帮助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和营销类知识,为茶产业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坚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农、工、贸、文复合型茶学专业技术人才,以此适应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需要。
2.3 科研项目式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研与教学是辩证统一体,以科研项目来促进教学是提高高校创新教学质量的关键。科研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湖南农业大学一直强调产学研相结合,在科研项目式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相互获得灵感与启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校每年都有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创新项目,促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的科研创新工作;同时也可参与导师团队老师的其他科研活动。在茶学专业教学中探索科研项目式教学模式,学生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导师团队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项目或其他项目的研究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茶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
培养创新人才,对于高校而言,具体实践就是开展创新教育,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真正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各级各类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都非常重视,许多高校研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课程中。茶学创新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1 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大学生,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将之付诸于实践。理论知识是评价标准的基石,从一定程度上说理论学习越扎实,将来创造出的成果也越高。高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采用试卷的形式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考核,检验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通过理论知识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量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预估其创新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是可取的。
3.2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评价是指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就业单位进行创业实践,以对就业单位的实际贡献业绩或取得的社会评价反馈来确定的评价标准。实践能力是评价标准的深化,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缺陷,在以后的教学中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茶学专业大学生目前的主要就业方式还是深入到茶产业。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每年学生的就业率,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进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从而评价茶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学生参加工作之后对单位产生的实际业绩等方式来评价。
3.3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的能动性。通过科研项目式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茶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主要从发表的论文、专利、毕业论文答辩情况等研究成果来评价学生的科研能力。
3 结语
随着茶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对茶学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为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将茶学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转变,将传统茶产业就业型人才的培养转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旨在提高茶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共同谋求茶学专业教学的新发展,为社会输送创新型的技术人才。